婆羅洲距離臺灣2,644公里,是臺灣進口木材來源地之一,與我們的關聯比想像中緊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攜手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透過7-ELEVEN「把愛找回來公益募款平臺」暨民眾捐款的部分支持,共同推出「前進婆羅洲:我們與婆羅洲的距離」特展,邀請民眾前往世界第3大島「婆羅洲」,從生物地景、住民風情、氣候經濟等面向,自然與人文交織,認識這座島嶼及它正面臨的挑戰與衝擊。
婆羅洲是亞洲第1大島、世界第3大島,面積約20個臺灣大小,位處臺灣西南海域,赤道0度剛好將島嶼一分為二,是世界上擁有豐厚自然資源、高度生物多樣性地區之一,擁有比亞馬遜更古老原始的熱帶雨林;也有世界上最小的大象「婆羅洲矮象」、最大的花「大王花(大花草)」及行蹤難測的森林動物「婆羅洲紅毛猩猩」。
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以下簡稱科博館)館長焦傳金表示,婆羅洲曾有高達90%森林覆蓋,隨著人類的開發,大面積森林逐漸消失,根據世界自然基金會(World Wide Fund for Nature, WWF)於2016年的統計,當地森林覆蓋面積已降至55%。臺灣日常生活使用的木製家具、衛生紙、影印紙、棕櫚油相關產品、觀賞動植物等,都與婆羅洲森林環境的變遷息息相關,2023年策展團隊也特地「前進婆羅洲」取經實地考察,盼如實呈現當地面貌。
雨林生態多樣豐富
社團法人中華民國荒野保護協會(以下簡稱荒野保護協會)榮譽理事長劉月梅強調,雨林是地球之肺,也是氧氣製造機,這次特展可視為前進婆羅洲的前哨站,關心全世界生物多樣性的樣貌。
農業部生物多樣性研究所所長楊嘉棟說,婆羅洲就在我們的身邊,「One World One Health」全世界的健康是一體的,特展除可一窺婆羅洲熱帶雨林生態美妙之處,也鼓勵大家平時可多選用臺灣農產品,讓我們的消費行為對臺灣農業環境、世界碳足跡提供幫助,也是一種在地行動的發起。
展覽策展人、科博館展示組研究助理蔡孟穎博士主攻植物生態學,她分享這次特展入口意象「奇幻婆羅洲」,特別打造熱帶雨林昏暗、光線微弱效果,營造觀眾身歷其境氛圍。展場向內延伸,依序是「一個名為『婆羅洲』的旅程」、「婆羅洲的生物與他們的產地」、「錯綜複雜的婆羅洲」、「婆羅洲,住民與豐采」、「婆羅洲原民生活」、「婆羅洲,過去與未來」、「遠和近,婆羅洲」等7大單元,透過生態、人文兩種視角,探索多元族群在自然環境中共存的面貌。
珍稀生物、住民文化值得一探
現場展出多件特色植物及種實標本,「錯綜複雜的婆羅洲」單元有2座長約120公分的「植物生態缸」,匯聚近30種原生、分布在婆羅洲的植物活體,展現婆羅洲島上多元的植物風貌,值得一看。
「遠和近,婆羅洲」單元,則展出1件珍貴的「盔犀鳥」裝飾頭飾,揭示婆羅洲遭遇的盜獵問題。盔犀鳥生活在婆羅洲、馬來半島與蘇門答臘,被國際自然保護聯盟(International Union for Conservation of Nature and Natural Resources, IUCN)列為嚴重瀕臨滅絕(Critically Endangered, CR)等級,加上原始棲地消失、單一化的經濟作物―油棕地種植,使得盔犀鳥的保育處境更是雪上加霜,亟需大眾關注。
共同策展人、展示組助理研究員劉憶諄博士表示,婆羅洲分別隸屬於馬來西亞、印尼、汶萊,島上住民族群多樣性高,不僅有與臺灣原住民同屬南島語系的諸多族群,不少華人也移居當地,還有印度人,加上英、荷等國殖民時期的遺風,文化特色相當迷人,展場中心以婆羅洲原住民重要建築「祭祀屋」(Headhouse)為設計概念,凸顯島上住民文化核心。
「前進婆羅洲:我們與婆羅洲的距離」現即展出中,與2024年3月推出的「材?不材?—木的故事」特展是雙生展,透過位於2展之間的「愛之森」串聯,深入淺出地傳遞環境意識,有興趣的民眾可前往參展,來一趟知性的林中探險。
「前進婆羅洲:我們與婆羅洲的距離」特展
展覽日期:即日起至2024年11月15日(五)
展覽地點: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 第一特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