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讓閱讀不因城鄉貧富而有所差距 臺中市立圖書館大安分館主任黃欽輝與館員

文:然靈 照片提供:臺中市立圖書館大安分館

大安分館開發國寶植物「大安水蓑衣」系列文創,四位館員與黃欽輝主任(中)

 午後的陽光像農夫播種,沿路灑在濱海小鎮──大安。來到大安國小不遠處,一棟像古厝有著磚紅色的建築靜靜矗立路旁,就是臺中市立圖書館大安分館。儘管圖書館位於偏處海隅的農業之鄉,沒有豐富的行政資源,但結合在地產業、文化、生態深耕多年,與社區民眾攜手營運,使得大安分館儼然成為全臺「地方創生」的最佳典範,讓民眾更認識在地文化,擁有一處豐足的心靈居所。

 

點一盞「知識的光明燈」:認養期刊照亮閱讀路

 提起圖書館,除了借閱書籍,還有什麼功能呢?已有近六年服務經驗的館員陳美玉笑著說,以前她在加工區工作時,和大多數人一樣以偏概全,直到進入大安分館工作,才發現圖書館不僅是地方的知識門戶,亦是連結教育、自然與人文情感、反應在地歷史文化特色的多樣性空間。
 

 黃欽輝主任近一步舉例,像是位於一樓全國首創的「點一盞知識的光明燈」區,於2003年推出,正好圖書館後方有座土地公廟,於是結合傳統廟宇「光明燈」祈福照路的意義,以「認養圖書館」模式,邀請社區民眾來圖書館點光明燈認養期刊、捐款,參與圖書館營運。
 

 「剛開始時會很不好意思開口啊!」館員周秀玲和陳美玉異口同聲地說,但漸漸地有許多常來圖書館的讀者熱情響應,至今館內期刊有九十多種,每年約有五十多位個人或企業參與,「還有小朋友抱著『豬公』來捐款,這就是鄉下的人情味吧!」秀玲笑著說。黃主任也補充:「點光明燈不只是為自己祈福,也能用閱讀造福(照拂)更多民眾」。

大安分館首創「點一盞知識的光明燈」與社區跨域合作 大安分館後方的土地公廟 插畫


與民眾一起DIY圖書館

大安水蓑衣文創圖案

 走進外表古意悠然的大安分館,低頭一瞧,會發現服務臺立面是以「鵝卵石」為裝飾設計,還有成排以「大安水蓑衣」設計的文創圖案之壁貼。館員麗芬表示:「鵝卵石意象設計就是來自大安港舊聚落的防砂牆,讓生活在海線一帶的我們看到就覺得很有親切感。」
 

 「像是光明燈區天花板上的漂流木吊燈、館內的漂流木椅,都是館員和當地居民手作DIY而成!」黃主任說;此外,大安分館壁面的布置也開放認養,在走廊和樓梯間可以欣賞到許多小朋友的藝術創作,大家不分彼此一起參與圖書館營運與環境改造,無形中也提升民眾對於閱讀的重視與關懷。

 

地方產業合作:「大安水蓑衣」文創

大安分館二樓為特色館藏區

 早期大安港稱「海翁(鯨魚)窟港」,因此大安分館處處可見以鯨魚為意象的壁畫,讓閱讀彷彿悠遊深海中。「我們一直再思考還有什麼可以代表大安,可以更貼近民眾」,黃主任說。後來在大安港發現少量大安水蓑衣,為了維護並復育國寶植物的生長,「那時候每星期都要固定去海邊撿垃圾、拔草整理環境」,說到這裡,館員們都笑了。
 

 「大安水蓑衣」是大安特有的國寶植物,館方藉由「產學合作」方式,由臺灣師範大學設計及手繪大安水蓑衣文創圖案,開發置書袋、馬克杯、鋼珠對筆、明信片等系列文創品。現今也進一步與在地小農合作,開發水蓑衣文創農特產品,如「永安小農家」的日曬香米,就是與地方產業合作的成功案例。

 

「自然生態保育」館藏

大安水蓑衣文創農特產品,「永安小農家」的日曬香米

 「在圖書館工作從單身少女到結婚,現在我兒子都上國中了!」秀玲笑著說,「我最要好的朋友也是在圖書館認識的喔!」她表示,讓民眾參與圖書館環境的營造、和小農與商家合作等等模式,拉進了人和人之間的距離,「圖書館不僅是市民閱讀與休閒的場所,更能連結在地民眾情感,推廣地方特色」。
 

 大安分館於2015年獲選為「書香卓越典範館」,成為全國第一個主打「自然生態」的圖書館,走進二樓,會發現整個空間都是自然生態相關書籍,「以前二樓的辦公室很寬敞,後來重新建置為特色館藏區」,靖淳指著宛若狹長行走廊的辦公區說。
 

 此外,大安分館還有全國獨一無二的土地公搏杯比賽,成為每年「Bookstart全國圖書館串聯活動」的最大特色。黃主任仔細解釋:「參與活動的家庭依照聖筊數多寡排列狀元、榜眼、探花等名次,可獲不同數量的土地公平安麵龜,獲勝的親子也必需在未來的1年內,依還願閱讀冊數」。
 

 大安分館的黃欽輝主任與四位館員分享著圖書館工作的點點滴滴,在同心的經營下,偏鄉的小圖書館為濱海農村播下富足的精神食糧,永續點亮文化的光芒。

 

大安海洋自然生態牆 大安分館服務臺時值館員林麗芬與王靖淳的工作時間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