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圖書館變身動物園 推觀察課探索大自然奧秘

文:葉俊甫 照片提供:潘云薇

近距離觀察自然生態好有趣!公共圖書館將昆蟲、兩棲類、爬蟲類、哺乳類等動物帶到參與者眼前,激發他們主動探索的興趣,一同挖掘其中的奧秘。
 

新北市立圖書館三峽分館開設「走!走!走!圖書館學習趣」課程,孩子圍在臺灣昆蟲館講師盧鋆軒旁,近距離觀察玉米蛇。 新北市立圖書館三峽分館透過課程引導孩子親近紅腿陸龜。


  推廣科學知識,公共圖書館搖身一變成為動物園,講師把各類生物搬進圖書館,以互動方式帶領,透過有趣的觀察、學習,讓原本只能出現在書上圖片的各種動物真面目,活生生躍然眼前,去解開自然生態不可思議的秘密。

觸摸玉米蛇毫不畏懼 孩子大開眼界驚呼連連

新北市立圖書館三峽分館透過講師引導,讓孩子體驗把蛇圍在脖子上。

  「哇,原來蛇的皮膚真的涼涼的耶。」無懼繞在手上的玉米蛇,每個孩子都好奇擠在臺灣昆蟲館講師盧鋆軒旁,想近距離觀察玉米蛇,絲毫沒有害怕,反而想與蛇親密接觸,有人還大膽把蛇纏在身上;盧鋆軒強調,認識蛇是最好的生態教育,「蛇其實不會隨便咬人,有時看到牠『吐舌頭』,並不是要攻擊人,而是為了認識周遭環境,透過認識爬蟲類的課程,可以化解大家對蛇的誤解,蛇,並不可怕。」


  盧鋆軒除了玉米蛇,還帶來紅腿陸龜、竹節蟲、赫克麗司長戟大兜蟲、壁虎等昆蟲與爬蟲類動物,參與課程的孩子張大雙眼,用眼睛觀察外型、用雙手體驗觸感,驚呼連連的體驗感受,真實呈現在教室內。
 

新北市圖三峽分館推學習課程 近距離了解自然生態

  不過,這裡不是動物園,而是新北市立圖書館三峽分館開設的「走!走!走!圖書館學習趣」課程,共有6場次不同主題內容的課程,帶領參與者走進動物世界,去認識蛇、甲蟲、螳螂、兔子、老鼠、蜘蛛、青蛙等不同物種,也學習自然界的動物如何擬態與偽裝,以及昆蟲到底有什麼天敵等,內容豐富完整,觸及面向多元。


  三峽分館主任黃鎮說,透過與臺灣昆蟲館合作,引導孩子在圖書館內近距離與活的昆蟲動物互動,了解生物習性跟自然生態,增進對生物的認識與熟悉,自然就不會有恐懼感;黃鎮笑說,「我小時候都在抓螳螂、蚱蜢,每天在田野裡打滾,甚至把昆蟲做成標本,不過現在孩子好像只玩手遊、抓寶可夢,其實有點可惜,希望生動的自然科學課程,能夠引發他們對生態觀察的興趣。」


以觀察驗證書本知識 借閱相關館藏創造多元可能

新北市立圖書館三峽分館讓孩子觸摸壁虎,增進對爬蟲類動物的認識與熟悉。

  黃鎮表示,請專業講師帶來活的動物,最感動就是看到孩子們眼睛發亮,讚嘆聲不斷的場景,「學校雖然有自然課,但少有機會可以看到這麼多種生物,有些孩子可能有百科全書上的專業知識,但近距離觀察,正是希望,不僅驗證書上的知識,還能進一步激發他們對生態環境的興趣。」
 

  黃鎮說,有興趣的人,可以回歸館藏的相關書籍,透過借閱不同的館藏,進一步認識多元的生物知識,「從認識物種開始,之後可以製作標本,甚至到戶外去採集、發現不同的物種,創造不同的可能性。」
 

結合三峽豐富山林資源 期待誕生昆蟲學家

新北市立圖書館三峽分館增進孩子對竹節蟲的認識與熟悉,自然不會有恐懼感。

  就像小時候,每個人都養蠶一樣,透過飼養過程去觀察生物變化,「從出生的喜悅到死亡的哀愁,在過程中可以學習到很多不同知識。」黃鎮說,一綱多本讓孩子接觸層面變得多元,創造更多學習樂趣,圖書館作為社區推廣知識中心,也期待推出不同課程,延展教育的多樣性。


  黃鎮表示,三峽擁有豐富的山林資源,蘊含許多昆蟲物種,開設課程先以引發孩子興趣為主,讓更多人認識圖書館的豐富資源,囿於成本與安全考量,目前尚未計畫帶孩子直接到自然環境觀察,但他鼓勵有興趣的人,可以多努力嘗試,「說不定哪一天,在三峽山區採集到從未發現過的物種,成為世界上獨一無二的昆蟲學家也說不定。」
 

中市圖葫蘆墩分館推自然觀察 引導對生態環境有感

「自然觀察營」報名迅速額滿,很受孩子歡迎。(臺中市立圖書館葫蘆墩分館提供)

  臺中市立圖書館葫蘆墩分館暑假期間也開設「自然觀察營」,透過4 天的課程,帶領孩子去認識蝴蝶、甲蟲等昆蟲與兩棲動物青蛙的生態奧秘。葫蘆墩分館活動承辦人余素美說,「這是葫蘆墩首度開設自然觀察課程,希望引發孩子喜歡自然觀察的興趣,結合館內藏書,推薦孩子進階閱讀,留意周遭的生態環境。」


  「夾鳳粉灰弄,這五字蝴蝶分類的口訣我還記得唷!」笑說對科學是門外漢的余素美,第一次辦理自然觀察課程,「我對昆蟲超級陌生的啊,但我知道,有試才有機會,在嘗試過程中,不斷累積自己的科學能力,學習新的知識領域。」她的努力沒有白費,課程推出後,報名迅速額滿。
 

花一個多小時發現蝴蝶卵 自然觀察需要耐性與敏銳

蝴蝶專家吳啟仁帶阿勃勒樹葉,讓孩子觀察葉面上的臺灣黃蝶卵。(臺中市立圖書館葫蘆墩分館提供)

  余素美說,推廣自然觀察科普知識,需要好的講師陣容。她說第一天上課時,蝴蝶專家吳啟仁帶了兩支阿勃勒的樹葉走進教室,大家都不明其究,想說是蝴蝶課,怎麼變成植物鑑賞?吳啟仁卻神秘地翻過葉面,指著某部位笑說,「這裡有一些臺灣黃蝶的卵,我花了快一個多小時才在教室外的樹上發現的!」孩子們當場睜大眼睛,聚精會神仔細觀察,還有人跟老師央求,「可以讓我帶回家去觀察牠們長大嗎?」


  生態環境多元,如果欠缺興趣,再豐富的生態資源也會被忽略,余素美說,「孩子在校園中看到阿勃勒,若沒有興趣,怎可能發現有蝴蝶卵?像吳老師這種專業的,都要花一個多小時!自然觀察需要耐心與高度的敏銳,不是4 堂課就可以達成效果的。」


  余素美說,現代人對生活環境漸漸變得沒有感覺,把一切事物視為理所當然,因此學會觀察很重要,動植物其實就跟人類一起生活在環境中,並不是活在書本裡,自然觀察課程希望提醒孩子,周遭就有豐富的動植物天地,「老師有強調,一定要認識昆蟲動物的生態環境,找到牠們的家才能開始學習觀察。」


觀察課程結合館藏 推薦進階閱讀書籍引興趣

臺中市立圖書館葫蘆墩分館「自然觀察營」展示昆蟲標本,吸引孩子駐足觀察。

  「要讓他們對這些動植物有感覺,有了感覺就會喜歡,喜歡後就會自己去找資料,當然,我們每堂課都會陳列相關書籍,也希望引發興趣,讓他們回歸文本,想多蒐集資料,進一步認識圖書館豐富資源。」余素美強調,要為生態跟孩子的生活創造連結,有感後,自然就會發自內心喜歡自然生態,「孩子回到校園看到阿勃勒,一定會比其他人更有感覺的啊。」


  除了蝴蝶,課程中也讓孩子觸碰甲蟲的卵、詳細介紹幼蟲到成蟲過程,余素美觀察,有個女生看到蠕動的幼蟲嚇到花容失色,但在老師的引導下,很快克服恐懼,興奮觀察不同種類的甲蟲,「看他們從害怕到接受,最後high 到不行,我覺得很感動,這就是學習的過程。」


活體、標本近在眼前 可觀察、可觸碰是難得的體驗

「走讀創作工作坊」藉由探索體驗課程,引導孩子進入文字創作領域。(臺中市立圖書館葫蘆墩分館提供)

  負責規劃課程、也擔任講師的臺灣自然研究學會秘書長賴俊宏說,當初有思考前三天室內課,第四天走出戶外,因考量交通與接送因素,最後選擇在室內進行自然觀察,「但老師把自然環境搬進教室,孩子透過直接觀察,甚至觸摸不同昆蟲,這是在學校少有的體驗。」除了活體昆蟲外,賴俊宏也把長年蒐集的蝴蝶、天牛、甲蟲等標本帶到課堂上展示,吸引不少孩子駐足討論。


  賴俊宏觀察孩子的變化,「第一天有很多人怕蟲子,到了第三天,好像就沒這麼拒絕了。」他笑說,甲蟲、蝴蝶很受歡迎,但是像是蜜蜂、蚊子、蟑螂等可能不這麼受歡迎的昆蟲,也存在生活周遭,有些家居常見的昆蟲,還是會花時間介紹讓孩子認識,畢竟牠們都是真實存在的。
 

自然觀察潛移默化 未來朝結合創作方向前進

  陪同兒子參與課程的向勇湘說,觀察有潛移默化的能量,女兒以前參加相關課程,上課時很不喜歡,但若干年後,在課堂上遇到相似主題,「彷彿喚醒身體曾有的記憶,過往的片段栩栩如生,她說非常有感覺。」


  余素美說,葫蘆墩分館舉辦的「走讀創作工作坊」,藉由探索體驗課程,啟發孩子身體感官知覺,從觀察、體驗到思考,進一步引導孩子進入文字創作領域,領略創作的喜悅,之前曾經在新社香菇園看菇、採菇、吃菇,最後寫菇,「未來自然觀察課程希望朝這方向努力,跟文字創作結合,讓親子一起認識這片土地上的豐富物種!」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