文化部自2018年推動前瞻基礎建設「重建臺灣藝術史」計畫,進行美術、工藝、文學、音樂各類型藝術系統性的調查、蒐集、盤整,重建過去被輕忽的臺灣藝術史與檔案文獻,藉此串聯地方與民間的力量,共同維護保存國家重要藝術資產。同時透過多元觀點的展演、重現歷史記憶、再現臺灣藝術家作品,展開與當今生活的連結與對話,凝聚與建構臺灣文化藝術知識體系,為未來的世代保存時代的記憶與文化資產。
目前於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展出的「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匯集以往美術資產的重要典藏和保存成果,呈現國美館多年來推動的重建藝術史工作,包含藝術品典藏、維修護、文化近用3大主軸,將其各自劃分展區為:「典藏」、「修復」、「文化近用」,展現國美館對藏品系統化的保存維護與修復觀點、經典作品和藝術文獻的展現與詮釋、藝術知識議題的研究和策劃、藝術家影音紀錄與研究出版、蘊涵文化平權的藝術近用與轉譯等綜合內容,呈現藝術發展如何與臺灣文化主體性相互生成,以及如何將藝術的文化意義與資產傳承到未來世代,認識與尊榮自身的歷史。
透過歷史脈絡 重新認識臺灣美術史發展
「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展覽規劃扼要呈現國美館6年間「重建臺灣藝術史」工作中,重要入藏與其相應的研究脈絡,共分為「早期繪畫藏品的日臺藝術交流與影響」、「風土敘事的時代觀點」、「抽象藝術的前衛浪潮」與「推動臺灣主體意識的民間力量」等4個子題。
典藏展區分別呈現作品、藝術文獻與影音紀錄檔案等豐富的藝術史料,交織各時代的藝術面貌,從藝術家、藝術研究者、民間贊助者等不同角色,全面探討推動臺灣藝術發展的多種關鍵力量。並在301、302展覽室中間連通道呈現國美館自2012年起,延續文化部「家庭美術館―美術家傳記叢書」與「臺灣傑出藝術家紀錄片」兩項出版計畫,至今共出版171本藝術家傳記與60多部紀錄片,建構臺灣跨越世代藝術家的創作歷史,透過口述、訪談影音,保存並拓展研究書寫藝術史的史料。
為保存臺灣美術文化資產與歷史價值,2018年起至2023年期間,共累積800多件經典作品購置典藏,及美國爾灣順天美術館無償贈與文化部的670件作品,與臺灣藝術家林玉山、洪瑞麟、莊世和及張萬傳家屬,大批捐贈的作品與相關文獻資料,這些入藏的珍貴藝術作品,其創作年代橫跨臺灣明清、日治時期到戰後1960年至1970年為主。
從藏品修復過程 回顧作品創作起源
修復展區則介紹重要典藏品,及各類媒材修護案例,分為4大子題展區:「整飭與科學的視角」、「媒材與時代的挑戰」、「決策與倫理的對話」及「歷史與經典的再現」,精選各類媒材重要典藏品修護案例回顧,從作品入藏美術館流程的整飭維護,到作品修護過程中所發現的修護痕跡,延伸出藝術家創作材質種類不同與使用媒材的特殊性,其修護方式與如何選用適當的修護填補材料,影響畫作日後保存的重要性;亦藉由將作品基底材置換適當材料的保存維護案例,與大型作品展示功能的需求,所做特殊展示裝裱的保存維護措施案例等,體現國美館對藏品永續保存和展示功能的關注。
藉由這些修護完成的重要經典作品,將其修護過程呈現給社會大眾,使觀眾更了解臺灣美術史的藝術家與作品背後典藏維護的工作。文化近用展區將於2024年8月24日於國美館302展覽室展出,若想了解「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特展相關資訊,請上國美館官網查詢。
「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特展
典藏展區:臺灣美術典藏研究脈絡與文化傳承
展覽日期:2024 年3 月23 日(六)至12 月29 日(日)
展覽地點:301 展覽室、301 展覽室至302 展覽室走廊
修復展區:臺灣美術作品保存修護
展覽日期:2024 年3 月23 日(六)至7 月28 日(日)
展覽地點:302 展覽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