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屏東乘風趣 書香伴我行

文:翁翁 照片提供:翁翁
  臺北有Ubike、屏東也Pbike,在市區利用這個最簡易的交通工具,可以輕鬆拜訪書香,來趟清新、知性又具歷史感的心靈之旅。

中正圖書館外觀。  春天的腳步近了,此時的陽光既暖又不咬人,午后的涼風常會穿過萬年溪的柳絮、直接搭上街上的單車四處優游,如果剛好騎上屏東剛上路的Pbike,拜訪市區的圖書館、文學館及古蹟書院,就可以乘著風一路拜訪書香。


  「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這是古人鼓勵讀書人的名言,彷彿跟著書本走,一生的目標都能達成,書本是否真有此魔力,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但是要想在旅行中滿載而歸,拜訪圖書館無異是最佳選擇。
 

中正圖書館藏書最豐

中正圖書館兒童閱覽室是很受歡迎的使用區域。   位於屏東縣文化處的中正圖書館,就在市區大連路與自由路的轉角處,是縣內最具規模的公立圖書館之一, 館內藏書將近2 5 萬冊,館內設有期刊室、視聽室、參考室、圖書室等,一樓還設有兒童閱覽室,假日裡,很多民眾最喜歡帶著孩子在圖書館晃上一整天。


  「這裡的期刊典藏最豐富,兒童館更是家長和孩子們的最愛」,屏東縣文化處圖資科長張關評對中正圖書館的館藏及設備如數家珍,其中期刊數量就達19300本,很多愛書人專為尋寶而來。


  另外專為零至10歲小朋友設計的兒童館,滿室童趣的設計更是家長的最愛,再小的小朋友都可以在館內爬來爬去,感受書香的氣息。
 

復興圖書館的嬰幼兒閱讀室。  特別的是,中正圖書館剛好與文化處的展覽室結合,除了看書,還可一併欣賞文化處的各項展覽,不定期還有演講、電影等活動,假日的午后最適合把時間耗在群書之間,而不需要太多的言語。


  文化處圖資科長張關評表示,屏東縣有33鄉鎮,包括鄉鎮圖書館,全縣總計有38處公立圖書館,算是公立圖書館較多的縣市,每一鄉鎮都有書香「鎮守」,包括萬巒、長治等圖書館,近年更把圖書館與地方文化活動結合,讓圖書館猶如地方文化的展示窗口,吸引更多的民眾親近圖書館。


  因此就算不在市區,沿著鄉間小路拜訪圖書館也很有意思,許多愛上圖書館的人都發現,地方文化的連結往往就從圖書館開始,打開書就是一趟美麗的旅程。
 

屏東書院古樸身影

有臺灣最美祠堂之稱的宗聖公祠。   如果喜歡古色古香的建築,從中正圖書館出來後沿著勝利東路往前,不遠處就可以看到屏東書院的古建築身影,這裡是南臺灣僅存兩處書院建築之一,可以想見在古樸的書院裡,也曾經有過朗朗的讀書聲。


  屏東書院原建於1815年,原在中山公園內,日據時期改為孔廟,後配合都市計畫,從公園內遷至現址,民國66年曾委託名建築家漢寶德教授主持修復,目前為縣定古蹟。


屏東書院。   這裡目前只有每年祭孔時有活動,近來縣府特別整頓周邊景觀,使得書院更加醒目,即使讀書聲已遠,仍常有民眾騎著單車、背著相機,到此感受書院氣息。
 

百年阿猴城門 遙想當年
  如果對探訪屏東的歷史有興趣,拜訪屏東書院後,一定要再往前500公尺眺望阿猴城門的身影,這座有近200年歷史的古城門就與現代化的體育場遙遙相望,「城裡」、「城外」的境地,讓人有穿越時空般地錯覺。


  屏東早期被稱為「阿猴」,城門是在清道光年間(1836年)興建,當時應是整個屏東古城廓的一部份,日據時代以修路為由,大肆拆除城門和城牆,目前只剩下一座東門。


  從中華路的中山公園西側入口進園不久便可以見到阿猴城門,紅磚砌成的身影,高約1丈9尺,周圍9丈5尺,門額上有著「朝陽門」三字,證明該門是東城門,是屏東古城唯一的遺跡,這兩年經縣府整頓周遭景觀後,讓更多人更願意接近城門、探詢在地的歷史。


雨豆樹下的旅遊文學館

屏東書院以論語為裝飾,更有書香氣。  沿著中山公園往公園路走,在轉角處即可瞥見旅遊文學館佇立在雨豆樹下,雨豆樹是中山公園內最具代表的老樹,也是公園內最生動的身姿,而樹下的旅遊文學館一樣是蒐藏屏東人書香記憶的地方。


  旅遊文學館過去稱為介壽圖書館,在中正圖書館成立後,介壽圖書館成為分館,後來又加入旅遊及文學的館藏及元素,近年更名為旅遊文學館,由於其對面就是屏東女中及百貨公司,基於地理位置的優勢,許多學生最愛相約到此自修,這裡的自修室也成為學生心目中的首選。


  旅遊文學館目前藏書6千多冊,二樓設有屏東縣作家文庫及縣史館,其中縣史館藏書也有3235冊,是全縣最具特色的珍貴藏書,民眾如果在此放慢腳步,還可以在作家文庫中「與大師相遇」,一窺以生命書寫的鍾理和、陳冠學等大師,進一步探尋屏東文學發展的浩瀚長河。


隱身市區的宗聖公祠

   離開旅遊文學館後,沿著萬年溪畔一路騎乘,在玉皇宮旁的小徑一轉彎,就會被宗聖公祠的古厝之美吸引,這幢有著近百年歷史的古厝過去原是曾家祠堂,據說早期曾氏子孫到市區讀書,都會到祠堂打尖投宿,這裡就是


  讀書人的落腳處,一樣有著濃濃的書香情。


  宗聖公祠建於1927年,建築工法融合傳統四合院及巴洛克風,有「臺灣最美祠堂」的美譽,祠堂內最有看頭的要算是書法作品,從匾額、門對、柱聯、窗額、門印、瓦當等,處處可見書法名家的傑作,同時涵蓋了行、楷、隸、篆各種字體。


  另外,祠堂內的「竹葉字」是由前清秀才曾作霖所寫,有葉形、又有筆劃,最叫人驚嘆,在縣內也只有在宗聖公祠內才看得到少見的竹葉體。


  2013年經縣府斥資7千多萬元修復完工後,宗聖公祠逐漸成為藝文人士或攝影愛好者的最愛,佇立古厝間想像古人的風簷展書讀,所謂書香天地又豈只限於書本之間。
 

復興圖書館的另一種美

仿書院建築的復興圖書館   沿著萬年溪、過了建國橋,一旁的仿古書院建築,常會讓人特別停下腳步、流連再三,這裡是屏東市復興圖書館,1994年啟用迄今,由於這裡剛好貼近社區,館內營造的書香氣氛,自然更受社區民眾的歡迎。


  復興圖書館設有閱讀室、藏書室、期刊室及0至5歲的嬰幼兒閱讀室等,社區媽媽們最愛帶著小朋友到這裡停留大半天,假日還有假日電影院、親子座談會等 活動,甚至連鄰近鄉鎮的民眾也常拜訪。一位圖書館的常客蔡媽媽就說,從小養成了孩子翻書的習慣,長大了自然對書有親近感,接近圖書館正是她的育兒經之一。


  館長許馨文對圖書館經營特別認真,她說復興圖書館的設備也許不是最新最精美,但她一直提倡「圖書館的氣氛要最溫馨、服務要最有溫度」,目前圖書館有 藏書8萬餘冊,為了讓新舊書都被看到,圖書館還特別設計年度新書展示櫃,同時利用每月的主題書展,讓櫃子裡的舊書不斷地跳到讀者眼前。
 

  許馨文坦承地方圖書館幾乎沒有活動經費,但是她會多多利用公共電視等免費的資源,開辦假日電影院,讓社區民眾只要到圖書館,就是載滿溫馨、溫暖的收穫回家。


旅遊文學館阿猴城門。











Pbike風情

  屏東市雖然不大、人口並不多,但市區內就有兩座公立圖書館,還有旅遊文學館、美術館及書院、城門等古蹟,書香之行也許沒有遊樂區的燦爛奪目,但每一個據點都有屏東人濃濃的成長記憶,更有耐人尋味的書香雋永。

 

阿猴城門見證屏東的發展。   作家郭漢辰最喜歡的是旅遊文學館周遭的雨豆樹,他說,假日午后帶著一本書到雨豆樹下閱讀,徐徐涼風下, 就猶如閱讀大地的詩行,而且在這個市區的轉角,往前就可拜訪美術館,如果往另一方轉身,不遠處就可望見阿猴城門,都市的喧囂彷彿在某一刻就會在雨豆樹下靜謐了下來。

 

  尤其屏東縣政府在去年12月底啟用市區公共自行車租賃系統後,讓市區的輕旅行更容易上路,目前市區設有20個租賃點,假日時光,如果踩著Pbike循書香而來,屏東之10 阿猴城門見證屏東的發展。美就在眼前。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