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綜觀國內外圖書館 建築空間設計新趨勢

文:蘇士雅 照片提供:陳世良提供
不論是國內外,圖書館建築空間的樣貌不斷在革新,究竟有哪些設計新趨勢?一起來看看吧!


德國的斯圖加特市立圖書館以開放式樓梯水平連接,書本整齊橫列在四周書牆,讓人可以一眼望遍整座圖書館。  20 世紀最偉大的建築師之一—密斯凡德羅(Ludwig Mies van der Rohe)在幾十年前就提出了「少即是多」的理念;近年來,建築師似乎有致一同的實踐這個精神;於是,一座座的公共圖書館開始釋放空間;寬闊、挑高、穿透的空間,讓人一眼就可以望遍整座圖書館。


  過去廳室分割的空間結構有了大翻轉,書庫和閱讀區重疊,空間規劃逐漸貼近大眾的日常生活。設計過多棟圖書館的建築師蔡宜璋說,他對於今日圖書館的美好想像,是光線流動,聲音流動,味道流動。因此,我們看見圖書館氛圍已從K 書中心轉換為起居室般生活化。


  除了空間的翻轉,節源綠建築、融合自然環境與地方特色、滿足各族群需求、多元功能應用空間、數位科技設備,也都成為公共圖書館最新的發展趨勢。
 

營造空間穿透感 每個區域互相連通

卡達國立圖書館的閱讀區擺放了懶人沙發,可以休息、閱讀,也可以作為社交場合。

  位於德國的斯圖加特市立圖書館(Stuttgart City Library)可以說是「少即是多」的最佳典範。巨型的純白立方體包括地下2 層樓及地上9 層樓,開放式樓梯水平連接,書本整齊橫列在四周書牆,環型的中空建築穿透感十足,高聳的天花板由大面玻璃結構組成,引進充足的日照同時達到節能省電的需求。


  位於阿拉伯半島上的卡達國立圖書館(Qatar National Library),外觀是由2 片從中間拉開的方形平板組成,平板沿著對角線對摺,形成一個殼狀的容器,超大面積的透明窗戶充滿線條感,從外面就能透視建築內部。


  圖書館細分為4 個部分:公共圖書館、大學、研究圖書館,以及文化遺產藏區。儘管分為4個部分,但空間沒有做出隔斷,每個區域互相連通。圖書館的閱讀區直接在地面擺放了懶人沙發,人們在這裡可以休息、閱讀,也可以作為一個社交場合。


  國外如此,臺灣近年新建或改造的圖書館也同樣採用視覺通透的設計,同在2018 年先後啟用的高雄、臺中兩座李科永紀念圖書館,建築物皆採用大型落地窗,空間明亮通透,加上挑空採光通風設計,提供空間上的絕佳通透性,與戶外綠林融為一體。
 

滿足各族群需求 發展各別特色

隨著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尼移工及學生來臺人數與日俱增,新北市立圖書館中和分館特別設置了穆斯林祈禱室。(新北市立圖書館提供)

  傳統圖書館的基本理念是滿足各族群休閒及學習需求,但面積不夠大的圖書館,樣樣兼具之下難以達到完善服務的理想。因此,圖書館逐漸發展出「特色館藏」,因應不同的特色,空間設計與配備也跟著調整。


  桃園市立圖書館康莊分館以青少年為主要讀者群,空間配置特別規劃2 間專業電腦剪輯室、2 間附設電子琴及錄音設備的音創室及2間多功能討論室,希望以特色藏書、新穎影音設備及舒適閱覽空間培植在地影音人才。


  隨著信奉伊斯蘭教的印尼移工及學生來臺人數與日俱增,全臺約有30 萬名信仰伊斯蘭教的穆斯林,新北市立圖書館中和分館特別設置了穆斯林祈禱室,除了備有古蘭經、禮拜毯、禮拜方向、古蘭經、帽子、頭巾、麥加指標、雙語標示,廁所內也增設了洗淨設備。
 

節能綠建築綠 與智慧化相結合

希臘國家圖書館與歌劇院串連,建物上方的太陽能棚架除了供應電力,也有涼爽遮蔽的效果。

  希臘國家圖書館與歌劇院、紀念公園串連,是尼亞科斯基金會文化中心(SNFCC)的主角。戶外場域挖掘了一條400 公尺的長型人工湖來為廣達17 萬平方公尺的公園填土造山,形成緩坡爬升,國家圖書館與歌劇院就


  位於山坡盡頭,32 公尺的高度差,為建築物引進充足的自然採光,大幅度降低空調和光源的使用,建物上方設置了面積約1 萬平方公尺的太陽能棚架,作為圖書館與歌劇院的電能來源,也能在炎熱乾燥的環境中有涼爽遮蔽的效果,而人工湖,除了蓄水外,也為雅典乾燥少雨的氣候帶來濕潤與涼爽的調節。


桃園市立圖書館大園分館採用RFID 座位管理系統,方便讀者找到各區閱讀座位。(桃園市立圖書館提供)  除了節能綠建築,智慧化設備也是圖書館的新趨勢,透過AR、VR 技術,民眾能更生動的學習;RFID 射頻辨識應用,則不僅借書還書自動化,也提升了書籍流通與安全管理,更能創造個人化服務的無限可能。


  2018 年6 月開幕的桃園市立圖書館大園分館跟上科技潮流,採用RFID 座位管理系統,讓使用圖書館的人更方便找到各區閱讀座位。新北市蘆洲仁愛智慧圖書館則是首座建在停車場裡的圖書館,借還書採全自助服務,就連進入圖書館也有設立自動門禁,必須刷卡才能進去。
 

建築評論作家陳世良觀察 圖書館投資報酬率最高

建築評論作家陳世良認為,獲取知識的媒介與環境不再是圖書館空間的唯一功能,已轉型成為人與人交流的場域。

  建築評論作家陳世良走訪過世界各地,對於圖書館建築有深入的觀察,他表示,圖書館作為當代城市公共建設的首選,主要原因是其投資報酬率最高,相較於音樂廳、博物館、美術館,民眾參與的條件門檻也最低,任何人都可以自由參與其中。


  圖書館代表著一種知識文化寶庫的身分,所以建築空間的設計也會特別強調在地性與教育性。就在地性而言,會特別強調文化、地理或歷史的特質;就教育性而言,也會特別強調社會所意圖發揚的價值觀。


  建築的載具是空間,以創造空間獨特的型態來表達,無論是價值觀或是在地的特質,都是當代圖書館建築表現的特徵之一。此外,獲取知識的媒介與環境已不再是圖書館空間的唯一功能,人手一臺手機的世界幾乎就可以取代整座圖書館的資料庫了;可是,知識並非資料,只有在真實的場所與真實的人接觸,真正的知識才得以張顯其獨特的價值,於是圖書館的身分便轉型成為人與人互相交流的場域了。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