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走讀臺灣─閩江口外的美麗珍珠--馬祖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潘云薇

  與臺灣隔海相望的馬祖,不只擁有獨特的戰地景觀,深厚的歷史人文背景及景物風光,讓這座昔日的戰地堡壘,透出不凡而又迷人的氣質。
 

  馬祖,一個昔日被稱為戰地的地方,由於地理位置與中國大陸相隔甚近,民國38年以來,注定背負國防前哨的命運,塵封長達數10年之久。它不似金門歷經血雨腥風的洗禮,戰地氣息少了點傷痛,反而多了些神秘。
 

  直到民國81年政府宣布戰地政務解除,83年開放觀光,才讓遊客有機會探訪這片有如夢境般的海上桃花源。
 

北竿芹壁聚落。南竿北海坑道。

戰地前哨 保家衛國

  馬祖列島位處臺灣海峽的西北方,由南竿、北竿、東引、西引、東莒、西莒等10個島嶼及其它26個島礁組成。因作戰防禦需求,在這些堅硬的礁石島嶼上,潛藏超過265個坑道、碉堡、軍事據點等大規模戰備設施及建設,述說著過去無數官兵艱辛開鑿、守衛家園的血淚故事,帶著一種冒險的吸引力,令人想一窺究竟。
 

  第一站──鐵堡,位置突出於南竿鐵板村海角,是以綠色、鐵灰色共構的迷彩外觀,原為兩棲蛙人部隊的重要軍事基地。堡體為礁石挖空,上面覆蓋水泥座為掩體,遠遠望去有點像是小孩嬉戲堆的石頭房子,裡面的石室、寢室、廚房等設施卻是貨真價實的戰備空間,而當年唯一一隻有軍階的狼犬,亦駐守於此。鐵堡更是當時兩岸短兵相接的第一線,為防止水鬼摸哨,以往岩礁四周插滿尖銳的玻璃碎片與巨大瓊麻,現仍保留一部分,可藉此遙想過去兩岸對峙的緊張氣氛。
 

  為了保留及紀念馬祖的戰地歷史,政府也特別將北竿大沃山劃設為戰爭和平紀念公園,全區占地38.8公頃,園內處處可見高射炮、卡車、戰車等軍事防禦武器,可說是馬祖地區整體戰地景觀與歷史風貌見證的完整縮影。在這裡不難發現,有許多以數字命名的軍事據點,是戰略保密用的軍事術語,「06據點」即是一例。
 

  其建於陡峭的岩壁礁石間,行走間令人不由地繃緊神經,鑽入內部全長不到百尺的陰暗坑道建築,雖然規模不大略顯簡陋,但基本生活機能備全,甚至還有軍隊長官專屬的睡房,凸顯當時駐紮部隊相當龐大。
 

北海坑道 創世之作

  在這小小的馬祖群島上,最令人震撼的是「北海計畫」建造為運補用的地底碼頭,分別於南竿、北竿、東引各有一座。
 

  南竿北海坑道,原名潛龍坑道,民國5 7年時,因戰略需要開始在馬祖地區開鑿不少的地下碼頭,專供突擊戰艇停泊使用。坑道先後動用2 個師,含3個步兵營、1個工兵營和1個傾卸車連,不分晝夜,完全靠人力一鑿一斧輪流挖掘花崗岩壁,歷經820個工作天才完成,堪稱鬼斧神工、蓋世之作。
 

  坑道內呈「井」字交錯的水道,高18公尺,寬10公尺,長600公尺,外環步道全長743公尺,走完一圈耗時約30分鐘;但因漲潮時水位高達8 公尺,退潮為4公尺,需配合潮汐退潮時間才能進入參觀。
 

  北竿午沙北海坑道,也是同時期開鑿的坑道,內部隨處可見經風化或海蝕作用形成的地質景觀,還有士兵以簡單器具徒手開挖的鑿痕,不禁想起因錯判炸藥爆破時機命喪於坑道的上百名官兵,地表的濕漉彷彿為他們掉淚,道出開挖工程的艱辛歷程。
 

  收起淚水,繼續朝東引前進,沿著塗滿迷彩的坑道口往下走,進入打通2重山的安東坑道,全長300公尺,沿途有8個孔道,每條皆通往海邊,不僅用以防衛敵方,此坑道也是部隊士兵生活起居的場所。
 

芹壁聚落牆面布滿軍事標語,作為戰令宣導用途。津沙聚落為閩東傳統石厝。

閩東古厝 懷舊風情

  走出地洞,緩和激昂情緒,來到素有地中海之稱的北竿芹壁村,是馬祖保留最完整的閩東傳統石屋聚落,因四面環海,海風十分強勁。
 

  200多年前福建長樂的居民渡海遷居到此,便懂得以花崗岩塊或青石作為建造房子的材料,打造成一座能遮風避雨的石城聚落。地勢坐東南朝西北,面向東海海域,在陽光照射下清澈如鏡,如同古人所使用的銅鏡,在清朝時期被稱為鏡澳、鏡港。
 

  而傳統的民居屋頂,更是先民集聚智慧的巧思,不將屋瓦泥砌封死,用石頭壓在屋瓦上固定瓦片,瓦片損毀只需拿起石頭就可換上新瓦,修繕方便又通風,所以又稱為會呼吸的房子。
 

  遊走在聚落間,還會發現另一項奇景,石板屋牆面處處寫有「消滅朱毛漢奸」、「爭取最後勝利」等漢賊不兩立的字句。
 

  與大陸中斷往來後,芹壁位居反共前哨基地,家戶門口埕場成為軍伍集訓地,連石屋也扛起戰令宣導責任所遺留下來的軍事標語。
 

  相對於北竿芹壁,南竿津沙聚落少了戰地風情。走進津沙老街,就像步入歷史穿堂,沿著先民為了阻礙海盜入侵,刻意築成彎曲狹窄的巷弄,穿梭於閩東石屋間,會嗅到民宅飄出酒香味。是津沙人家為抵禦寒風釀的老酒,也是馬祖人的飲食文化精髓,在寒冷的冬夜啜一口老酒,感受馬祖庶民共同的生活記憶。
 

媽祖靈穴 全臺唯一

  提到馬祖,不能遺漏的民俗文化,當然是在地人的精神信仰──媽祖。
 

  傳說媽祖的衣冠塚就在南竿馬祖村的馬祖天后宮中,當年林默娘投海尋父,遺體隨海漂流到馬祖村,先民為了感念她的孝行,便在此立廟祭祀。天后宮供桌前方的石棺,相傳是媽祖聖體奉安的處所,也是當地人稱的「靈穴」。
 

全世界最高的媽祖巨神像。  多年來,廟宇本體雖歷經數次整修,但媽祖一再指示靈穴不可動,曾有工兵於維修時鋪蓋地磚,隔日發現唯有墓石上的地磚損裂,其餘完好無缺;又有一次,一名工人以電鑽鑽地,將墓石暫時搬移,堅硬的鑽頭應聲而斷…,諸如此例比比皆是,更加堅定了媽祖靈穴的傳說。
 

  馬祖人對於媽祖的尊崇,不單單於此,於98 年10月完工的媽祖巨神像,高度達28.8公尺,神像周圍陳列12幅媽祖得道成仙的雕塑故事,是目前全世界最高的一座媽祖巨神像,為馬祖人的信仰虔誠度再添一筆記錄。
 

  每年農曆3月21日到23日間,馬祖還會盛大舉辦媽祖文化節三部曲慶典活動,首先是「清道」,由引路保長公帶路,清潔各衢道,隔天遶境馬祖村;接著「迎神」,請神明前來馬祖村;再以「祭祀大典」傳統祭拜儀式,祈求國人國泰民安。
 

  慶典結束後,還會進行所謂的「食福」,就是把供品以外燴方式邀請遶境人員共享,意味神明請吃飯,最後還會發給每個人一只福袋,內裝有一顆蛋代表太平、一顆橘子象徵吉利與一粒包子保平安,較可惜的是,近年來大量人潮陸續湧入慶典活動,傳統「食福」活動已改為園遊會方式進行。
 

馬祖的魅力所在

  數10年戰地前哨時光,馬祖戰事雖未起,軍人駐紮也逐日遞減,不變的是士兵與居民在這塊土地留下的歷史痕跡,有阿兵哥捍衛家園的血淚、工程浩大的戰地建設,也有幽靜唯美的古老閩東石厝及溫暖人心的宗教信仰…,在這小小的馬祖群島下,匯聚了冷暖交錯的面貌,無法一次道盡,如同當地居民所言,留點遺憾,會更期待下一次的造訪。
 

  閩江口外這串美麗的珍珠,等待好奇人士,慢慢揭開它的神祕面紗。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