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一書一世界 用閱讀探索美好驚喜

文:張小燕 照片提供:大塊文化
閱讀必須要先有「胃口」,才會多閱讀;多閱讀,自然能摸索出一套自己的閱讀方法。(攝影楊文卿)

投身出版業四十多年的郝明義,閱讀之於他,就像日常飲食。遍覽群書的他,是如何養成「閱讀胃口」?又是如何看待「閱讀」這件事?

  

  「我的閱讀之路是從武俠小說開始。」當問到個人的閱讀經驗,郝明義這麼說。出生於韓國的他,因為從小患有小兒麻痺症,行動不便,左鄰右舍又都是韓國人家庭,所以沒什麼同齡玩伴。當時有位遠房親戚的孩子,每天放學後,會特地跑過兩條街到家裡來陪他玩、講故事給他聽,「有個人叫飛刀王,手藝非常好,切菜時刀下如風。他厲害到什麼程度?剁肉時不用砧板,把肉放在大腿上,肉剁爛了,大腿卻毫髮無傷;有個人叫麻將仙……」這些稀奇古怪的故事,就成為他張望世界的一扇窗。


  直到郝明義上了小學,親戚的孩子也進入初中,來的次數越來越少。少了一個可以講故事給他聽的人,只好自己看書,「我記得小學二年級看的第一部武俠小說叫《詩情畫意》,雖然認識的字不多,看不懂的就查字典或問父母,就這樣狼吞虎嚥的看完。」也因此他從小就對臥龍生、諸葛青雲等臺灣武俠小說耳熟能詳,然後從武俠小說、愛情小說到中國古典名著,當地書店的書都看完了,還是無法滿足他對閱讀的渴望。


  隨著其他華僑家庭陸續搬到附近,郝明義有了玩伴,他也是孩子眼中的故事王,閱讀更成為生活日常。每到寒暑假,他就跟家裡有兄姐在臺灣求學的同學打聽,有沒有帶回來什麼新書,能借到就趕快讀,不然就得排隊等候;其中有位同學的姐姐帶回的書特別不一樣,不再是武俠小說、愛情小說,而是志文出版社的「新潮文庫」、商務印書館的《未央歌》,填補他在閱讀上完全不同的區塊。

  閱讀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本神奇的書,在拿起跟放下這本書之間,本來煩惱的事,忽然不再困惑,人生有了新目標。


找到那本神奇的書,人生從此不一樣

閱讀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本神奇的書,在拿起跟放下這本書之間,本來煩惱的事,忽然不再困惑,人生有了新目標。

  一本書,有可能改變一個人的一生嗎?甘地年輕時曾在南非當律師,有天他要搭長途火車,在月臺上朋友給了他一本書,讓他在火車上打發時間。當火車抵站時,他讀完了那本書,知道自己的未來從此不同,因為他決心根據書中的理念,改變自己的人生。那本書叫《給未來者言》,日後甘地被稱為印度聖雄的一些基本理念與信仰,都可溯源到這本書,這就是閱讀的力量。


  對從小就排斥進出版業的郝明義來說,有兩本書對他的影響很大,一本是《韓非子集釋》,這是在1995年11月某個早晨,他睡不著覺,隨手從書櫃上拿了一本書,就窩在被窩裡看。當時他擔任時報出版總經理已有8年時間,經歷過工作上的種種障礙、問題或瓶頸,沒想到這本書把所有管理者面對的問題都給了答案,「那一剎那,我突然覺得和韓非子有種心靈交會的感覺。」郝明義說,只有出版才可以把2500年前的人物思想,透過書籍流傳下來,和幾千年後的人交流。


  另一本是《如何閱讀一本書》,這本書把他這麼多年來對於「閱讀」的懷疑、思考、摸索,都整理得清清楚楚。「當時讀到這本書,覺得何其不幸、又何其有幸。」郝明義解釋,不幸的是,自己這麼愛讀書,卻到40歲才讀到這本書,如果更早讀到,就能節省許多時間;又何其有幸,因為摸索、思考很久,累積了很多疑問,讀到這本書時,整個都豁然開朗。


  「在這之前,我對出版一直都是排斥的,總覺得出版不是我這輩子最想做的事。」郝明義說,直到看了這兩本書,才決定把出版當作是命定工作,這就是自己要傾注全力投入的工作。

 

培養「閱讀胃口」,發現閱讀的各種可能

文字跟圖像就像是行走在閱讀道路上的兩條腿,要不斷鍛鍊,才能跟著作者漫步在山澗小徑,欣賞沿途的風景。

  閱讀最重要的,是要找到一本神奇的書,在拿起跟放下這本書之間,知道自己的人生是不一樣的,本來有煩惱的事情,忽然間不再覺得困惑,人生有了新的目標。郝明義也坦言,對沒有閱讀習慣的人來說,遇上這種書的機會是可遇不可求,相反的,有閱讀習慣時,遇到這樣一本神奇的書的機率就會大幅提高。


  那麼,該如何閱讀一本書?郝明義認為,閱讀不是打開書,從第一頁第一個字讀到最後一頁最後一個字,閱讀有各種可能,有的書就是不能從前面兩章讀,一定要從第三章開始讀,像是威爾斯的《世界簡史》,前面兩章很無趣,但從第三章開始就非常有趣;有的書不能從第一章讀,要倒過來從最後一章讀,比如讀達爾文的《物種起源》時,就應該從結論、最後一章開始看;有的書整本都很好看,但某一章不要看,像是笛卡兒的《方法論》中關於心臟結構的篇章;有的書必須一行甚至一句話要讀好幾次;有的書就應該很快翻過。

 

  郝明義提及,「很可惜的,求學階段的各種考試,讓我們對閱讀倒胃口。閱讀最重要的,就是要先有胃口,才會多閱讀;多閱讀,自然能摸索出一套自己的閱讀方法。」他在《越讀者》中將閱讀比喻為飲食,飲食是提供肉體養分,而閱讀是供給大腦養分,飲食可以分為主食、美食、蔬果、甜食四類,閱讀也是。閱讀的主食也就是「生存需求的閱讀」,像是如何累積財富、如何改善工作能力等;美食是「思想需求的閱讀」,像是一些哲學家、歷史學家、文學家的經典作品,需要慢慢品嘗;蔬果則是「工具需求的閱讀」,像是字典、地圖、百科全書;甜食是「休閒需求的閱讀」,如漫畫、寫真集、輕小說等。


  值得一提的是,閱讀飲食要均衡之外,文字與圖像書也不可偏廢。郝明義認為,文字跟圖像就像是行走在閱讀道路上的兩條腿,要不斷鍛鍊,才能跟著作者漫步在山澗小徑,欣賞沿途的風景。


勾起閱讀興趣,指引進入閱讀的途徑

  2001年3月郝明義有機會造訪大英圖書館,那次經驗,讓他對圖書館員的定位有了新的理解。當時他正在研究印刷史,想找一些相關的閱讀。「大英圖書館藏書之豐富,很輕易可以列出幾百種我需要的書目,但他們只推薦了2、3本書。」郝明義強調,那不是草率,也不是武斷,而是在一種對自己館藏圖書了然於胸的信心之中,還帶著對讀者的體貼。


  在推廣閱讀上,圖書館責無旁貸。郝明義認為,「圖書館員要以同理心歡迎願意到圖書館的年輕人。當讀者找不到方向時,盡力提供指引,勾起他的興趣;當讀者恢復閱讀胃口,想要繼續閱讀時,能夠要言不煩,提供讀者一條更方便進入閱讀的途徑。」
 

郝明義私房推薦

《越讀者》

《越讀者》

越讀者就是跨越閱讀的界限,也透過閱讀跨越現實與夢想的界限。這本書探討網路時代如何在主食、美食、蔬果、甜點類閱讀中取得均衡的樂趣與養分;如何掌握數位與紙本像是白晝與黑夜閱讀的特質;如何攀登閱讀的七道階梯。




 

《地下鐵》

《地下鐵》

幾米圖像創作最美麗的一本書。15歲眼盲的少女在地下鐵裡如詩如畫的旅程。每一站地下鐵都是一個奇異的世界。這本書像一把鑰匙,任何時刻都能開啟無窮想像力的世界,讓人可以同時享受思索與品味。





 

《刺客列傳》

《刺客列傳》

司馬遷在《史記》裡寫的〈刺客列傳〉,以文字收納一些壯麗、孤獨、自在的人影,把他們載入永恆。鄭問以漫畫創作的《刺客列傳》,從永恆中重新釋放那些疾若閃電的劍光、滿座衣冠似雪的場面、雷霆萬鈞的時刻。





 

《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

《一隻牡羊的金剛經筆記》

每個人一生最大的挑戰就在如何了解自己、掌握自己。而《金剛經》在這方面是一本究竟的書,只是太多人只聞其名而沒有閱讀。本書是作者在紅塵中工作,用現代語言來解釋他體會到的心得。推薦給疫情時刻在生活與工作上感到瓶頸的人一讀。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