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馬公國中呂啟民:圖書館與校園閱讀教育

文:莊蕙慈 照片提供:呂啟民老師
遊戲化教學學習經營管理

⑧校園延伸

 

 聊起教育,馬公國中的公民教師呂啟民侃侃而談,爽朗的言談間透露一股堅定的熱情。從澎湖出身,再回到澎湖服務,十多年來,在教育崗位上找到自己的定位與方向,積極投入教學創新,希望讓孩子有多元深刻的學習體驗,去年更獲選《親子天下》2019教育創新100的案例之一。

 

做學習的主人:
塑造鼓勵性質的閱讀環境,培養自學力

學思達教學鼓勵學生獨立思辨表達

 呂啟民說自己求學歷程中很幸運,一路上沒有遇到填鴨式教學的教師,讓抗拒高壓制式學習的他能找到適合自己學習的路和方向,也影響了他的教育信念。但如何能在非填鴨制式的情況下,讓學生有所產出,同時培養社會需要的能力?摸索多年後,他在「學思達」教學法中找到答案。
 

 學思達教學法強調讓學生「自學、思考、表達」,做學習的主人。課堂上學生先自行閱讀課文或講義,透過講義問題引導學生思考及討論,再進行小組發表,輔以教師的補充、評論。呂啟民的教育願景之一,就是希望讓學生具備自學以及團隊合作的能力。
 

 當然,想培養學生面對各種領域新資訊的自學能力,「閱讀」都是十分關鍵的一環。呂啟民分享自己當班導師時,會在教室佈置閱讀角,打造班級書庫,並訂立一個全班閱讀總數目標,達標時就能有特別的班級活動,例如參觀法院、警察局,或者是戶外野餐等。透過引發團體動力的獎勵機制,讓學生先從日常生活就習慣拿起書本。「當學生習慣拿起書來的時候,他就對文字有感覺。」累積了對文字的敏感度,更能習慣閱讀、有效閱讀,也是為所有學習打下好的基礎。

 

圖書館結合課程,融入學習生活

 「閱讀教育中,圖書館其實很重要。」談到閱讀教育,呂啟民也有許多想法。教書十多年來,他觀察到學生的圖書館利用率並不高,也只當成溫書自習的地方。除了館藏新書不多、不符學生需求,缺乏好的課程規劃也是很重要的原因。「要推動閱讀教育,圖書館不能只是一個場所空間,而應該作為一個核心主軸的單位,很多課程或活動規劃圍繞著圖書館來進行。」
 

 呂啟民認為要讓學生學會並習慣利用圖書館,不只是參觀圖書館、介紹圖書分類等一次性的教學活動,重要的是有長期性、系列性規劃,設計從學生出發,且能與各科學習相互結合的課程。
 

 舉例來說,要讓學生認識圖書館,可以結合遊戲化、密室脫逃等元素,從探索尋寶活動中了解圖書館樣貌,也熟悉圖書分類、資料檢索等查找資料的技巧。當學生具備查找能力,各學科教師可以進一步在教學活動中結合圖書館資源利用。例如教師提供課程相關的簡介文章,並在文末附上參考資料,要學生利用圖書館資源檢索查找後,整理、記錄相關內容。在這個過程中,「找參考資料」的設計重要的不只是資料本身,更是製造學生接觸館藏的契機,當學生有更多機會進入、熟悉圖書館,也更有可能在查找過程中,對於各主題領域的豐富館藏產生新的學習興趣與動機。
 

 「如果可以這樣,圖書館就能變成學生生活的一部分,學生會習慣想知道什麼就去利用圖書館資源,當成手邊可得的資訊來源。」這是呂啟民對於圖書館利用教育的理想目標。

 

桌遊玩出理財力

 這樣的理想要能落實,呂啟民也提出了幾個限制,像是教師自身是否也有這樣的使用習慣和教學設計能力?「不可能老師不利用圖書館,卻要學生利用圖書館。」不過,館藏是否夠豐富?期刊數量種類夠不夠多?是否有館際合作的共同資源?這些都是很現實但必要的條件。若圖書館本身能查到的資料不夠豐富,的確較難吸引更多的教師與學生妥善利用,與發展相應的課程。
 

 但是,這樣的資源限制也不是沒有突破點。呂啟民舉例,在網路化的時代,圖書館能提供的資訊來源早已不只限制在實體館藏,也可以多發展線上借閱的電子書,或者透過館際間的合作,共享線上資料庫的寶貴知識內容。「只要有一臺電腦,還有豐富的資料庫,到哪個地方都不是偏鄉;但若你不會使用網路資源,那才是真正的偏鄉。」呂啟民分享了自己感受深刻的一句話,打破「偏鄉」資源限制的迷思,希望透過教育培養學生自學閱讀與資訊能力,為新世代打開學習視野的一扇窗。
 


呂啟民呂啟民
澎湖人,馬公國中公民教師。臺灣師範大學公民教育與活動領導學系學士與碩士。熱愛嘗試、開創多元創新的教學方法,曾任澎湖國教輔導團輔導員,致力於離島教育發展的推廣、資源串連與整合。2019年獲選《親子天下》2019教育創新100。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