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喬,一位戰後臺灣文學界重要的文壇耆老,用近50年的寫作生涯,3分之2的人生,廝守於平實卻不平凡的私人書房,在書籍與創作間磨擦出不同凡響的文學火花。
8月中旬午後,烈日把夏意寫在大片的田野山林間,追尋翠綠色澤反射出的耀眼光芒,來到臺灣文學作家李喬位於苗栗公館的居所,由主人引路,沿著樓梯旁的書堆,轉換場景,走進期待許久的李喬書房,滿坑滿谷的書籍,疊滿書櫃、地面, 沒有絲毫文人雅士高調奢華的布局格調,但也不雜亂,應該用充滿人的氣味形容李喬的書房,處處留有主人使用過的痕跡。
此時,再往窗前一瞥,復古頗具歷史感的深咖啡色書桌上,擺放著一張張字跡豪放飛騰的筆記、手稿,湊近瞧,原來是李喬正勤奮筆耕的新書《V與身體》。
回顧李喬的文筆生涯,他身分跨足小說家、論述者乃至文化人,但備受矚目的作品多聚焦於臺灣歷史素材的長篇小說,像是《結義西來庵:噍吧哖事件》、《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寒夜三部曲》,但去年李喬決定將反省臺灣人荒涼精神史的《咒之環》,作為此系列最後一部長篇小說。他羞澀地解釋著,如果有所謂的李喬文學,《咒之環》是句點,以後再開筆罈就是後李喬文學,替書寫中的《V與身體》做了最佳的 註解。
《V與身體》,是寫李喬自己與五臟六腑對話與爭執的小說,書名原訂為《我與身體》。基於對用詞譴字要求精闢的原則,李喬認為每個人皆可以「我」作稱呼,作品中的「我」,為獨立特定的指稱,於是,李喬以KK音標中無法個別發音的〔V〕,作為自己特有的稱呼。
遇見福克納 導引創作
為鞭策自己在明年完成新書發表,李喬減少不必要的外務,每天除了花4到5個小時於書房寫作約3,000字,還會研讀醫學、生理學等相關書籍,豐富寫作內容的專業知識。他指出:「《V與身體》不論在內容或形式上,將會是小說寫作的終極挑戰。」沒過幾秒,李喬又難掩心中對寫作的熱愛, 悄悄透露, 等《V 與身體》出版後,將創作極少碰觸的散文,他要書寫大地之美,並命名為《草木頌》。令人期待!
不過,李喬變化多端的寫作風格,又是深受誰的影響?不難發現他書房中有一個區塊,只擺放美國文學巨擘威廉• 卡斯伯特• 福克納(William Cuthbert Faulkner,1897~1962)的作品,李喬欣喜的說:「我最先被福克納迷住的地方,就是他的文字魅力變化無窮,短篇小說《紅葉》、《夕陽》、《獻給愛米麗的玫瑰》,皆是佳例。福克納曾說,一個題材,一個形式。我一輩子重形式, 追求創新的寫作特色,也是深受他的影響。」
福克納大多數的作品背景,設定在他的故鄉密西西比河畔,一個虛構的地方──約克納弗陶閥(Yoknapatawpha County)。筆下的劇情,浸染出人物複雜的心理變化,刻劃出美國南方黑人與白人的糾葛問題,著名的小說有《聲音與憤怒》、《八月之光》等,皆讓李喬著迷。
多元語言 豐富閱讀層次
聊到一半,李喬拿出福克納同一件作品,兩種語言的小說版本,一本是英文的《As I Lay Dying》, 一本是日譯版的《死の床に橫たわ》,內容都是在描述一位叫艾迪的婦人,生前總是在艱苦、孤單的歲月中渡過,儘管寄望死後能保留尊嚴, 但依舊落得鬧劇一場。李喬表示,光是兩種語言版本,書名在解讀時,意義就明顯有所區別,日譯本反而比原文貼切,英文書名較為平鋪直述,日文的「橫」字,有躺著撂在那邊的意思,讀起來格外有味道,這就是語言的差別性。李喬又指著書架上一本本日語的文化人類學說:「只要是我對外演講的場合,不論談什麼題目,一定會叮嚀想從事人文科學的聽者,至少要學會一項外文, 不然沒辦法專研這門學問。」
約20多年前,李喬從事寫作之外,也開始涉獵文化議題,可惜當時臺灣幾乎找不到任何中文書籍,英文又非自己的語言強項,有賴於國小4年的日語基礎,李喬35、36歲時決定發奮學習日文,苦讀文化人類學,狂熱投入的結果,豐富了他閱讀與寫作的層次。李喬以過來人的閱讀經驗,不斷提醒大家學習多元語言的重要性。
數位時代的閱讀心法
長年的文學創作歷程,讓李喬與書籍形成密不可分的緊密關係,他笑笑表示:「年輕時就養成閱讀習慣,現在老了不看受不了。」但對於是否該極力推廣閱讀這件事,李喬的回答是:「無解!」
過去,出版媒體少, 書籍取得不易的年代,是透過讀者主動去選擇想要閱讀的圖書,吸收它的知識,人本身是主體;現在,書籍隨手可得, 加上電子資訊蓬勃, 閱讀逐漸被網路取代, 大量的網路資訊, 改變了原有的閱讀習慣,所有的價值模式是網路賦予的,人是電腦世界的投影,是它讀人,把人建構、造型出來。如果沒有足夠的判斷力去解析它,李喬認為,閱讀將會成為一件恐怖的事情。
要改善數位時代可能造成的閱讀偏差,也不是束手無策,李喬表示:「如果網路世界帶點抽象的思考內容, 讓接收者的腦袋有轉換的空間, 會比較好一些, 哪怕是在闡述邪惡的事件。」他舉例,曾在電視上看過一部影片名為《惡魔的世界》,片中鈕釦是邪惡的象徵,惡魔要附身於人體必須藉由鈕釦散播邪惡的力量,一天一位女孩被惡魔看中,在她身上扣上邪惡的標誌——鈕釦,女孩為了戰勝邪惡,展現堅強韌性與之對抗, 不但成功克制鈕釦帶來的邪惡力量,還找出惡魔的源頭,將他毀滅。沒料到,遇見幾年沒見的男友,說要送她一個禮物,結果又是鈕釦。這代表什麼?很明顯就是邪惡不滅,它會永遠跟隨著你,毀了又來、毀了又來……。李喬認為,片中以抽象的手法詮釋劇情,讓觀眾有思考的空間,去判斷什麼是邪惡,這樣的內容才有意義。
勤讀辭典 秘密武器
對於書籍的閱讀方式也是相仿的,李喬提出,讀書和思考要並立的觀念,不能單純吸收內容,要學會質疑,是不是真的是這樣?這樣對不對?再由懷疑中不斷解疑,找到答案。此時李喬又指著擺放在書櫃中的專業辭典說:「這是我學習的秘密武器!」
李喬長期以自學的方式閱讀書籍,深知自修的結果,可能導致知識認知不夠完整,甚至產生偏差的可能。為了提醒自己杜絕錯誤發生,李喬校對錯誤的方式,就是勤讀各行各業的專業辭典,而且不能只讀一本。他解釋,辭典有助於自己對專業辭彙的了解,減少語言思考造成的誤解,但絕非萬能的工具,透過不同辭典的字源探索,更能掌握辭彙的意涵。如果連辭典的錯誤都能找到,閱讀的功力就不算差了。
李喬的書房藏書、閱讀方式跟書寫特色一樣具備多樣性、反抗性、獨創性與思考性的特質,它們彼此相知相惜,孕育出更多文學的可能性。
李喬小檔案
李喬,本名李能棋,1934年出生於苗栗大湖山區,現專事寫作。新竹師範普師科畢業後,高考及格,曾授課於小學7年、高職21年,擔任過電視臺主持人、淡水學院臺文系副教授、臺灣筆會會長及總統府國策顧問。榮獲臺灣文學獎、吳三連文藝獎、吳濁流文學特別獎、臺灣客家文化獎、國家文藝獎、臺灣文學牛津獎等。著有詩集《臺灣我的母親》,論著《臺灣人的醜陋面》、《文化、臺灣文化、新國家》、《臺灣運動的文化困局與轉機》、《我的心靈簡史——文化臺獨筆記》,短篇小說《飄然曠野》、《晚晴》、《山女》、《強力膠的故事》,長篇小說《結義西來庵:噍吧哖事件》、《埋冤.一九四七.埋冤》、《寒夜三部曲》、《重逢——夢裡的人》、《咒之環》等。
目前閱讀的書

書名:《圖解人體地圖》
作者:松村讓而 出版:暢文出版社(2009年7月4刷)
閱讀原因:
李喬正執筆書寫預計明年完成的小說《V與身體》,闡述內容是透過自己與五臟六腑對話,必須涉獵許多生理、藥理、醫學等專業知識。《圖解人體地圖》從身體構造、動作、調節功能、疾病發生到生命延續,以圖文並茂的方式,加上臨床觀點,全方位揭開身體的奧秘。內容深入淺出,精確完整,有助於李喬對身體構造與運作的了解。
推薦的書
1.書名:《燕心果》
作者:鄭清文
出版:號角出版社(1985年3月)
推薦原因:
本書為文學史上,第一本擁有臺灣歷史文化背景的童話,作者把對人間深沉的愛與慈悲,用溫柔內斂的方式,譜出想像力豐富的字句。
2. 書名:《咒之環》
作者:李喬
出版:印刻文學生活雜誌(2010年7月)
推薦原因:
李喬把200 多年前的3 件歷史事件串連,揉合2008~2010年臺灣發生的政治狀況,寫成最後一部歷史系列的小說,其現實感強烈,作者深知唯有自我反省,臺灣人才能走向陽光。

3. 書名:《我的心靈簡史——文化臺獨筆記》
作者:李喬 出版:望春風文化(2010年12月)
推薦原因:
作者完成《咒之環》之後,心裡感傷,為何要把臺灣寫的如此不堪、痛心!在反省後,以平淡的方式寫成心靈簡史,並以文化底臺灣獨立才能真正獨立,作為唯一幸福前景,是一本值得臺灣人省思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