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作家身影─從閱讀與寫作 給生活一個說法

文:王慈霞 照片提供:蔡宗憲

  在臺灣現代作家中,廖玉蕙在散文界的地位質量均相當豐富,她的作品曾多次獲選為中學生的教材。日前她在國立台灣文學館發表演說,巧妙地傳達閱讀、寫作、文學與人生的連結,讓閱讀與文學瞬間更生活化了。
 

廖玉蕙為現場民眾簽名。  廖玉蕙的作品中曾提到,「只要真心對待、不以諂笑柔色應酬,人間才有華彩;寫作也是這樣,唯有著誠去偽,不以溢言漫辭入章句,文章才有真精神。」文章與待人處事皆流露真性情的廖玉蕙,也正是這樣的寫照。在她的世界中,原本看似不食人間煙火的文學,原來這麼貼近生活,文學可以把生活文字化,而生活則是文學的體現,文學對許多人而言,不再遙不可及。
 

  談到閱讀與寫作,廖玉蕙認為最終還是得回歸生活層面。她在講座一開始即明確表示,文學與生活兩者關係十分接近,學會深度閱讀,甚而提筆為文,對個人將產生莫大助益。為了方便讀者瞭解到生活處處有文學的道理,廖玉蕙的舉例說明,竟是從「一鍋肋排蘿蔔湯」說起。例如:蘿蔔是否切得太大塊?幾公分厚度才算正常?便利商店關東煮的蘿蔔為何普遍偏厚?為什麼要用肋排而不用霜降煮湯?一連串看似再平常不過、理所當然的事情,卻點醒我們對生活裡許多微不足道細節的注意。
 

  廖玉蕙說,一般所習以為常的習慣或觀念多半不經思考,而是來自家庭尤其受到媽媽影響。
 

  因此,如果能在語文教育中養成思考習慣,將能幫助我們多元解讀人生,一旦思緒更清晰,生活也會容易些。就算即使必須從當紅女星蔡依林、林志玲、林依晨、章子怡四人中選出一位較符合《紅樓夢》林黛玉形象時,也能有較深刻的考量。
 

閱讀與寫作的終極目標

  談到閱讀與寫作,許多人立即聯想到是學生時期考試讀書與作文,然而廖玉蕙指出其背後還有更深刻的目標,包括:

  • 聽懂語言中的玄機。
  • 所說的話中聽嗎?甚至幽默嗎?
  • 讀出熱鬧?也看出門道嗎?
  • 寫論文,求取更高學位;寫自傳,牟取生活之資;寫便條、寫信、寫讀書心得、寫卡片、寫文書,和別人、和世界作明確溝通。

廖玉蕙妙語如珠,民眾笑聲連連。  廖玉蕙認為,閱讀應對生活有所幫助,而文學則能幫助思考。舉例來說,阿嬤一句簡單的「無要緊!」所傳達出來的僅只是單純的無要緊嗎?這得視當時阿嬤的說話口氣、身體狀況及平時個人價值觀和為人處事等狀況,才能正確解讀聽懂「無要緊!」3個字背後所透露的玄機。

  前英國首相邱吉爾的機智眾所皆知,然而,何為機智?有一回邱吉爾在台上演講時收到一張上面只寫著「傻瓜」二字的紙條,他看了便說:「有人一時緊張,只簽名忘了提問題就把紙條遞上來了。」課堂上講到這一課,多半只簡單帶過邱吉爾很機智,對機智本身卻缺乏著墨。
 

  所謂機智,廖玉蕙說就是能即時將別人的攻擊,予以適當力道反擊回去。懂得當場回擊,除了不示弱之外,更需要道德勇氣,而這些都是閱讀時應讀出的弦外之音。她說,「懂」,是需要經過思考而來,身為學生與作品之間仲介的教師,在課堂上應該盡可能說出道理,協助學生進入作品瞭解體會。
 

  她再以收錄在國中課本的《王冕放牧》為例,文章對於出身單親家庭且面臨被迫中斷學業的王冕對寡母的體貼、如何布局接下來的人生以及王母如何向王冕溝通等,都有深刻描述。事實上,王冕放牧時父親仍健在,但作家虛構其單親背景,反而更增添其文學魅惑力。小說即便虛構,仍舊建築在寫實事物上,透過文章,讓人瞭解擁有一顆接受命運,卻不受其宰制的心有多重要。然而,這一切若缺乏深度閱讀與思考,將難以領會箇中意義。
 

  那麼,如何才能使閱讀豐富生活?在以下廖玉蕙所提出的方法中,思考無疑是相當重要的一環。
 

觀察+思考:看出人生的荒謬

  日常生活裡不難發現一些不經思索的荒謬對話出現。例如:對著7歲大的孩子說:「怎麼越長越大啦!?」若能養成思考習慣,就能避免一些充滿矛盾、毫無意義、不符合邏輯的對話、言論甚至戲劇內容出現。

  曾有人好奇廖玉蕙寫作前、寫作後的差別,她說,好奇和求知慾是寫作的原動力,對她而言,開始寫作後看得更多,也想得更廣,透過不斷思考、辯證,生活也更有意義。
 

歸納+分析:從中選擇一個說法

廖玉蕙談閱讀與寫作,內容生動有趣。  萬事起頭難,就寫作來說,怎樣才算是好開頭?著作豐富的廖玉蕙說:「寫得下去的開頭就是好開頭。」廖老師表示,自己也常遇到寫不下去的情形,「寫不下去那就先擱著吧!」她說另外再起個頭,不行的話就再換一個,寫著寫著,也許原先擱著的素材又能派上用場,成為文章的一部分。
 

  人生也是如此,有許多解讀空間。同樣素材,不同作家寫來切入角度也不同,文章發展自然各異,橫看成嶺側成峰,遠近高低各不同。
 

  練習寫作的同時,也在訓練我們如何看待人生,當瞭解人生有許多不同切入角度時,便能理解生活也可以擁有不一樣的詮釋。人一旦知道人生多元化的特質而願意接納不同意見時,就不會作繭自縛,生活也能容易些。
 

思考+實踐:改善品質潤澤人際

  文學作品中一些細膩描述往往都是來自作家平時細心觀察,藉此引領讀者產生共鳴,進而設身處地易位思考,將心比心。廖玉蕙以內地作家劉心武散文集《藤蘿花餅》裡的小故事為例,談到施與受的平衡。俗話說,受人一斤回人四兩,然而我們有時會因為顧慮對方處境,自以為體貼地不願受人回報四兩,但這樣的體貼在對方看來,可能反而成為一種高高在上的高傲姿態。
 

  文學,讓我們懂得如何拿.施與受之間的平衡,懂得思考,才能發現不合理,勇於抗爭,才會實踐抗議精神。文學也是一種接受與分享的哲學,在我們閱讀的同時就是一種分享,而一個人唯有感受到有人和他站在同一陣營時,才有能力點燃別人。
 

  喜歡從生活中尋找題材,也期許讀者從作品得到啟發的廖玉蕙以自身為例表示,因為文學的實踐,不但幫助她改善生活品質,同時也潤澤人際關係,學會與世界溝通相處。
 

領會文學之美

  閱讀,在看懂之餘,別忘了從中領會文學之美。廖玉蕙以孟浩然的《春曉》以及賈島的《訪隱者不遇》兩首詩作為例,談到如何從韻律、意境描寫體會文學之美。
 

  此外,她以《天使與軟糖》以及《永遠的蝴蝶》兩篇短文,談到極短篇的閱讀策略。兩篇文章作者皆使用顏色對比、抽象與實質對比以及意象描述等技巧,藉由層層堆疊強化其文學性,透過廖老師抽絲剝繭解析,原來在極短篇中可是大有文章。
 

廖玉蕙  她說,閱讀是一種累積的過程,讀得越多、體會越多,愈能從中理解文字符號,得到樂趣。
 

  萬一對作品無法產生共鳴也無須太在意,因為這是常有之事。廖玉蕙認為,作品一經交出,就屬於讀者,無法產生共鳴有時只是因為讀者缺乏共同生活經驗,等到人生閱歷更豐富自然會有更明晰的體會。她說,閱讀並不一定非得看出作者用意來,因為文學本身就具有無限解讀空間。至於一般人該如何進入寫作世界?
 

  廖玉蕙以過來人表示,寫作應從閱讀開始,而且還要好好觀察世界並思考其意義,如此一來就比較容易下筆。
 

廖玉蕙小檔案

  廖玉蕙,東吳大學中國文學博士,任教於臺北教育大學語文與創作學系,教授創作、電影及戲劇等課程。散文、小說作品豐富,曾獲中國文藝協會文藝獎章等多項肯定。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