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館藏just for you ! 找到圖書館新價值

文:陳永朋 照片提供:陳永朋
圖書館館藏發展正在經歷一場革命, 圖書館該如何化危機為轉機, 找到未來的新定位與價值核心? 長期投入圖書館館藏發展研究的詹麗萍教授與國家圖書館國際標準書號中心曾堃賢主任,以專業角度分析,並提出具體建議。

埔里鎮立圖書館從館藏挑選到空間設計,都讓青少年更願意在圖書館吸收新知。  隨著資訊科技的進步及社會的變遷,各種類型的資訊急遽增加,尤其是網際網路興起之後,電子資源的大量生產及快速傳播,使人類獲知的途徑起了很大的變化。學者June Abbas 認為,在人類社會近期的發展革新當中,再沒有比網際網路與各種網路化的資源對圖書館的專業的影響更大,甚至改變了圖書館與圖書館員的基本角色、工作典範及組織文化。
 

  有專家預測,電子資源終將成為圖書館館藏主流,取代紙本館藏的地位只是時間問題,紙本資料到最後甚至會完全消失;然而亦有學者為紙本積極辯護,認為實體館藏有其不可取代性。無論如何,在可預見的未來,圖書館勢必得在紙本與電子資源共存的環境中尋求新定位。面對館藏發展(Collection Development)的新觀念與新興科技的竄起,圖書館如何將衝擊化為轉機?又如何以宏觀的眼光前瞻未來,並以寬闊心胸接納、創造館藏發展的新價值?書香訪談了長期投入圖書館館藏發展研究的詹麗萍教授與國家圖書館國際標準書號中心曾堃賢主任,希冀藉由兩位專家學者的解析,讓讀者深入了解圖書館館藏發展目前所面臨的挑戰以及未來的發展趨勢。


長期投入圖書館館藏發展研究的詹麗萍,著有《電子資源與圖書館館藏發展》一書。  曾先後擔任國立清華大學人文社會學院圖書分館主任、國立臺南藝術學院與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館長的詹麗萍教授,著有《電子資源與圖書館館藏發展》一書,亦發表過「數位時代的圖書館館藏發展革新與典範轉移」等研究論文與報告30 餘篇;而任職於書號中心的曾堃賢主任,過去亦曾發表過〈臺灣地區各類型圖書館館藏發展政策的比較研究〉,對於館藏發展具有獨到見解,且其與書號中心同仁編印發行的《全國新書資訊月刊》,更是臺灣各級圖書館館藏選擇的重要參考刊物。詹麗萍與曾堃賢兩位學者專家分別從館員觀念、圖書館館藏空間、館藏徵集、館藏管理與推廣等面向,解析館藏發展目前所遭遇的挑戰。詹麗萍更以她曾身為圖書館管理者的經驗及文獻探討,對館藏發展未來的展望精闢提出三大建議。
 

鼓勵館員對館藏發展各議 題要有敏銳嗅覺

  詹麗萍在其著作中提及,20 世紀末電子資源的崛起,不但明顯改變了資訊出版、組織與保存的方法,也為圖書館館藏發展帶來前所未有的挑戰。圖書館正在經歷一場沉默的、巨大的、長期的革命。傳統所重視的館藏價值已慢慢改變,資訊不再是稀有、珍貴及固定的東西,也不需要放在一個特定的空間,使用者重視資訊的檢索利用勝於館藏的典藏價值。
 

國立中興大學圖書館前館長詹麗萍教授。  因此在21 世紀,圖書館必須發展出一種新的、超越過去被動地反映讀者需求的能力,以更主動積極的方式引進各種資訊資源,透過實體和虛擬的館藏,提供讀者在任何時間、任何地點所需要的任何形式的資訊。曾堃賢也認為,位於圖書館最前線的採訪館員(採訪Acquisition,指館藏的選擇與徵集),更必須以不同於以往的思維和態度看待館藏發展,將電子資源整合納入館藏及服務之中,重塑圖書館保存知識及滿足讀者資訊需求的角色。

 

  「像經濟與科技等外在因素對館藏有何衝擊?複合式經營下實體與虛擬館藏如何整合?以及使用者的遠距需求如何滿足等等,館員對這些議題都應有敏銳的嗅覺。」詹麗萍從館藏發展的沿革進一步解釋,圖書館館藏的工作在過去著重在「選書」,而且選書的作業是非常人文導向的,像在民國六十幾年,「心理學相關書籍是哪個出版社的強項?」這類常識,都是館員的基本訓練,然而這種訓練方式讓館藏的挑選取決於館員懂書與挑書的能力,與圖書館使用者的需求較無連結。

 

國家圖書館國際標準書號中心曾堃賢主任。  但1960 年代末期以後,因經濟衰退致使圖書館館藏經費短縮,加上書刊資料價格上漲、網路科技與電子資源的興起導致讀者使用習慣的改變,「館藏發展」開始受到重視,與單純的「選書」相較,館藏發展既能根據圖書館事先設定的優先順序,又能回應社區或使用者的需求與興趣,反映了圖書館建立館藏更周延的過程。


  有關館藏發展的定義,國內學者吳明德指館藏發展是圖書館有系統、有計畫地依據既定政策建立館藏,並且藉著館藏評鑑工作,以確定能用利用館內及館外資源來滿足讀者資訊需求的一種過程。G. Edward Evans 則認為,館藏發展是一個循環的過程, 從社區分析(Community Analysis)、選書政策(Selection Policies)、選擇(Selection)、採訪(Acquisition)、停購或淘汰(Deselection)到館藏評鑑(Collection Evaluation),周而復始,遞造更健全的館藏。從這些學者的定義不難發現,相較傳統人文導向的選書作業,館藏發展更貼近「使用者需求」,進而發展出以服務為導向的模式。


曾堃賢表示,若將館藏定義為「圖書館服務使用者的各項資源」,那麼「館員其實就是館藏的一部分」。  談到使用者需求,詹麗萍以位於南投竹山的欣榮紀念圖書館為例,它雖然是個私人圖書館,但其營運方式卻可作為公共圖書館的典範,最大的原因之一,就是欣榮圖書館巧妙結合了「社區資源」,該館的館員雖不多,但懂得與當地耆老、退休校長或地方文史工作者等各領域專家合作,這些人依當地居民需求協助選書、開課,儼然成為地方的社區大學。「圖書館只要對民眾有吸引力,就有存在的價值。」面對破碎、片段、沒有系統的網路資源,詹麗萍認為圖書館仍有其優勢,但關鍵在於圖書館員能否「嗅出使用者需求」,而這樣的能力,必須透過持續關心館藏發展各議題才能積累。
 

欣榮紀念圖書館結合「社區人力資源」,依當地居民需求選書。(欣榮紀念圖書館提供)

 

欣榮紀念圖書館結合「社區人力資源」,依當地居民需求選書。(欣榮紀念圖書館提供)

 

欣榮紀念圖書館結合「社區人力資源」,依當地居民需求選書。(欣榮紀念圖書館提供)

 

圖書館空間規劃與空間象徵的價值

  由於網際網路的普及與電子資源的蓬勃發展,很多人認為,圖書館館藏可透過數位化將實體圖書館轉換為虛擬圖書館,儘管圖書館建築還存在,但其空間應大幅減縮。詹麗萍表示,她擔任中興大學圖書館館長時,圖書館因921 大地震面臨重建,當時在校內就遇到類似「館藏數位化就好了,圖書館不用太大」的聲浪,「我嘗試讓校方了解,圖書館在複合式經營的趨勢下,對空間的需求其實不減反增。」


  若回顧圖書館引進電子資源的歷史,不難發現為了因應新科技的興起,不同時期的電子資源型態都會衍生新的圖書館空間需求。在1970 年代,為了解決館藏成長導致的空間不足問題,除了透過館藏淘汰、設立分館與館際互借的方法,當時最熱門的議題便是「縮影技術」,利用精細的攝影技術,將書本、報章雜誌、文件或其他印刷媒體縮成極小的影像,由於縮影資料需要的保存空間遠比傳統紙本資料小得多,開啟了人們對於縮減圖書館空間的想像。

 

詹麗萍把中興大學圖書館地下自習室重新規劃成乾淨明亮、空間寬敞的「興閱坊」。(中興大學圖書館提供)

 

中興大學圖書館「興閱坊」是一處多元學習的共享空間。(中興大學圖書館提供)

     

埔里鎮立圖書館從館藏挑選到空間設計,都讓青少年更願意在圖書館吸收新知。

 


  後來光碟、磁碟、磁帶等多媒體視聽資料盛行,光碟資料庫曾是圖書館最重視的電子館藏之一,但需要光碟機等設備與操作維護人力的投入,現在大多只是作為資料備份的輔助工具。隨著網際網路快速發展,使用方便、內容更新又快的網路資源成為圖書館電子資源館藏的主體。「但電子資源的版權取得、計價與使用的複雜度遠高於紙本館藏。」詹麗萍舉電子期刊為例,廠商透過All-You-Can-Eat Deal 的銷售策略,以統一價格提供大量電子期刊,但圖書館必須訂購三至五年,合約期間也不得刪除任何期刊。這種被迫購買不需要的產品、被剝奪選擇權的情形,也只是電子資源無法完全取代紙本館藏的因素之一。另外還有技術平臺的建立、軟硬體的安裝、書目記錄的建立、資訊的更新、資訊的可及性與可用性等等,都是圖書館引進電子資源時不得不考量的要項。


埔里鎮立圖書館專為年輕讀者設計的「創聚.青少年討論區」。  此外,紙本的可攜性、耐久性、可讀性、可擁有性、低廉價格、熟悉度以及優質的設計和印刷品質,目前仍非電子資源能輕易取而代之。就學習的而言,紙本資料依然是相當重要的資源。在可見的未來裡,詹麗萍認為複合式經營仍是圖書館館藏發展的趨勢,紙本與電子館藏並存,對空間的需求反而更大。


  再從「圖書館象徵價值」的角度來看,圖書館空間也有改革的必要,網際網路發達,圖書館早已不是使用者獲知的唯一途徑,在過去大家對於圖書館的想像比較像是「書的博物館」,但現今為了讓使用者更願意踏進圖書館,必須改頭換面,將空間打造成社交與團體學習的環境。「傳統的書庫,也應該變成乾淨明亮、空間寬敞的多元學習共享空間。」詹麗萍過去把中興大學圖書館地下室的自習室重新規劃,打造成煥然一新的「興閱坊」,就是抱持著這樣的理念。「還有埔里鎮立圖書館的青少年區,也是圖書館象徵價值與意象成功轉型的案例。」該館專為年輕讀者設計的「青春閱酷區」、「創聚.青少年討論區」及「創酷.多功能教室」,從館藏挑選到空間採用非常亮麗炫酷的紅、黑、果綠等年輕色彩,讓青少年更願意在圖書館吸收新知,也能透過同儕間的研究討論,激發無限創意。


電子館藏徵集的挑戰

埔里鎮立圖書館青少年區採用非常亮麗炫酷的紅、黑、果綠等年輕色彩。  圖書館的電子館藏來源可分為三種,一是購買電子出版品,二是將館藏資料予以數位化,三是運用網路上的免費資源。目前很多圖書館都擁有自己的電子館藏,但大多沒有相對應的電子館藏發展政策,對於採購的電子出版品缺乏事先規劃與質量評估,有些圖書館甚至只從價格的角度來選擇電子資料庫;對於自行建立的數位化資料庫和網路資源的選擇,也缺乏對使用者需求、開發平臺工具等的調查和研究,並且過於著重館藏內容的建置,卻忽略服務系統的功能,加上沒有統一的作業標準,導致所建立的館藏內容質量無法令人滿意,形成資源的浪費。


  對於採購電子資源、館藏數位化與網路資源的選擇原則,詹麗萍在其著作《電子資源與圖書館館藏發展》都有完整的論述。由於電子資源的採購為目前電子館藏發展的主要方式,但其計價模式與授權合約相當複雜,圖書館員在徵集電子資源時,必須具備辨識、選擇與取得不同資訊媒體的能力,對電子出版市場及代理商的動態有所了解,並能掌握選擇工具。此外,圖書館員還需要懂得洽談合約、熟悉相關法律條文、有良好的溝通能力,更需要對電腦網路相關知識與技術有更多的認知,包括硬體、軟體、網路通訊及網站設計管理。這些技能的要求,對傳統無其他學科背景的圖書館員實為極大的衝擊。另一個電子資源採購的重要趨勢是「聯盟」,以集結其他圖書館共同採購的方式達到資源共享、合作館藏發展的目的。只可惜廠商為了利潤考量,通常以授權合約限制圖書館對電子資源的利用。
 

實體館藏徵集的因應

《註東坡先生詩》焦尾本曾在國家圖書館的善本室展出,除了裝禎精美,還有專屬木製書櫃相佐,更顯典雅。  對於實體館藏如何因應網際網路與電子資源的衝擊,曾堃賢的看法是:「實體館藏要創新多元,更貼近讀者閱讀的需求。」他認為,雖然電子館藏徵集的比例逐年上升,但仍有很大部分的使用者仍習慣閱讀紙本書,因此實體館藏仍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儘管如此,圖書館在紙本館藏的徵集上,仍應有些創新的因應做法來吸引讀者。」曾堃賢舉列了「典藏鑑賞之書」、「嗜好收集之書」、「體驗之書」與「真人之書」,作為館藏徵集的參考方向。


  典藏鑑賞之書:收藏裝禎精美或設計特別的紙本書,如復刻版的《註東坡先生詩》焦尾本,古籍的流通包含了俗本、孤本、秘本以及藏本,而所謂的焦尾本是火燒餘燼損傷之書的雅稱。在之前《註東坡先生詩》焦尾本也曾在國家圖書館的善本室展出,除了裝禎精美,還有專屬木製書櫃相佐,更顯典雅實具玩賞與典藏價值。

 

曾堃賢收藏辜振豐的《惡之華》、黃光男的《石坡記遊》與李潼去世後才集結出版的短篇小說等有作家簽名或私印之書籍。  嗜好收集之書:例如有作家簽名或私印之書籍,曾堃賢受訪時分享他自己這類的藏書,如辜振豐的《惡之華》、黃光男的《石坡記遊》與李潼去世後才集結出版的短篇小說。「甚至,作家為每一位讀者親手題字、繪製圖案的簽名書,精心製作的藏書票,並附有專屬編號等,都是民眾閱讀後傾慕作家及其作品的方式之一。」他建議各圖書館亦可從讀者蒐集嗜好的觀點,來典藏這些圖書資料。

 

  體驗之書:2016 年被稱為VR(虛擬實境)與AR(擴增實境)元年,若能將VR、AR 技術結合紙本圖書,一定能為讀者帶來不同的閱《大開眼界.恐龍世界大冒險》叢書,裡面是一套三本圖書和一副VR 眼鏡。「這套叢書的以繪本的形式,重現數百隻恐龍和他們生存的環境。在看書的同時,還可以使用手機下載App,戴上VR 眼鏡,進入十多個虛擬實境的恐龍世界進行遨遊穿越。」曾堃賢舉他最近閱讀的蘇錦夥《六產達人》一書為例,該書提到讓消費者體驗感動或實現自我的「體驗經濟」已經來臨,「圖書館館藏資源的建立又何嘗不是呢?」

 

復刻版的《註東坡先生詩》焦尾本,古籍的流通包含了俗本、孤本、秘本以及藏本,而所謂的焦尾本是火燒餘燼損傷之書的雅稱。  真人之書:真人圖書館(Human 讀體驗。如中國大陸最近發行一套Library)概念源自於1993 年的哥本哈根,直到2000 年丹麥首次舉辦真人圖書館活動,隨後在許多國家亦 相繼出現。『真人圖書』其實就是「每個人都是一本書」這句話的體現,讀者閱讀的其實是特定人士的經歷。既然人是資訊的「載體」,那麼讀者閱讀的地點便不受限於圖書館內,反而可以選擇在一個沒有壓力的環境中,透過面對面的對話和互動機會「借閱」一個人的經歷,讓彼此有更深層的了解。在臺灣,像中華民國身心障礙聯盟所推動的「障礙密碼真人圖書館」就是很好的例子。


  館藏管理與館藏發展的未來展望1980 年代中期,比館藏發展包容性更廣的涵蓋性名詞「館藏管理」受到圖書館界人士的注意,意指有系統、有效率又經濟地管理圖書館館藏資源。範圍包括所有與館藏發展相關及其所延伸的館藏淘汰、期刊刪除、保存及維護等工作,並包括實務作業上的組織與分配。詹麗萍認為館藏管理與館藏發展某程度上其實是同義詞,它們重視「使用者需求」的核心價值,投射到管理實務面其實就像商品的「行銷推廣」,為了讓館藏資源真正發揮其效益,圖書館甚至必須打破有形的藩籬。詹麗萍舉例,花蓮秀林鄉立圖書館推行的行動書車就是很好的推廣方式,「孩子因為距離不能來,圖書館也可以走出去。」
 

館藏發展重視「使用者需求」,投射到管理實務面其實就像「行銷推廣」。詹麗萍舉例,花蓮秀林鄉立圖書館推行的行動書車就是很好的推廣方式。(秀林鄉立圖書館提供)  詹麗萍強調,館藏是圖書館的心臟,根據使用者的需求進行館藏發展與管理一直是圖書館最重要的功能。對於電子時代的館藏管理,Robert Galbreath 有個貼切的比喻:「把果凍釘在牆壁上。」可見其管理困難度更甚以往,著實考驗著圖書館員的智慧與能耐。儘管館藏發展與管理充滿了挑戰,詹麗萍仍提出未來展望三大建議:整合的館藏、知識管理的發展與全球資訊的檢索。
 

  整合的館藏:圖書館未來會發現自己逐漸進入一個以使用者為中心的世界,而不是以館藏為中心。圖書館員會發現自己的任務是為使用者的個別需求提供資訊,而不是採購館藏資料。不論資源的取得是為了成為館藏的一部分或滿足使用者的需要,圖書館的責任就是透過各種努力整合各種資訊資源,提供各種工具,形成一個超大、豐富、無形的館藏。
 

  知識管理的發展:圖書館知識管理是對隱性知識與顯性知識的搜集、整理、存儲和應用,並使其充分發揮作用的過程。其中隱性知識的管理還在摸索發展階段,顯性知識的管理主要包括「館藏資源數位化」與「網路資源館藏化」,前者是指將圖書館收藏的非電子化文獻數位化,後者則是指對網路資源進行組織,對資訊內容進行加工,最終形成知識庫。圖書館因此得以根據讀者的實際需求,為讀者提供最直接、最高效率的知識資訊服務。同時圖書館員也必須做好準備,未來為讀者提供的將不只是資訊物件的辨識、檢索等服務,更重要的是為讀者提供資訊的理解、應用、生產等知識程度的服務。
 

秀林鄉立圖書館打破有形的藩籬,透過行動書車推廣館藏資源。(秀林鄉立圖書館提供)  全球資訊的檢索:圖書館開始意識到多種語言、多種文字的資料交換問題及建立系統的互通性、可攜性的重要。最終的理想境界是讓世界各地的讀者都可以透過一個全球性的資訊基礎建設找到所有想要的資料,而不受語言或是資料形式的限制。在圖書館館藏發展方面所引發的趨勢,便是「行動在地化,思考全球化」理念的實踐,圖書館館藏的發展方向,並非只著眼於個別圖書館的典藏與即時利用,而是以提供全世界完整的文獻和知識紀錄的檢索利用為館藏發展的終極目標。


  對於館藏發展的未來展望,臺灣各圖書館不分級別種類,其實都還有很長的路要走。但換個角度想,若科技進步最終的目的是提供更便利、更友善與更人性化的服務,那麼,目前圖書館已經擁有了最懂得人性需求的服務界面――同樣身為人的圖書館員。在訪談過程中,其實可以體會到兩位專家學者在館藏發展的議題上,都對館員有著深切的期盼,面對館藏發展的挑戰與未來新趨勢,詹麗萍希望館員能以「資訊閘門」自許;曾堃賢更明白指出,若將館藏定義為「圖書館服務使用者的各項資源」,那麼,「館員其實就是館藏的一部分!」他冀盼未來的圖書館員能有極高的求知欲,更要了解出版業界的動態與最新出版趨勢,將自己當作館藏的延伸、扮演好知識星海中的燈塔與領航員角色。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