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沿書脊直通天際―往上探索的冒險指南

文:作家事―陳栢青

沿書脊直通天際―往上探索的冒險  希臘神話裡伊卡路斯和他的父親製造了了翅膀,伊卡路斯越飛越高,但翅膀是蠟作的,隨著高度拉升,太陽近了,翅膀開始融化,那沿著拋物線的身影並非落下,時間的風吹著,人類文明開始上升。我們的故事寫在翅膀上,天空有多遼闊,天空下綿延的世界便有多廣大。好想去啊。想要看到,想要明白更多,想知道地平線的那一端有什麼。
 

  科技讓現代的伊卡路斯能到達更遙遠的地方,突破了神話的天頂,但早在金屬機翼之前,紙與油墨不讓蠟作的翅膀,讓我們在心靈的維度升空,我們都是伊卡路斯的後裔,很早就學會飛,在夢裡,在故事中,在心靈之上,哪裡都沒有去,但哪裡都去了。天空是眾神的居所,天際線是人類文明突破的水平線,而有一天,人類辦到了,真正的飛翔彷彿是見證,對,這個地方我來過。而現在,我必須要去更遙遠的地方才行。
 

  書本一直是我們的翅膀,紙頁翩飛,獵獵風響中,字行延伸成跑道,心成轉輪,且隨著儀表上指數在飆,頁數在跳,現實在這裡卸重,讓我們隨著後翻的頁面往前,一路往上,往上,再往上……
 

書名:《江戶川亂步傑作集2:人間椅子 屋頂裡的散步者》《江戶川亂步傑作集2:人間椅子 屋頂裡的散步者》

作 者:江戶川亂步

譯 者:邱香凝

繪 者:咎井淳

出版社:台灣角川

日 期:2016 年11 月


《鄰人的犯罪》

作 者:宮部美幸

譯 者:夏淑怡

出版社:臉譜

日 期:2014 年5 月

@《江戶川亂步傑作集2:人間椅子 屋頂裡的散步者》&宮部美幸《鄰人的犯罪》

書名:《鄰人的犯罪》  往上,此刻讓我們從桌前仰頭,將眼睛往上瞄。天花板上有什麼?一切從揭開天花板開始。因為老公寓建築結構的關係,打開天花板後,上方是共通的空間。剛好隔壁人家的狗太吵了,孩子們有了一個奇想,如果能夠趁機偷走對方的狗呢?誰知道往上的路程帶領孩子們通往冒險與秘密。這是宮部美幸小說〈鄰人的犯罪〉的開端。天花板上的空間其實不寂寞,如果宮部美幸再往裡頭爬深一點,會碰到日本推理小說的巨匠江戶川亂步,他在〈屋頂裡的散步者〉中,以「俯望」的視角構思了更龐大的公寓全景。小說主人翁漫遊在公寓的閣樓上,逐一偷看住戶的生活,甚至從天花板介入別人的生活,謀殺、傷害在離日常這麼近的地方發生。


  宮部美幸與江戶川亂步的小說相隔100 年,〈屋頂裡的散步者〉讓人心的陰影像是具有壓迫感的天花板覆罩而下,而宮部美幸〈鄰人的犯罪〉卻強調通透性,日常裡的無事可以因為有「視」—去看—而有事,在日常小事件中呈現推理與邏輯推演之精妙,並在答案揭曉的瞬間,湧現溫暖的感覺。一個天花板,兩篇推理小說,各自表述,有自己的高度。


  宮部美幸與江戶川亂步揭開的不只是天花板。更深一層想,「推理小說」這個文類,不就是從「不一樣的視角」來觀看世界嗎?江戶川亂步或宮部美幸選擇從天花板往下看,世界上的事情就變得不一樣了。再平淡的事情都可以因為觀看的方式而有了新的詮釋方法。江戶川亂步被稱為「日本推理小說之父」,而宮部美幸則憑〈鄰人的犯罪〉獲得第26 屆ALL 推理小說新人獎,就此踏向寫作之途。天花板也是宮部美幸邁向冒險的第一步。
 

書名:《摩天樓的怪人》《摩天樓的怪人》

作 者:島田莊司

譯 者:郭清華

出版社:皇冠

日 期:2008 年9 月

@島田莊司《摩天樓的怪人》

  往上,再往上,穿過了天花板,那裡是生活的極限。城市的屋頂連接成半空的島。城市天際線高高低低,構成我們抬頭對天空的第一印象。屋頂看似無用,只是一道界線,但其實是有學問的。紐約的建築規章規定摩天大樓必須隨著高度往上而向後退縮,好讓日照能頭落地面,那是一種日照權,所以沒有建築的地方,高樓空氣也是寸土寸金。李清志主編《建築電影院》便以此解讀《蝙蝠俠》系列電影,蝙蝠俠所在的城市「高譚」以紐約為底本,但電影中刻意讓鋼骨大樓橫插直豎地面,建築並不往後內縮,所以地面陰影由此擴張,日照面積少了,大街便如深谷般縱深,再配上地面排氣孔噴出煙霧,「高譚」便成為黑暗城市,也因此蝙蝠俠才得以穿行其中。這樣說來,天際線不曾阻礙這些超級英雄,反而是提供了舞臺,有了這些高高低低的天際線和投射下來的陰影,蝙蝠俠、蜘蛛人有時隱身,有時飛竄。屋頂連綿而成的天際線不只標誌出高度,它本身就是一條故事線。


  天際線有很多故事。島田莊司《摩天樓的怪人》把屋頂堅硬的天際線都說軟了。小說的開始多恐怖,後頭便有多感人。知名演藝公司老闆被謀殺於紐約摩天大樓,唯一的嫌疑犯承認殺人,卻說是幽靈協助。這會兒沒有超級英雄了,只有偵探,而一切謎團藏在城市天際線上。答案當然不能在這裡說出來,但城市天際線的故事好看,好看在建築知識,那自然是文明的結晶,但同時也是因為,那裡頭隱藏人類的雄心,關於城市天際線的問題總是,為何人類想建造摩天樓?為何人們總是越爬越高?也許高樓正是現代伊卡路斯的翅膀,城市天際線越來越高,而覆蓋的陰影越拉越長,有人墜落,有人墮落,多少故事隨著發生。
 

書名:《山之魔》《山之魔》

作 者: 丹.西蒙斯(Dan Simmons)

譯 者:陳錦慧

出版社:商周出版

日 期:2014 年10 月

@丹.西蒙斯《山之魔》

  1924 年,面對世界第一高峰珠穆朗瑪峰,冒險家喬治馬洛里和安德魯歐文嘗試進行人生第三度攻頂,當旁人詢問,為何經歷前兩次失敗後,仍然不放棄?馬洛里這樣回答:「因為它就在那裡。」這句話道盡了登山冒險者的心聲。往上,人類持續朝上攀爬,看它樓起了,看它樓塌了,城市在興滅,而山始終在那裡。往上,再往上,往山上去,攀登山峰,那裡是人類倚憑雙腳抵達,地表最高之處。


  山的故事總是差一腳。想攻克的豈止是峰頂,而是見證人類意志。這方面來說,丹.西蒙斯的冒險小說《山之魔》不只是又一本寫馬洛里的故事,而是關於一群挑戰極境的人。那極限包括惡劣自然的—險嶺、惡地、暴冰雪。那極限也是關於自己的,有身體的極限(人類身處7,700 公尺上,就算什麼都不作,身體內臟器都會自己耗竭),也有意志的極限(雪人傳說,以及高處幻覺,還有每一吋哀哀叫疼的身體都驅使你回頭),甚至是歷史的,而這一歷史的象限毋寧是閱讀《山之魔》最有趣的部分,已經趨臨空間之極限,小說家文筆一轉,轉向時間,拉出二次大戰前夕詭譎時勢作一次隱密的攻頂,一件歷史大事正接續在世界最高的峰頂之上,成為不可攻破之壁,也是他們必須再攀爬的人性極境。那讓小說多了一層可讀的樂趣。如果你已經讀到小說最後,知道歷史必然的發展,再想起這句話:「因為它在那裡。」,那個「它」可以代指其他事物,人之惡與自然之峰孰高孰險?那時,你會多一層感嘆,也許會因此萌生更多勇氣,因為它必須被跨過才行。
 

書名:《機場裡的小旅行:狄波頓第五航站日記》《機場裡的小旅行:狄波頓第五航站日記》

作 者: 艾倫.狄波頓(Alain de Botton)

譯 者:陳信宏

出版社:先覺

日 期:2010 年2 月


《空中老爺的日常》

作 者: 空中老爺(資深座艙長)

出版社:寶瓶文化

日 期:2017 年3 月

@艾倫.狄波頓《機場裡的小旅行:狄波頓第五航站日記》&空中老爺《空中老爺的日常》

  往上,再往上,人類的文明隨著機翼線畫出文明的斷代,從前,我們是仰望天空的族類。如今,我們可以俯瞰地表。伊卡路斯的夢想成真,人類飛起來了。


  進入天空是人類身體的飛躍,也是文明的大跳躍。飛行把地方縮短了,從此以後。地圖不再有空白的地方。從此以後,移動變得輕易而可能。「飛行」重新定義了旅行與冒險的意義,到多遠才算冒險?怎樣移動才是旅行?在我們試圖「飛得更高」、「走得更遠」的同時,艾倫.狄波頓的散文集《機場裡的小旅行:狄波頓第五航站日記》重新把我們拉回地表,但這個地表是懸浮的,它是一個「在地上又不在地上」空間,那是化外之地—「機場」。


書名:《空中老爺的日常》  「在這個混亂紛雜的時代,航空站顯然是秩序和邏輯的庇護所,不僅值得敬重,也引人好奇。航空站是當代文化的想像中心。如果有人要你帶火星人參觀一個地方,其中簡潔扼要地綜合了人類文明當中的各種主題—從我們對科技的信心,乃至我們對自然的摧殘,以及人類的緊密聯繫,與我們賦予旅行的浪漫色彩。」艾倫.狄波頓用一種素描的眼去看這機場,動線是從入境大廳開始,依照空間功能逐一寫去,候機室、機場大廳、海關……散文的筆未曾離開機場,倒把人類心靈的改變寫了個通遍,一切正被飛機水平儀改寫,遠和近的距離重新被定義,而什麼是旅行?什麼是移動?又是什麼意味著冒險?諸如此,持續向上是沒有用的,我們要同時向內看,《機場裡的小旅行》何嘗不是我們人類心靈的大旅行。


  於是我們登機了。讓我們聽聽空中老爺們怎麼說,身為資深座艙長把所見所聞寫成《空中老爺的日常》,機艙也像小舞臺,縮影了藍天之下俗世的一切,如果說地上空間多大,所以容許這一切發生,那麼在幾萬英呎高的小空間裡,情感變得擁擠,故事也變成獨幕劇,人性、恩怨、教養都在這裡浮現。看空中老爺的日常,很像解壓縮,飛機離地多遠,伊卡路斯還是伊卡路斯,我們未曾離千百年前的人類之心多遠。
 

書名:《7夏娃》《7 夏娃》

作 者: 尼爾.史蒂文森(Neal Stephenson)

譯 者:陳岳辰

出版社:木馬文化

日 期:2017 年8 月

@尼爾.史蒂文森《7 夏娃》

  往上,再往上,於是我們穿過大氣層。伊卡路斯仰望太陽,而我們知道太陽之後還有。孩子仰望上方開始,天空不是我們的終點,而是一切的起點,那上頭,還有的呢,一切正待進發。


  宇宙是沒有極限的,科幻小說也是,拉開星塵的帷幕,詠嘆一幕豪華壯闊之太空歌劇。故事隨著光年在推進。何不看看尼爾.史蒂文森的《7 夏娃》,小說裡月球爆炸了,碎塊四處隕落。地球就要滅亡。人類只能建造星際方舟朝宇宙進發。文明似乎終結,但這只是小說漫長故事的開端。


  尼爾.史蒂文森寫的不只是單一主角的故事,他寫的是全人類的故事。他運算的量體很大,用星球和「種」為單位,人類想要讓種族延續,但在失去(全地球的)泥土後,怎麼延續文明和生命?向上探索的旅行便和求生的演化之路結合,小說這樣構想真的是大手筆,大氣魄,不只空間廣大,用宇宙為舞臺,小說裡時間也是百年千年在跳,動用大想像力,單體的故事縮得那麼小,萬物像是小模型那樣,個體的遭遇,人性的切面,時間之一瞬,卻又因此看到宇宙的全景。


  而這樣奇想天外,知識上卻有一種抓地感。無怪乎比爾蓋茲都特別在自己的夏日書單上推薦了這本書,小說故事線沿科技樹去推,有考究,有根據,現實知識與科幻想像在這裡合流,開枝散葉,盤根錯節又謹守一種現實的向度,在技術上著墨,便在有限裡無限。那是一種終極演算,人類還沒到盡頭,小說自己變成一個宇宙,無窮無盡。


  我們還沒抵達。向上,再向上,永遠有更高的地方,所以要去闖,要去看,讓我們翻開下一本書。
 

本期導讀作者:陳栢青======================

本期導讀作者簡介:

  陳栢青,1983 年夏天生。臺中豐原人。臺大臺文所畢業。作品曾獲全球華人青年文學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九歌兩百萬文學獎、臺灣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並被《聯合文學》選為「40 歲以下華文文學最受期待的20 位小說家」之一。2011 年以筆名葉覆鹿出版小說《小城市》,並出版散文集《大人先生》。

導讀團隊簡介:

  作家事,2016 年夏天由湯舒雯催生,顏訥、陳栢青、李屏瑤三人主持企劃,是一檔帶狀文學直播節目,每週9 點線上說書。

======================
 

導讀團隊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