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鄧南光影像紀念館 照見鄉土之愛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潘云薇

鄧南光影像紀念館位於新竹縣北埔鄉。  坐落於新竹縣北埔鄉的鄧南光影像紀念館,收錄了寫實攝影先驅鄧南光,從1930到1960年代留下的彌足珍貴歷史影像,期以透過作品展示、活動連結及資源整合,延續鄧南光對人文、社會的關切精神,進而發揮承先啟後的功能。


  概略對臺灣攝影發展歷程有所了解的人,對於客家籍攝影大師鄧南光,該是不陌生,他是開啟本土寫實風格的攝影先驅,也是臺灣攝影史中極具份量的光影先行者,其與張才、李鳴鵰齊名,享有「快門三劍客」之美譽,三人以不同的寫實風格各自在歷史上獨領風騷,深刻影響了臺灣的攝影風潮。


40年攝影路 為臺灣留下時代見證

  本名鄧騰輝的鄧南光(1907~1971),出生於新竹縣北埔鄉;1929年赴日攻讀法政大學經濟系時,因參加學校寫真俱樂部,對攝影產生極大的興趣;1935年學成歸國便以攝影為業,在臺北博愛路開設「南光寫真機店」,而深受日本「新興寫真運動」影響,擅以使用小型相機即興捕捉街頭影像的鄧南光,也開始透過鏡頭記錄臺灣庶民生活樣貌,並傾全力推廣寫實攝影風氣,建構對時代社會見證的意念,開啟了50年代後寫實風格的主軸。
 

攝影展透過沖洗器材與流程的結合,讓觀者更加了解黑白影像的創作歷程。(頑石劇團提供)

  從一位客家籍大戶人家的子弟,歷練成為推動本土寫實攝影的頭號旗手,綜觀鄧南光橫跨40年的攝影生涯,累積數以萬計的影像作品,不論是鏡頭下的城市顯影、農村景象、禮俗慶典、家族臉譜、人物神情、女性儀態等題材,無不反映出時代意識下的影像語彙,忠實記錄了臺灣歷史的推進,為這片土地留下時代的見證。

 

鄧家老宅修繕為紀念館 深具歷史意義

   為感念鄧南光對臺灣攝影發展的貢獻,在新竹縣文化局的規劃、前文建會以及客委會的經費補助下,由鄧氏後人提供北埔家族老宅作為鄧南光影像紀念館館舍用地。在歷經4年的努力下,這棟歷史建築修繕而成的紀念館,於2009年10月31日正式開放參觀,並委由頑石劇團經營管理,成為臺灣首座公辦民營以影像為主題的地方文化館。

  紀念館前身為「鄧世源醫院」,興建於日治時期西元1920年,是早年地方罕見的兩層式洋樓建築,而因當時洋樓旁的果園種滿了柑橘,又被稱為「柑園」。紀念館在修繕後,以歷史空間再利用的理念,定位為攝影館,並將之構築為藝文展演空間,其主要分為「典藏資訊區」、「多媒體展示區」及「推廣教育餐飲區」三大區域。頑石劇團藝術總監郎亞玲表示,為了提升紀念館使用機能,讓老建築幻化成另一種生命力,經營團隊除了將原有歷史空間規劃為藝文展區,更結合舊空間,增建「推廣教育餐飲區」,作為多功能活動展場與庭園餐廳,以提供參觀者一處休憩交流的空間,並作為教育活動推廣之用。


打破空間限制 以多種媒體呈現作品樣貌

「典藏資訊區」為原「鄧世源醫院」部分空間,現在規劃為多媒體展示區與影像放映室。  駐足於「典藏資訊區」,此處為過去「鄧世源醫院」主要的診療空間,館內以傳統底片為意象,搭配上鄧南光所拍攝的黑白攝影作品,及其所曾使用過的照相機、鏡頭、濾鏡、手稿等物件元素,與老建築相互輝映,營造出懷舊古樸的空間氛圍。但也礙於歷史建築非專業藝文展場規格,為突破狹小空間的限制,郎亞玲指出,紀念館特別結合多媒體互動式螢幕輔助館內資訊導覽介紹,並以數位相框輪播攝影作品,讓鄧南光共1萬多張的照片,在館內至少維持2,000~3,000張的展示作品。在此區還展有鄧南光的年表與鄧氏家族系譜,讓參觀者對鄧南光有初步的了解。


  穿越藥櫃,牆面上一則斗大的文章,為鄧南光發表的「我愛徠卡」,足以表達他對萊卡(LEICA)相機的執迷,鄧南光曾傾其1年的生活費,買了1部中古的LEICA A(ELMAR 50mm F/3.5)相機,為了怕被偷竊,夜晚甚至將相機置於枕邊,共眠了5年之久。到了晚年,鄧南光則成了間諜相機的發燒友,迷上早期電影《007》中,情報人員蒐集情報的MINOX德國相機,其可增加鄧南光瞬間捉拍的靈活性與機動性。而此區的「文物典藏室」,於每季也會舉辦鄧南光攝影作品主題展,3月後將以酒女系列開展。鄧南光曾說:「拍照之前,要對人有情感。」在他一系列「酒室風情」的作品裡,驗證了這句話。在這些女性的影像裡,流露著靜觀中的精神狀態,透過影像的告白,感受生命的浪漫情懷、滄桑味與依戀。

  繼續往「多媒體展示區」邁進,牆面高處架設4座投影螢幕,分別放映鄧南光自由影展、女性風華等相關攝影作品內容;旁邊的「影像放映室」,則可不定期放映紀錄片作品。鄧南光除了是平面攝影的先行者,也是早期少數拍攝8釐米影片的先驅,曾拍攝過逾60卷影片,其中《漁遊》、《動物園》還獲選「八釐米電影片佳作獎」。此外,頑石劇團也會運用「多功能活動展場」,以樸實抒情的手法,將鄧南光一生重要的階段,以及與攝影結緣的始末,以舞台劇演出方式穿插攝影作品放映,帶領觀眾一窺鄧南光眼中的影像世界。


為突破空間限制,紀念館設置多媒體互動裝置與數位相框,增加展示內容的豐富性。為提升使用機能,紀念館增建「推廣教育餐飲區」,作為多功能活動展場與庭園餐廳。

 










提攜攝影後進 整合在地資源

   為延續鄧南光致力推廣攝影活動與獎掖後進的精神,郎亞玲表示,經營團隊長期努力於挖掘在地攝影人才,期以邀請更多北埔在地攝影家至紀念館參展,像是對北埔深懷情感的攝影家葉裁,以「臺灣鄉土人文紀實攝影特展」於館內開展,他以鏡頭記錄許多北埔已經消失或即將消失的景象,具有延續鄧南光致力於寫實攝影推廣以及記錄斯土斯民的熱情。而繼培養志工導覽解說的技能後,郎亞玲也指出,下一步將透過攝影教學,充實志工的影像藝術專業素養,以激發志工對攝影的熱忱與興趣,並將這股能量延伸擴大到影像創作上。


紀念館結合社區資源辦理茶席活動。(頑石劇團提供)  郎亞玲再三強調,經營地方文化館要向下扎根,整合在地資源是關鍵要素,因此頑石劇團,花了很多心思主動去擁抱社區的藝文團體或是個人工作室等人士,以豐沛在地文化資源與人脈;同時也與社區結合辦理活動,好比北埔以東方美人茶、擂茶、紅茶著名,紀念館便結合茶藝美學於館內舉辦茶席活動,不久之後北埔居民便自動自發組了茶藝協會,或是提供空間給在地小農做假日販賣等;今年紀念館還希望成立攝影相關社團,以推動在地的攝影文化,為紀念館挹注更多的生命力。


   今年度重點活動還包括紀念館成立3周年攝影回顧展,由在地攝影家吳兆賢完整記錄,呈現紀念館創立至今的點點滴滴;而另一個重頭大戲是在秋天之際,紀念館將盛大舉行北埔攝影節活動。郎亞玲期盼:「透過攝影節的舉辦,傳承鄧南光的攝影精神,讓人人都會攝影,人人懂攝影!」她指出,在影像無所不在的年代,除了拍美食、自拍……等等,大家是否忽略我們所在的土地、自己居住的家鄉,還有許多值得關切的美好記憶,等待我們透過影像一一保存下來。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