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國小畢業了,從永安分館主任手上接下來的這一份畢業禮物,是一本沉甸甸的資料夾,裡頭完整記錄著個人長期以來的閱讀軌跡……,這份大禮,充滿智慧,也充滿愛!

民國102年,高雄市永安區入圍聯合國環境規劃總署認證的「國際移居城市獎」,這樣的尊榮,當然是因為永安擁有極為傲人的條件,不論自然景觀,或是 亮點產業,都具備不可取代的地位。因此,高雄市立圖書館永安分館近年來努力經營的方向,除了提供閱讀服務,在文化方面的推廣工作更是用盡心力。
養殖漁業是永安分館的特色館藏,但養殖戶大都靠先人的經驗傳承,或者農會專人傳授新技,在識字有限下,漁民除了在閒暇之餘到圖書館吹吹冷氣、翻翻報紙,本地人較少借閱這些專業書籍,反倒是外地對養殖有興趣的人,會透過網路通閱服務借閱。
為了讓學子了解永安生態及產業,永安分館密集辦理在地生態文化產業相關活動,藉由石斑魚養殖專家的解說,讓學童了解石斑魚生長環境、用餌及成長過 程,並且介紹永安在地專業石斑魚極速冷凍包裝工廠,了解石斑魚生鮮處理,以及如何運銷國內外的過程。從魚卵到成魚到銷售……,每一個環節都以生動的方式讓 學子理解,甚至設計有獎徵答提高幼童的學習興趣。此外還有石斑魚造型皂製作,讓大家對石斑魚外表特徵有更深刻的印象。
暑期營創舉 家長足感心
經營產業文化教育之外,永安分館還有非常多超乎圖書館角色的服務,最讓人讚賞的是暑期營的活動。
漫長的暑假,對學生而言是一大樂事,但對忙於生計的父母而言,卻掛心孩子賦閒在家無人照料,永安分館因而開辦為期兩周的暑期營,全日負起照顧國小學 童的工作,兩周之間排滿各式各樣與藝文和閱讀有關的活動,讓學生在暑期中能增長知識,也能玩得愉快。內容包含每天早上說故事、每周2次讀書會、DIY活 動、科學活動、圖書館資源運用介紹、童玩製作與遊戲、體育、影視欣賞、趣味英文教學等等。
往年,接受報名的學童名額限定45人,工作人員除了館員之外,還會外聘專業講師以及20名社區中的大學生擔任生活輔導員,因為空間有限,為了提升品質,102年起名額縮減為30多人,但尚未公告,家長就提前報名秒殺,可見這項服務有多麼的搶手!
雖然是專為國小學童開辦的暑期營,擔任輔導員的大學生志工也從中獲得很大的成長,他們學習到了照顧孩童的能力與責任感,表達力與控場的能力也大大提升,達到了教學相長的功效。
平常日,因學校下課時間早,許多學童被家長安置在安親班,直到父母親下班後才帶回家,安親班為了方便管理,孩子寫完功課只能在教室內無所事事閒晃,永安分館主任蔡英惠正計劃和安親班合作,在安親班教室內設置圖書專區,讓學童不要虛度時光。
藝文活動 貼近民眾需求
蔡英惠在擔任圖書館主任之前,曾經當過幼教老師,後來在鄉公所工作,負責國民教育、急難救助、里幹事等職務,因此更能設身處地了解社區民眾的需求。
為了豐富民眾的生活,圖書館長期來密集策辦各種藝文活動,讀書會、科學營、國畫、書法、硬筆書法、插花、園藝、科學營、物品DIY……,絕大部分課程都是免費服務,少數課程僅酌收25元作為講師費的貼補。
這些項目兼顧了孩童與成人的需求,而且課程不是粗略的內容,是扎實的教育。例如園藝課,講師聘請到臺灣大學園藝暨景觀學系出身的黃傳賢來擔任,課程內容就不僅是認識植物還更深入地教導如何防範植物的病害。至於書法和繪畫課程,看看被展示於圖書館內的學員畫作,全是基礎打得很好又兼具創意的出色作品呢!
提升閱讀力 建立個人學習軌跡

蔡英惠表示,學校老師業務很多,父母親也忙於工作,對於提升孩子閱讀力的經營常是心有餘而力不足。因此,蔡英惠主動將孩童適讀的書籍造冊,並一一設計「學習單」,影印分送給家長與老師,讓他們能透過學習單讓孩子記錄閱讀心得以及延伸效益。甚至,圖書館還將學習單回收保存,為每一位學童建立個人資料夾,完整記錄了學童的閱讀軌跡,等到國小畢業的時候,將資料夾當作畢業禮物回贈給孩子。
這麼龐大而細緻的服務,應該沒有任何一個公共圖書館能做得到,但我們從蔡英惠臉上只看到甘於奉獻的笑意。
營造石斑魚之鄉意象
蔡英惠的母親是石斑魚養殖戶,她從小就在魚塭長大,對家鄉產業有特別濃烈的情懷,因此,蔡英惠除了推廣閱讀,更積極將知識和生活結合,讓讀者進到圖 書館也一併閱讀自己家鄉的風華。於是,在蔡英惠精心佈置下,進入圖書館就能嗅聞到濃濃的地方味;魚塭水車,魚籃化身的書架,壁上的大魚網……,這座圖書館 不只收藏書籍,更透過產業器具營造出地方特色氛圍。
石斑魚的肉質鮮美,是臺灣各地大宴小酌的必備佳餚,這些魚,極大部分是來自於高雄市永安區;永安的石斑魚養殖面積約達3百多公頃,年產量8千多公噸,不但供應全省所需,產量6成以上還外銷國外。
從89年起,永安就開始在每年的冬天舉辦 「石斑魚文化節」,推出石斑魚宴,吸引全臺灣各地的遊客來到漁鄉享用石斑魚創意菜色,因此贏得石斑魚之鄉的美譽。
以石斑魚打響名號,事實上虱目魚也是永安的主產。民國65年時,一位村民自澎湖引進6千尾石斑魚試養,成功之後開啟了臺灣西南部沿海石斑魚養殖的契 機,非常多養殖戶轉而養殖石斑魚,即便如此,永安的虱目魚養殖產量依然超越其他鄰近鄉鎮,後來政府推動一鄉一特產,鄰近的彌陀搶先一步申請以虱目魚為該區 特產,永安則轉而發展以石斑魚作為特色的養殖活動,也經營得十分出色。
目前從事養殖的工作者年齡偏高,雖然漁業養殖利潤不錯,但畢竟是靠天吃飯的工作,辛苦更不在話下,所以上一輩的人都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走上同樣的道 路。這個趨勢,導致新一代的孩子對自己的家鄉完全陌生,看不見自身文化之美,更無法建立自信與優越感。這樣的狀態,與每年冬天懷抱熱情前來朝聖參加文化節 的觀光客形成尷尬的對比。
培訓導覽人員 認識家鄉之美
石斑魚文化節至102年已進行了14屆,蔡英惠從第7屆開始就負責文化節的策辦工作,縣市合併後,蔡英惠選擇進入圖書館擔任主任,離開區公所體制, 但和區公所仍保持著友好的互動,即便現在不負責文化節策辦,但圖書館仍在活動中扮演重要角色,包含生態文化解說人員的培訓、觀光動線設計,文化導覽等等工 作都全程涉入。
永安濕地內具有豐富的紅樹林生態系,海茄冬、欖李等海岸潮間帶植物及重要保育類鳥種,總計超過110種的鳥類出現在這塊溼地上。更有瓦盤鹽田、鹽滷池、舊時鹽業發展遺留的鹽務辦公室等珍貴遺跡。
永安鹽田上烏樹林製鹽株式會社的鹽務辦公室已有90多年的歷史,為高雄大財主陳中和所建,是極富歷史價值的古蹟。瓦盤式鹽灘結晶池則是用破陶破瓦鋪設而成,極富藝術美感。
圖書館透過導覽人員培訓,讓更多的學生志工從中認識了家鄉之美,加上產業與文化教育的經營,近年來,在地的學子已能朗朗上口永安有哪些傲人的特色,漁家的孩子也逐漸對父母親建立了尊榮感。
在圖書館的用心付出下,永安,也將成為「永遠安樂」與豐盛的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