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走進電影、圖像裡 體驗身歷其境的科普世界

文:葉俊甫 照片提供:潘云薇

公共圖書館帶民眾經由電影及圖像的賞析,學習科普知識,感受親臨現場的閱讀體驗。


  推廣科普知識,公共圖書館善用影像特性,透過電影欣賞與圖像的感染力,帶觀眾走進科學世界,感受彷如身歷其境的閱讀氛圍,並加入不同體驗活動,讓科學與生活緊密結合,發揮創意、啟發好奇心,讓圖書館成為孕育科普種子的豐厚土壤。


高市圖河堤分館回顧登月史 喚起更多人對太空產生興趣

  高雄市立圖書館河堤分館與美國資料中心合辦「38 萬里路,雲和月—關於太空競賽與登月任務」講座,進場時每人可獲取精緻的月亮照片,場內陳設登月火箭與登月小艇模型,活動選在登月50 週年當天帶領民眾回顧歷史,演講者高雄市右昌國中地球科學教師林聖翰說,臺灣對天文太空的認識,多從科幻電影與文學而來,科學部分較為欠缺,「透過回顧登月,可讓更多人對太空產生興趣,藉此培養科學素養。」
 

  河堤分館主任林欣靜表示,1969 年7 月20 日「阿波羅計畫」使人類成功登陸月球,寫下太空史上燦爛一頁,正逢登月50 週年,圖書館善用時事推廣閱讀活動,吸引更多民眾參與活動,講者林聖翰透過電影《十月的天空》、《關鍵少數》、《登月先鋒》等精采片段,回顧當年美國與蘇聯太空競賽歷程,帶領民眾回到50 年前的登月現場。

高雄市立圖書館河堤分館與美國資料中心合辦「38 萬里路,雲和月—關於太空競賽與登月任務」電影講座。 演講者林聖翰於高雄市立圖書館河堤分館活動場內,陳設登月火箭與登月小艇模型。 演講者林聖翰於高雄市立圖書館河堤分館,以電影精采片段,搭配簡報與圖片,傳遞太空科學知識。
 

對科學知識產生興趣 面對難題學習解決之道

運用藍曬技法讓照片呈現普魯士藍與純白兩色交錯的迷人風情。(高雄市立圖書館河堤分館提供)

  林欣靜說,推廣科普知識在於讓科學普及化,引發孩子對科學有興趣,刺激思考學習,但若只是單向傳遞知識,不易引發好奇心,因此需透過不同方式啟發孩子學習動機;河堤分館運用繪本《三隻小豬》中,豬小弟如何快速煮熱水退敵,帶領孩子去面對故事中所遭遇的困難,並學習解決之道,「一個看似說故事的場景,卻充滿科學思考與操作,比單純聆聽科學知識,更有意義與效果。」


  「只要能引起興趣的閱讀推廣方式都應嘗試。」林欣靜指出,像透過電影分享推廣科普也是很好的方法,她觀察館內最受歡迎的科普叢書像三采文化出版的《科學實驗王》、《科學發明王》及《神奇樹屋小百科》等,一直高居借閱排行榜前幾名,表示有趣的漫畫故事情節能讓孩子在淺顯易懂間認識科學奧妙,「如果變成動態的影片,一定可以吸引更多人進入科普世界。」
 

電影充滿華麗想像 審慎選擇片段傳遞科學知識

  林聖翰也說,透過不同電影重建50 年前登月計畫,可以帶領民眾回到過去,回顧人類如何突破重重關卡,完成跨時代的偉大任務,「電影為讓劇情有張力,有時充滿華麗的想像,因此透過電影來傳達科學知識,需要對事件的始末有充分理解,也要知道選取出來的片段,要傳遞什麼理念給民眾。」


於高雄市立圖書館河堤分館電影演講活動現場,參與者與演講者林聖翰交流、互動。  林聖翰用一個半小時時間,帶領滿場大小朋友,以電影精采片段,搭配簡報與圖片,彷彿讓觀眾親身駕駛登月小艇,踏下人類史上重要的那一步;他說,科學發展的目標是要將所學知識應用在實際層面,「太空任務並非每天發生,但太空人英雄事蹟很容易引發學習興趣,知識不是一股腦兒全部倒給孩子就好,而是要點燃熱情,引導他們自己去閱讀學習。」


  講座現場吸引許多小小太空迷,跟林聖翰熱情互動,分享彼此熟知的太空知識;林聖翰說,因為時間關係,要把重要的登月過程濃縮實在不太容易,「尤其50 年前所留下的影像紀錄不是很完整,於是搭配劇情片重現場景,我反覆看了很多次,花不少時間決定要留下哪些段落。」林聖翰希望引發大家對太空科學的興趣,「登月其實不是歷史,2024 年美國再次啟動登月計畫,也許臺下的某個人,會是計畫中的一份子也說不定。」
 

影像有高度感染力 適合結合推廣閱讀活動

在欣賞動畫《腦筋急轉彎》後,講師讓孩子蒙住眼睛,在未知情況下觸摸恐怖箱。(臺北市立圖書館舊莊分館提供)

  林欣靜也說,影像的感染力強,容易讓人身歷其境,適合用於推廣閱讀,河堤分館為推廣愛河學,就曾與河川實驗室舉辦親子藍曬課程,藍曬(Blue Print)是一種古老的顯影技術,相片只需透過日光曝曬,接著用水沖洗氰版相紙,最後完成的影像會呈現出普魯士藍與純白兩色交錯的迷人風情,透過親子實際走訪愛河拍攝,運用藍曬技法讓照片呈現不同面貌,最後辦攝影展,讓親子留下彌足珍貴回憶,「透過走訪愛河周邊、親自拍攝、沖相紙,到最後展出的概念,雖是親子活動,但蘊含許多科普知識。」


  河堤分館推的科普活動常常秒殺,有什麼訣竅?林欣靜建議,可結合有趣的手作活動,讓參與民眾親自動手做,把抽象科學原理具體化;另外,圖書館可尋求民間資源合作,讓館舍成為社區人文中心,連結外部組織人才資源,加乘推動科普的力量,就像美國在台協會高雄分處在河堤分館設置美國資料中心,除推動美國文化與教育,也不定期舉辦科普及創客活動;林欣靜強調,隨著學制鬆綁,學生更有機會以做中學方式探索世界,圖書館可充實科普館藏,以領航者的角度,去孕育科普閱讀的土壤。
 

北市圖舊莊分館結合電影情節 激發對科學的思考與想像

臺北市立圖書館舊莊分館讓參與者欣賞完動畫《動物方城市》後,親手製作動物面具。

  臺北市立圖書館舊莊分館也善用電影推廣科普知識,鄰近中央研究院的舊莊分館,以科普為館藏特色。館員游智中說,電影賞析內容大多會選擇與科普有關素材,邀請講師講解劇情及背後傳達的科學知識,讓參與者欣賞電影後,對主題有更深刻認識,有時會透過團體討論,讓參與者分享不同看法,激發大家的思考與想像。


  今年暑假,舊莊分館舉辦「玩科普‧ 電影會」電影賞析活動,講師藉由動畫《動物方城市》,帶著參與者親手製作不同動物的可愛面具,一起變身電影主人翁優游動物世界,透過觀察不同動物性格,學習如何突破歧視與偏見;而從德國小說改編的電影《丈量世界》,則聚焦在德國探險家洪堡(Alexander von Humboldt)如何以親身體驗去認識世界,還有天才數學家高斯(Johann Carl Friedrich Gauss)如何宅在家就能證明空間是曲面的,在精采絕倫的冒險情節中,揭開18 世紀時,人類是如何理解世界。
 

用電影探索科學知識 體驗情緒變化、親自採集DNA

  游智中說,之前曾欣賞日本作家東野圭吾作品改編的電影《白金數據》,片中討論的科學知識是DNA,講師帶領參與者,用簡單的水杯、棉花、牙線棒等,嘗試採集自己的DNA,透過實作,讓大家有更深刻體驗;而在欣賞迪士尼動畫《腦筋急轉彎》後,為讓孩子親身感受情緒的變化,講師讓孩子蒙住眼睛,在未知情況下觸摸恐怖箱,「其實講師拿出準備的非洲巨型馬陸時,我有點擔心,怕孩子會尖叫嚇哭,沒想到每個孩子都覺得很新奇,甚至紛紛想要嘗試碰觸,也很大膽地放在自己手掌上,其實最怕的,反而是一起參與的成人民眾。」
 

臺北市立圖書館舊莊分館舉辦「玩科普‧ 電影會」電影賞析活動。

  游智中說,電影賞析可引發參與者對科普議題產生興趣,他會在活動現場準備與主題相關的館藏,想要進一步認識科學知識的民眾,通常就會借閱回家閱讀;除了讓館內書籍與活動結合外,游智中也關注時事,針對新聞事件舉辦即時性的書展,「就像物理學家霍金(Stephen William Hawking)逝世,許多媒體都有大幅報導,我便做個小海報,展示霍金的相關著作,因為新聞曝光量很大,所以也會吸引民眾去翻閱跟借閱科普書籍。」
 

推廣科普認識世界 熱情興趣是關鍵要素

  科學知識的範圍很大,小至肉眼無法觀察的量子世界,大到遼闊浩瀚的宇宙,游智中說,一般人透過閱讀科普書籍,可滿足內心對世界的好奇心,而孩子更能透過閱讀不同形式作品,提升思考力與創造力,用多元角度去認識世界。
 

  游智中建議,推廣科普閱讀要對主題有興趣,若覺得讀本太艱澀,其實有許多科普網站提供文章閱讀,也可觀察其他館舍如何辦活動,從中獲得靈感,「雖然我是把知識推出去的人,但每次辦活動,其實也是把知識推給自己;尤其看到活動後,每個人帶著滿足笑容向你說聲『謝謝』後離開時,常會覺得這一切都很值得。」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