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重返舊時光 回顧羅東林木業輝煌史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潘云薇
  昔日輝煌的林木業發展盛況,是宜蘭老羅東人共同的記憶,裝載在這小鎮的時光膠囊裡,待旅人一一開封。

森林、鐵道、老火車頭,重現過往運輸木材的景象。  華燈初上,移往宜蘭縣羅東夜市覓尋美味吃食,是多數人難忘的遊玩回憶;只是,在品嘗美食之外,尚有一道地私房味,總教人懷念。


  它,便是檜木所散發的木質香味。


  追尋著這股香氣,走踏這座小鎮,猶如時光倒返,置身於舊日羅東林木業的繁景之中。

 

探尋羅東鎮立圖書館身世之謎

宜蘭縣羅東鎮立圖書館希望能打造一座書香城堡、書香花園。  首站――宜蘭縣羅東鎮立圖書館。想必會有人狐疑圖書館與林木業有何關聯?它其實也稱作「李科永紀念圖書館」。


  在早年臺灣林木業發展繁榮的年代,李科永便和有經營之神美譽的王永慶與其弟王永在,於羅東從事木材事業,對於國內木材工業技術的引進、外貿發展、木材資源的開發及原物料取得,悉心經營,且有卓越的貢獻;在有所成就後,他積極投入公益事業,特別重視地方教育,捐助各機關之經費不計其數,愛護鄉土之情操 令人敬佩,但也因此積勞染患肝病辭世。其子女為緬懷尊長,成立李科永文教基金會,繼承遺志,於李科永有淵源的地區捐建圖書館,落成後交由當地政府管理,羅東鎮立圖書館即是一例。

 

羅東文化工場公共藝術作品「老懂軒」茶屋。  在這座縣內最大的圖書館裡,館方許下宏願,要經營成為「全民引頸企盼,流連忘返的圖書館,」而服務品質的提升與創新是關鍵。


  圖書館與時俱進,拓展出多元的角色和任務,不斷推動書香文化,讓民眾樂於上圖書館。好比與轄內小學合作辦理「鄉土知識親子大會考」,在增進參加者對 鄉土認識之餘,也提供孩子創意表達、有效回應變革的大能力;另舉辦「羅東小學堂.書香一級棒作文比賽」,藉以提升鎮內學童對家鄉的了解,得獎者更能列入年 度羅東鎮公所徵選人文小記者之名單,並免費參加「年度小記者培訓營」,使所獲知識與技巧能學以致用。

 

  圖書館不只推廣各項社教活動,也推介好書,將相關書籍陳列於現場,讀者在參與活動的同時,亦能進行書籍的延伸閱讀,是一場深度的學習參與。


  遊客到訪羅東,可搭配圖書館推出的活動、展覽安排旅遊行程,也能細細翻閱二樓「宜蘭專櫃」內的書籍,將羅東好好了解一番,再轉往其它文化景點,讓這趟旅行更具內涵。


感受羅東文化工場文創魅力

 

羅東文化工場天空藝廊裡的藝術展覽空間。  踏出圖書館,沿著空氣中透出的草葉清新味,來到緊鄰一旁的羅東文化工場。站在淨高18 公尺的大棚架下,看著屋頂濾過的日光灑落下來,身體如同浸泡在貯木池裡,此時再向上抬頭,彷彿望見充滿希望的浮木。


  羅東文化工場整體的設計創作理念,呼應了林場、木材的意象,不論是空間安排、材料質感的選擇,皆是羅東過往林業空間的歷史縮影。而建築群中,漂浮於上方的天空藝廊,則沿著半透明的環繞迴廊,將參觀者帶入藝術展覽空間,激發各種文創發想與創意實踐。

 

俯看羅東文化工場漂浮跑道。  場景轉往戶外,有一座由日本建築大師藤森照信和民眾共同參與施作的公共藝術「老懂軒」茶屋。在歷史文獻中,羅東原是遍布樟木、老榕、相思樹的叢林,林中棲息大群的猴子,平埔族語稱牠們為「老懂」,後來漢人便沿用此發音,延伸出「羅東」地名的由來。


  「老懂軒」茶屋以木材、泥土等天然材料創作而成,在鋼索之間,用薄狀的檜木片編織連接,傳遞「老懂(猴子)」在樹林裡跳躍攀爬,從樹梢枝頭上吊掛下來的模樣,藉以喚起舊時代山林的人文記憶。

 

見證羅東林業文化園區繁華歷史

 

竹林車站為舊日太平山森林鐵路的起終點。  昔日的太平山、阿里山與八仙山並稱為臺灣三大林場,擁有豐富的森木資源。今日的羅東林業文化園區曾是太平山木材的集散地與營林辦公廳舍原址,在停止木材砍伐作業後,由林務局著手保存傳統林業文化,留下了珍貴的歷史紀錄。


  以檜木構築而成的竹林車站,為往日太平山森林鐵路的起終點。於車站外軌道上所陳列的第15 號老火車頭,是最後一輛被購入的蒸汽機車。在森林、鐵道的相伴下,蒸汽小火車冒著白煙,來回行駛,加速運輸木材的便利,使太平山成為臺灣三大林場之首的輝煌場景,一幕幕拼裝重組於腦海之中。

 

羅東林業文化園區貯木池內推放漂流木,呈現昔日裝滿高級木材的盛景。  再往前續行,沿環池步道望見一大片遼闊的池水,是以往用來卸放、保存高級檜木的貯木池。是否疑惑木材為何要泡進池裡?主要是檜木浸於水中時,只有表 皮受損,檜木精油會由中心漸漸擴散而出,讓木頭不腐爛,有延長保存期限的效果,可保持較佳品質;若以作業效率論之,於水中移動木材比在陸地上搬運方便、省力許多。


  貯木池原有功能雖已不再,池面上仍以漂流木妝點,供遊客遙想早年裝滿高級木材的盛景。如今,它更兼具環境教育、自然生態與休閒遊憩功能於一身。放眼放去,水面上水鳥起落飛翔、嬉戲覓食,好生熱鬧;水面下則可觀見魚群自在游動的模樣,是一處豐富的生態棲地環境。


  若要進一步對林業有深入的了解,可踏訪園區內的森產館、森活館、森動館、竹探館等館舍。在日式木造建築裡,從集材、運材到造林作業,一一回顧伐木、 運木的智慧與發展歷程,並感受伐木工人生活的日常況味。而藏身於藝文區的百年舊書攤,提供了到訪遊客閱讀林業、自然景觀等書籍的環境,並陳設了漂書區,讓知識通往更多去處。


追溯樟仔園文化園區蛻變脈絡

民眾可前往國立傳統藝術中心禪木工坊,體驗彩繪陀螺的樂趣。  隨著知識蔓延開來的枝節,朝樟仔園文化園區前進。


  這裡曾經擁有一大片天然的樟樹林。日人治臺時,在此設置臺灣樟腦局羅東支局,將樟腦、腦油列為專賣,並於附近闢園栽植樟苗,讓「樟仔園」成了歷史地名;直到人造樟腦問世,煮樟練腦開始沒落,此處漸漸被當時的林務課所運用;戰後,一度設置山林管理所,專責於大元山各林場的伐木事業;後來又轉為臺北區農 業改良場羅東分場。隨著時代的演進,從樟腦業、林業到農業,現今它已蛻變成歷史文化場域。


  館舍內除了展示手工木製、竹編藝品外,社區的老師傅也會表演手工木陀螺的製作,讓此處成為文化活動的推動基地。


賞析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木雕之美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廣孝堂內的神龕雕花。  接續,行至國立傳統藝術中心,先於民藝街坊的禪木工坊,體驗彩繪陀螺的樂趣,並感受駐園藝師林永順對於臺灣木材藝術工業的盡心,舉凡旋車、大木作、細木作、雕塑,他皆能上手創作,重新賦予木材新生命。


  緊跟著,進入河洛坊偶戲文化館。館內以樟木雕刻成的精緻偶頭,刻畫入微,不論是喜、怒、哀、樂等神情,皆代表著每尊戲偶獨特的角色神韻與生命。在戲棚下長大的河洛坊創辦人林銘文,不僅專研於戲偶製作、操偶的工夫、唱腔表演,更著力於布袋戲的傳承。戲臺上一尊尊栩栩如生的戲偶,演繹出臺灣鄉土文化的藝術內涵。


  旅行結束前,別忘了參訪廣孝堂,其建於日治大正14年間(西元1925 年),原為宜蘭鄭氏家廟,後遷此重建。建築主體為單棟式木造與紅磚結合之傳統房舍,屋架為16架6 柱,每一架之間的最上端束木均呈不對稱山峰形狀,是宜蘭當地木構件特有的造型;架內則使用三通五瓜柱,形制呈現簡明有力。
 

國立傳統藝術中心民藝街坊。  而屋內的木雕神龕雕花,是由榮獲國家工藝獎項的王肇楠與王肇鉌兩位工藝師,依據舊照所仿製和修復。佳偶天成、香火鼎盛、花果獻壽、喜福同享等雕花寓意,皆展現傳統家廟建築象徵吉祥的符號,更增添廳堂的熱鬧氣派。


  即便羅東林木業的光耀時代,早隨太平山木材資源的枯竭而沒落;但如今,這座小鎮將消失的「產業」繁景,轉化為一份深厚的「文化」內涵,讓林木業的歷史永續傳承下去。
 




------------------------

若對於本篇介紹內容有興趣,歡迎各位讀者親自到宜蘭縣羅東鎮立圖書館(李科永紀念圖書館),只要出示於羅東鎮立圖書館的Facebook打卡畫面,並且至書香遠傳粉絲專頁按讚,前10 名的讀者即可至羅東鎮立圖書館櫃檯領取精美好禮1 份。

------------------------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