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書香最前線

文:編輯部

書名: 無父之父: 查理斯.穆利的人生故事

作者: 保羅H. 博格

譯者: 呂亭詠

出版: 前衛出版社

日期: 2012年5月

 

  《無父之父》是查理斯.穆利的真實故事,也是許多無助的非洲孩子的故事。不一樣的是,他從一個生長在社會最底層的孩子,靠著自身努力,成為社會最頂端的有錢人,最後又犧牲一切,走入街頭,全力投入慈善工作。
 

  本書作者成長於貧困的生活,加上酗酒的父親,讓穆利的童年,幾乎都在父親施暴的陰影下度過。在雙親無法負擔沉重經濟的壓力下,身為長子的查理斯,三度被父母拋棄,只能到處乞食、四處借住過活。
 

  但是,查理斯的命運,在18歲有了巨大轉變。他走5天的路到肯亞首都奈洛比(Nairobi)尋找工作,遇到德蘇拉(D' Souza)夫婦。查理斯從最底層的除草工人、洗碗工做起。他凡事拚命的精神,深受德蘇拉夫婦賞識,改指派他擔任農場會計。在肯亞,如果沒有大學學歷,當時幾乎無法得到這個職位。
 

  後來,靠著日以繼夜的努力,加上絕佳的生意頭腦,他從擁有一部車,到擁有一個巴士公司,再到包含汽車零售、保險集團。成功的事業,讓他成了肯亞前總統丹尼爾.莫伊(Daniel Moi)召見的運輸大亨,甚至成為他的摯友。
 

  但是,正當事業如日中天時,他拋棄財富、地位。1989年查理斯.穆利與他的妻子艾絲特.穆利(Esther Mulli)在肯亞創立投入拯救街童的工作,收留急需救助的街童、棄兒、愛滋遺孤等。
 

  透過他的真實故事,讓我們重新思考,在不匱乏的臺灣社會,我們除了終日辛勤「拚經濟」之外,還有什麼是人生該追尋的目標?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本書譯者呂亭詠於2008年開始,連續3年暑假,前往非洲史瓦濟蘭做志工。她認為國際化不是逃避,在地也不是封閉,這個世代的青年必須以國際思維,來強化在地行動。於大一、大二、大四無酬翻譯三本非洲相關書籍,她也鼓勵台灣學生走到世界匱乏的角落,體驗貧窮,付諸行動,改變自己,改變世界。(編輯部)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