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咱的故鄉 咱的故事

文:盧建彰 照片提供:遠足文化、春山出版、衛城出版、時報出版、盧建彰、Shutterstock
文字不只有紀錄功能,亦能提供觀點,引發省思。當全世界都在追求快速經濟與附加價值的同時,不妨慢下來,翻閱幾本描述家鄉的書籍,爬梳自身歷史脈絡,探聽追查特有的文化肌理,或許便能創造出專屬自己的獨特魅力與最具價值的競爭策略。

 

  全球化就是在地化,如果你缺乏對自我認同與自身來歷的認識,恐怕也會缺少與世界交流並吸引對方的故事能量。本期介紹的5 本書籍,無論是跟著人物走訪,或是敘說鄉里地貌的改變,甚至是事件誘發的社會觀察,都將帶領大家重新認識和貼近成長所在之處。


隨著文字來趟文化之旅

咱的故鄉 咱的故事

  我常在想,家庭旅行若只是拜訪熱門景點,留在孩子腦海中的印象只怕非常無趣。與其如此,不如與孩子一同規劃文化旅遊,未來當他回憶起過往,不僅會覺得樂趣橫生,也會感受到你的用心。


  《尋找湯姆生:1871 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在2020 年獲得金鼎獎殊榮,還有兩任文化部長鄭麗君、李永得的強力推薦,已經引發一股文化熱潮,大家都循著當年湯姆生來臺的腳步,從他曾經去過的地方,找尋那剩餘的遺跡;模仿照片裡的姿態,重新再拍一張今古對照,非常有趣。


  湯姆生(John Thomson)跟隨馬雅各醫生(Dr. James L. Maxwell)從廈門搭船到臺灣,於1871 年4 月從高雄上岸,然後前往臺南、拔馬、木柵、柑仔林、荖濃……六龜里、枋寮等地,以人類文化學者的角度,為臺灣記錄下許多珍貴的影像。


咱的故鄉 咱的故事  我很幸運,某次去美濃拜訪客家歌王林生祥老師時,他帶著我們幾家人前往甲仙,特地去拜訪作者游永福,他在街上開了間小而美的文具店以服務鄰里。我們在店內排隊等候簽書,游老師低頭專注地以秀麗書法幫我女兒在書頁上題字,路上長者踅過,彼此點頭致意,彷彿都已知悉此處出了位隱身於鄉的人文大師。我望著夕陽下,人們閑淡並有禮,知新而溫古,我想,甲仙是有福的。
  

閱讀紀錄爬梳歷史

咱的故鄉 咱的故事

  曾有人斷言,在未來的時代中,那些文史的記錄工作有極高機率將會被機器取代,其實不然。歷史的真相與人們的情感連結,豈是平鋪直敘的簡易文字就能表達的?


  《臺灣之春:解嚴前的臺灣民主運動》以臺灣民主發展史為核心,爬梳各巨大歷史事件,以我妻子的說法就是「好多以前只有約略知道的事件,原來是這樣啊!」是的,那些幾乎可以說是直接影響到現今能夠民主選舉的事件,過去因為威權體制,幾乎不在任何教科書中被提起。如今藉由胡慧玲的手,一件件被以公允大義的中肯語氣娓娓道來。

 

  我是後來才知道這似乎看來嚴肅的巨著,其實早就是校園中莘莘學子人手一本的暢銷書。跟我一樣超過40 歲的父母,說不定才是當代最需要去補齊臺灣人文史地的一群人。以我的說法,叫做「補課」。你和這片土地越不熟悉,情感連結越不深刻,你就越能夠毫不手軟地輕易拋棄,人文、歷史、建築皆是如此,生態環境同樣也是。最重要的是,當你連自身生活的土地發生什麼事都不了解,甚至遠少於年輕世代的深刻理解,又怎麼可能請求他們對我們能有多麼誠摯的對待呢?


翻閱書本了解時代

認識人文歷史,才能與土地建立連結。

  黃崇凱堪稱臺灣近幾年最炙手可熱的小說家,尤其這本《文藝春秋》更是將他在臺灣文學史上的位置推到一個高峰,因為他談的不是一個故事,而是關係到臺灣整個世代,且在過去近30 年成長時期勢必會被影響到的11 個故事。


  瑞蒙.卡佛(Raymond Carver)、聶華苓、自由中國、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王禎和、黃靈芝、邱永漢、漂浪的小羊、鍾理和、文友通訊、漢聲小百科、林強、向前走、張雨生、俠王傳、廖添丁、柯旗化、新英文法、狄克森片語、楊德昌、袁哲生……這些個關鍵詞,你會碰到幾個呢?我呀,可是有兩位數那麼多!但,仍有許多是我不知道的。我不知道狄克森片語的作者柯旗化老師,當年因白色恐怖莫須有的罪名被關在牢中;促成愛荷華國際寫作計劃,從而讓臺灣的作家可以直接與世界其他頂尖作家、藝術家交流的聶華苓老師,我也相當陌生,只對這件事情略有耳聞;另外,可能許多人也感到陌生的作家黃靈芝,這樣一位從日治時代就一路創作,面對國府來臺的大時代變遷,要如何能夠繼續以日文創作,如何面對巨大且無法猛力抗衡的巨輪,也是我從書裡才可一窺堂奧。謝謝黃崇凱以小說的形式書寫,讓我有機會可以稍稍窺看。


  我相信文學的巨大力量,但在臺灣不是每位作者都會直視自己在時代的位置,畢竟,這從來就不容易,更別提某些尖酸之徒早已準備好嘲笑言語;對於敢挑戰嶄新題材、認真田調且以創意尋求新方向的作者,我只有掌聲和滿滿的感謝,因為你們讓我有更強壯的理由鼓勵孩子讀書,並且可以大膽的跟他們說,「這本書比你在看的網路影片還要更加有趣。」


研究探查分享見聞

環保議題雖然生硬,卻與生活息息相關,切不可忽略。

  若你曾做過田野調查,便知道這不是件容易的事情。除了要長期前往各地考察,還要找到願意談論的受訪者以蒐羅各式資料,再經過無數次的分析與論證,最後才能將成果集結。


  網路媒體「報導者」的創辦人何榮幸與知名記者房慧真,花了10 年時間,在臺灣西部各個鄉鎮來回奔走,潛身於各個工業區周遭的村落,實際走訪多位環境學者和公衛專家,仔細研究臺灣環境因為石化產業而遭受的巨大浩劫,終於出版了《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書中讓我們反思,「在經濟甜美的果實背後,人們用了什麼樣的代價來交換?是純淨受污及不可逆的肺部器官,還是農田土壤無法被回復的國土破壞?」

 

  我們都不愛談環保,因為難免生硬甚或想到的都是悲情。現實生活已經讓人感到生存不易,難得有餘暇閱讀,總是想讀些輕鬆、愉快的,怎麼會想再去碰觸那些令人無奈之事呢?然而,問題就出在這。當你越不去關注,剝削者會更加放肆;沒有抗衡對象,就會變本加厲。最後,惡事很可能就會發生在你的家庭上,然後旁人又繼續漠視,聽不見你痛苦的吶喊。那些既得利益者,怕的從來不是權力,而是人們的關心,只要沒人在乎,他們便可繼續猖狂行徑。


與子女一同認識生活環境,是父母親的重要責任。  當然,並不是每個業者都是惡人,我傾向認為那些是時代的共業,是過去的政府和人們集體決策的結果,以各種可能的資源去吸引投資,用來創造經濟果實。而且,在那個時代,也許很多後果並未有足夠的科學知識可供評估,更缺乏完整的環境生態教育。但如今,當我們有足夠多的資訊,卻依舊選擇漠不關心,不也對不起他們嗎?再怎麼說,我們可是當初經濟成長的得利者之一,也因此有更多人生選擇。而過去犧牲換來的長足智慧又豈可浪費?更別提這幾年大家常提出的現代環境觀念,如同梭羅(HenryDavid Thoreau) 所說,「我們並不擁有地球,我們只是跟後代子孫借用而已。」那麼,了解我們借用的狀態,並知道損耗的嚴重情形,不也是我們的責任嗎?

 

從社會問題自我省思

《替補的王牌》

  人家說內舉不避親,然而我不太確定舉自己可以嗎?但我確定的是,自己很認真的想要分享臺灣在地的社會問題,那麼就容我拋磚引玉,跟大家分享《替補的王牌》這本書。


  這是來自於一個性別枷鎖的故事,儘管在堪稱亞洲進步國家的臺灣社會,仍有許多靈魂因為父執輩的既定印象正在受苦著。受苦就算了,受難甚至造成另一個人的生命災難,我覺得實在可惜。另一個社會階級的觀察,則是來自於貧富差距創造的各類痛苦。不單是貧者需要尋求比過往更大的努力來創造階級流動,富者的第二代同樣會遇到另一種歧視。


  我認識幾個朋友,因為出生在富裕家庭,財富可花幾代都不用擔憂,可是別人看待他們就是輕鬆好命的富二代,更有甚者,貼上「靠爸族」的標籤,因而承受各種壓力。若是你,這樣的偏見會不會活得辛苦?我們也都聽過一些案例,因為扛不住歧視,性格產生變化,甚至犯下大案。這樣說來,富貴人家的錢財,若沒有恰當的心理看待,不也成了另一種咒詛?
 

盧建彰點出,居住正義應以人權的角度來思考。  從這延伸的, 還有社會另一個壓力源―房價問題。這個跟居住正義有關的議題,卻較少人以人權角度思考。居住權原本就是任何生物在環境中生存的基本條件,若連這都被暴力剝奪,從而創造出痛苦,當然會逼迫許多物種繁衍的怪象。以臺灣而言,就是少婚和少子。或許有人將之視為減少人類對環境衝擊的理由,但隨著勞動人口減少,或許20 年後,連基本的醫療人員都無法負擔,更多嚴峻的長照悲劇才要開展,人們恐怕連安心終老都會變成奢求。


  回到核心,我認為,是因為我們多數的自我認同被威脅、被輕易抹滅。我們都夢想成為別人眼中的王牌,但事實證明,我們個個都是替補,都不是先發球員。但若連自我認同都做不到,那又有誰會呢?讓我們多點自信,相信無論何時登場,我們都是自己人生的王牌。
 

----------------------------------------------------

盧建彰

盧建彰

出生於臺南,是知名廣告導演。曾任奧美、智威湯遜廣告創意總監,29 歲時獲得全球權威創意報告《TheGunn Report》評比為臺灣第一名的殊榮。著有《感動,才有影響力》、《藥命》、《世界不會變好,但你可以》、《會說故事,讓世界聽你的:說一個動人故事,勝過跳針長篇大論!》、《跑在去死的路上,我們真的活著嗎?》、《文案力:如果沒有文案,這世界會有多無聊? 》與《願故事力與你同在 》等書。

----------------------------------------------------


書訊

1.《尋找湯姆生:1871 臺灣文化遺產大發現》
作者:游永福 出版社:遠足文化
 

2.《臺灣之春:解嚴前的臺灣民主運動》
作者:胡慧玲 出版社:春山出版


3.《文藝春秋》 作者:黃崇凱 出版社:衛城出版


4.《煙囪之島:我們與石化共存的兩萬個日子》
作者:房慧真、何榮幸、林雨佑、蔣宜婷、余志偉、許震唐、林聰勝、吳逸驊
出版社:春山出版


5.《替補的王牌》
作者:盧建彰 出版社:時報出版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