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圖書館社區的未來藍圖(專家對談)

⑨採集者 ⑩地方學

 

三方對談

 三方對談邀請大學教授、地方創生專家、在地書店經營者,分享自身經驗與觀點,為居民心中「既在地又遙遠」的圖書館繪製活化藍圖。在科技進步、資訊流通方便快速的時代,圖書館該如何走出困境,重新走進居民的心?

 

 

Q 目前各地都有公共圖書館,經營狀況如何?隨著時代變遷,有遇到哪些瓶頸嗎?

葉乃靜(以下簡稱「葉」):現在是一鄉鎮一圖書館,但各地公共圖書館的經營,往往取決於鄉鎮首長態度,館員往往僅執行例行事務,且人數少,目前去公共圖書館的人以長輩和小孩為主,青中年一代要上班,假日帶孩子出門很少會去圖書館。
 

林承毅(以下簡稱「林」):若以選舉考量來看,人民對借還書率是無感的,看得到建設才有感,因此鄉鎮市長若無對圖書的思維,通常不會以經營圖書館、提升素質為優先。像埔里鎮立圖書館,鎮長幾年前開始重新規劃典範特色的「文創美學圖書館」,如同誠品書店般做出「文化、創意、美學」兼具的精緻圖書空間。
 

盧文鈞(以下簡稱「盧」):我的第一家書店約5-6年前開在新竹關西,六年來在全臺長了10家有機書店,貢寮是第四家,叫有機書店是因為開在偏鄉,我們和圖書館不同之處在於,借閱不必登記,想看多久都可以,看完再還就好,也可把家裡不看的書捐來。
 

圖書館和書店面臨同樣問題在於閱讀推廣,現在手機、電子產品氾濫,閱讀專注力下降。而最大差別在是圖書館員是公務員,有上下班開關門、借還書的例行公務,但若首長不在意,有心經營的館員缺乏鼓勵和資源,很難產生社區影響;有機書店在乎的是「有沒有人來、來的是什麼人」,讓來的人彼此交流互動,成為交換書的夥伴。


 

Q 圖書館之於地方該如何創生,如何走進地方居民的生活、與在地產生連結?

林:地方創生包含「社會公益」、「在地文化」、「文創產業」的元素,需要比較多產業界的人,但其中一大困難是,留在地方的人老的老、小的小;圖書館有非常強的公共性,特別是空間和設備,是資訊串流、吸收所在,現在網路發達,如何找回圖書館在地方的場所精神,讓人跟資訊能在這交流,圖書館才有被利用的價值。
 

我認為關鍵是如何透過圖書館的公共性把人串在一起,特別是不同世代,圖書館是個很好的青銀交流的空間,例如說:媽媽、爺爺奶奶說故事,賦予圖書館一些托育、托老的功能,此外,也可以讓在地聚集於此討論交流。
 

葉:談到地方創生,其目的在於「活化地方」,如承毅所言,圖書館是人們聚集的所在,此外,還有一個積極主動的角色:地方記憶。現在借還書有機器可代勞,館員應改變思維、做別的事,要主動出擊,而非守在櫃臺。
 

其實圖書館應創造知識,不應只是被動地當知識搜集中心,近期開始流行的地方學,其實館員可以主動去採集知識和居民記憶,例如廟宇、史料、百工達人等,把這些資訊保留下來。
 

盧:其實這些我們書店已經在做了,我們開店前,都先做田野調查、照片搜集,例如:建鎮建村的歷史,或是當地向耆老詢問特別的牌樓古蹟,前三年基本上都在社區營造,其實我們應該叫社區書店,而非獨立書店。店內也有提供報紙給老人家看,他們來書店會聊社區的事情,書店就像個社區活動中心。


 

Q 圖書館若要做在地記憶的採集,應怎麼進行?地方館人力夠嗎?可能會遇到哪些困難?

葉:館長若有此思維,就有機會,圖書館不該侷限在書,要從「資源」出發,活化地方達人、居民的生活。把地方人物、發展脈絡整理起來,還要利用這些知識去辦活動,把民眾跟這些百工達人串連,因為在地居民不見得認識自己的家鄉。
 

走入社區,只換書不賣書的貢寮有機書店而書籍應和當地做結合,例如:漁業、海洋等發展的書籍,除了一般人需求的娛樂書籍,分館也該致力於自己獨立的特色館藏,應該做到公共圖書館裡的專業圖書館,例如:高雄大東圖書館。
 

此外圖書館應跟社會議題結合,像是環保、永續等,以前我常去貢寮淨灘,若結合環保議題,找相關書籍,然後放一些電影,讓這些概念融入民眾。館內空間也是,努力把人帶進圖書館,例如新北圖書館有給青少年溜滑板的空間。
 

林:地方DNA要透過文史的「挖掘、詮釋、轉譯」三步驟,轉成可運用的知識,透過出版等流程保留下來,呼應老師所說「地方學」,過去地方學主要都是社區大學在做。圖書館跟地方的結合,也許可從地方學切入,透過與社區大學合作。
 

社區大學優勢在於有人,有很多地方媽媽,可能是過去做社造、做調查、做文史的;圖書館有館藏、空間和館員,館員其實可以跟著社大去做調查、研究和典藏,調查過程中若能找到一些史料或是文本,也許能進入圖書館藏書空間。
 

盧:田野調查跟採集地方故事之後要整理讓居民知道,甚至認同,我認為讓地方居民認識不難,認同是最難的,目前比較好的做法是,把人找來當導覽員,請居民講自己家的故事,講述的過程會有榮譽感,因為跟自己息息相關,接下來再做成看板,比較有代表性的房子都會製作一個看板介紹,來客、路過的人便能從看板認識此地。
 

我們去採訪當地賣豆腐的、磨菜刀的,對他們來說這是每天的生活,沒有什麼特別的,但整理下來,外地人看到會覺得這個小鎮很豐富,例如:磨菜刀的器具都還在,老闆現場一磨,都市人看到覺得特別,就會想要再來,每次來就會很像來探險一樣。

 

 

Q 如何讓公共圖書館個性化,凸顯地方特色?

盧:換個角度想,為什麼人家喜歡去誠品?除了品牌,還可以在裡面吃東西、喝咖啡,這是人的基本需求,有一個可以這樣休息的地方,以前會有人擔心喝咖啡把書弄髒,其實可以去規劃空間並做出區隔就好了。
 

林:要創造一個造訪的理由,例如:很像公園的日本雲之上圖書館,有戶外空間可以打球、戶內可以看書,室內有提供一些懶骨頭,讓圖書館變成比較生活化的空間,或躺或臥都可以,讓人可以在圖書館裡休息,空間也分很多層次,有的有隱蔽性,可以滿足某些不想被打擾的讀者。
 

葉:個人期待可以變成專門圖書館,現在我們想到要照顧的族群主要是小孩和老人,比較少想到要為青少年做什麼,因為青少年都是為了升學而來圖書館,花蓮市圖曾辦過解憂雜貨店的活動,讓青少年可以把問題寫下,然後找專家來解答,也會推薦書籍,幫青少年解惑,也可以讓青少年自己找書來看。
 

日本高知縣「雲之上圖書館」,成為地方複合基地個性化要回歸到每個年齡的目標群體,他們的需求是什麼,然後你能提供一些解答,他們才會走進去,空間最好也能讓青少年可以動一動,例如:被譽為北歐最美的芬蘭「赫爾辛基圖書館」,於兩年前開幕,館內已不再是圖書為主,除了有音樂表演聽、Maker space,還有出租滑板、縫紉機,空間活化超越大家對圖書館的想像。

 

Q 與社區連結緊密的圖書館,從公部門角色來說,可以做怎麼樣的起頭?

葉:圖書館沒有危機意識,不覺得圖書館會倒,圖書館與在地書店也許可以是合作,而非競爭關係。但其實館員壓力也很大,像是借還書、出入人次還有辦活動,都會計入考績評鑑,但重點在於評鑑什麼。如果今天評鑑的是訪談了多少耆老?型態也許就會改變,館長也要有創新的思維。
 

林:應重新思考圖書館和地方的意義,館員要找回對地方的熱情、找到想做的議題,借還書不是館員唯一的任務,也不可能所有館員對地方都沒熱情,只是沒有契機切入,做久了就變成習慣了,事情有在走就會激發很多人的熱情。
 

盧:書是一個載體,能連結到的事情太多了,把書裡的東西拉出來,勾起大家的興趣,像是料理、運動也是,這種活動是一年都辦不完的。書店最近在推做灶,邀請大家來體驗作灶一起煮湯圓,大家知道灶,但不會知道灶的規格製程,還有拜灶神,找老師父來做給大家看,吸引大家去參與、體驗,連結到學習和體驗,會吸引人家去參與,也可以推薦書做閱讀。
 

圖書館擁有豐富的館藏及空間,是地方知識寶庫,跳脫「只能安靜看書」的思維及框架,增進館員與地方居民的互動,挖掘在地知識,以多元視角讓圖書館成為文化與思想基地,開啟地方創生議題走入公共圖書館的未來大門。
 

 

葉乃靜葉乃靜

世新大學資訊傳播學系教授。

曾任世新大學圖書館館長、臺北市立圖書館閱覽組組長和分館主任、中華民國圖書館學會第52屆「圖書資訊學研究」編輯委員。關注大學和公共圖書館的發展、經營管理與創新服務。研究對象聚焦在弱勢團體,例如老人與原住民。

 

 

林承毅林承毅

林事務所執行長,政治大學兼任講師。

為臺灣體驗設計先驅從業者,也是地方創生推動代表人物,2015年創立 林 事務所,倡導洞察力及人本思維之重,多年來透過設計工作坊,文字論述,演講倡議及顧問輔導,有上百場工作坊及演講經驗,以服務設計、體驗創新、社會設計、風格策略,協助產業轉型升級,熱血透過各式社會實踐,論述倡議以及教學研究工作,期待這個世界更美好。

 

盧文鈞

盧文鈞

貢寮有機書店執行長,目前全臺有10間有機書店。

「開書店」從來都不是生命中規劃好的事,但這件事卻成為最愛的事;花了20年找到自己的最愛,「有機書店」成為終生志業。「有機書店不賣書,用交換書的方式推廣閱讀」因為開了這家書店,才有這個機會,和社區發生關係!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