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學習中貼近人性 在務實中力求創新
這是一個長期浩大的工程。政府民國92年起開始推動「公共圖書館空間及營運改善計畫」,民國98到101年教育部接續推動「公共圖書館閱讀環境與設備升級計畫」,10年的歲月過去了,圖書館改變了,新的閱讀能量不斷在各地綻放芬芳的成果,繽紛的圖書館容顏妝點地方的環境,也為社區注入更扎實的知識基礎。
這是一個不斷提升的過程。10年下來,政府透過不同方案,改善了數百所公共圖書館的閱讀空間,大幅提昇公共圖書館服務品質,一掃民眾對圖書館的刻板印象,但這是條不歸路,關於設備的提升、閱讀環境的改造,永遠是圖書館不變的承諾,只要條件允許,無論是大幅變身或者小針美容,圖書館的精進之路,永無止境。
這是一個發揮創意的挑戰。在圖書館改造過程中,各方意見雜陳,考驗主事者的判斷智慧,加上經費通常有限,但是創意卻是無限擴大,如何在現實與理想間求取平衡,同時又要兼顧各階層民眾需求,並表現出圖書館的特色,成了許多圖書館員不可能的任務,但總是能看見令人稱羨的成績單。
這是一個令人有感的政策。當圖書館打破陳規,當閱讀空間更貼近民眾的需求,願意走進來的民眾增加了,他們或可坐、可臥,甚至可以躺著看書,各項設計均趨向人性,甚至考量了人體工學,這些改變都讓閱讀成了另一種享受。
這是一個值得驕傲的成果。10年來的努力,讓公共圖書館呈現脫胎換骨的風貌,各項服務數據皆有成長,讀者及館員的滿意度均顯著提升,這些成效不只吸引媒體的報導、民眾的肯定,甚至也吸引國外專業人士前來取經,這不只是圖書館的驕傲,更是臺灣人民共同的驕傲。
這是一個永續經營的任務。關於圖書館的空間改造,關於閱讀環境的改善,我們不能驕傲,仍是不能停下腳步,惟有更加努力,圖書館的經營才能永續,知識社會的建構才會更趨堅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