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臺北客家文化行腳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提供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於2011年10月15日正式開幕,整座園區以「人文、生態、教育、科技、產業、農家」等六大主軸為主題,提供民眾一處認識客家文 化的新場域。
 

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打造一處具客家文化精神及親水性質的都會公園。


   在臺北城的開發歷史中,客家人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從克難街(現為國興路與萬青街)延及汀州路、南昌街、同安街、師大路、泰順街、通化街、吳興 街、嘉興街和南港舊庄一帶,皆是客家先民拓墾的行腳足跡,至今仍可見到不少客家族群居住於此軸帶上。如同「鮭魚迴遊返鄉」,為了讓客家文化重返原屬地,臺 北市政府客家事務委員會特別於師大路、汀州路口,前兒童交通博物館原址,規劃建置占地4.03公頃的客家文化主題公園,打造一處具客家文化精神及親水性質 的都會公園,並作為全臺各地客家村落的交流平台與國際聯繫窗口。
 

南胡是演譯客家歌謠主要的樂器之一。主體館設 凸顯客家文化特色

  勤勞節儉是客家族群刻苦耐勞的美德表現,有鑑於此,園區特別運用紅磚搭配白牆、砌卵石牆基,作為客家文化中心的外觀形象,以凸顯客家儉樸的民宅風 格。


   步入館內,映入眼簾的是莊嚴肅穆的義民爺意象,祂代表著客家人「蹈仁履義、守護客家」的硬頸精神。時間回溯到清乾隆51年,林爽文聚眾舉事反清,跟 隨部屬良莠不齊,所到之處,燒殺掠擄,無惡不作,客家先民為求生存,不惜以生命捍衛鄉土,成功平定林爽文之亂,其精神照護了世世代代的客家子孫,而這些義 軍烈士也就成為後來所尊稱的義民爺,也是客家族群主要的宗教信仰。再繼續往二樓客庄節慶區邁進,一條長達數十公尺的巨龍迎面飛來,發揮了極度搶眼的視覺效 果。每逢元宵節慶,客家人都會以禾桿編織成雲火龍,繞境祈福,象徵「龍行天下、護佑臺灣」,附近居民也會準備線香插在雲火龍身上,使整條龍看起來香煙裊 裊,有如騰雲駕霧般,相當壯觀。
 

義民爺代表著客家人「蹈仁履義、守護客家」的精神。(潘云薇攝)   倘若覺得光看展覽不夠過癮,館內還設置不少有趣的多媒體互動裝置,像是透過刷條碼的過程,就能輕 鬆讀取菸葉、油紙傘、柿子等客家產業的圖文簡介。想了解客家美食精髓的民眾,客家飲食體驗區也設有感應器裝置,只要把不同顏色的鏟子,放在以紅磚砌成的爐 灶上,影音系統就會依顏色辦別的差異性,分別顯示出客家經典菜餚,像是「四炆」——炆爌肉、炆菜頭、炆筍乾、炆鹹菜與「四炒」——炒小炒、炒芹菜、炒豬 腸、炒鹹酸甜等相關菜色製作介紹,由於互動過程與扮家家酒的遊戲極為相似,趣味感十足,自然成為孩子熱門的體驗區。如果想一飽口福,占地80坪的美食體驗 坊,每逢周末假日,都會提供客家傳統米食、各式點心,讓民眾品嚐最道地的客家美食。


  而緊鄰於一旁的客家音樂戲劇中心,則定位 為客家戲劇演出、歌舞表演及藝文活動的展演空間。為了提升民眾對客家音樂與戲劇的了解,館方特別介紹出客家 戲曲的特色,其獨特的唱腔、曲調,主要以山歌、小調為基礎,分為小戲性質的「三腳採茶戲」與大戲性質的「客家大戲」。而客家八音是客家族群在遷徙過程中, 利用「金、石、絲、竹、匏、土、革、木」等八種聲音,吸收各地民間的音樂,並融入原有音樂的喜好風格,演變成的一種特殊曲調,主要出現於迎賓、宴饗與祭祀 等重要場合。
 

「敬字亭」是客家先民崇文惜字的精神象徵。敬神惜字 以表尊敬

   由室內轉往戶外公園,客家族群生活經驗的文化內涵與建築意象處處可見,代表客家先民敬文惜字的精神象徵「敬字亭」,又名惜字亭、聖蹟亭、敬聖亭與字 紙亭。重視文風的客家先民,以「晴耕雨讀」勉勵自己勤讀書,因而養成「敬惜字紙」的美德。為感念倉頡造字,客家人對寫有文字的紙張特別愛惜,不能隨意丟 棄,必須放進神桌底下的字紙簍,待拾字紙的老人,挑著扁擔和字紙竹籮筐,將字紙帶到敬字亭焚燒,以表示對文人與知識的敬重。


  如 果眼尖一點的話,還會發現隱身在園區某大樹下有一座石造小屋,它是客家族群最重要的守護神——「伯公亭」,也就是漢人口中的土地公,由於客家人把 土地公當作親戚,以表示親切與尊敬,故稱土地公為伯公。其最初的造型,是以大樹或石頭等作為祭拜的對象,而後改建成石塚型的祭壇,如今在時代的演進下, 「伯公亭」現已多為小型、中型或大型的廟宇神寺了。
 

農村體驗區,讓民眾體認客家農民「克勤克儉、敬天愛土」的生活文化。農村意象 呈現客庄生活樣貌

   臺灣早期產菸,菸業曾是客家人主要的經濟來源,在科技不發達的年代,種菸、製菸雖然是相當艱辛的工作,但利潤比其它農作物高,生活也比較有保障,勤 儉刻苦的客家人,克守本分,努力打拚以堅守這份行業。每年秋末至翌年春天會是菸業最忙碌的時刻,無論是種植或燻乾菸葉的過程,均須要大量的勞動力,菸農必 須將採下的菸葉送入菸樓,以柴火慢慢燻乾,片刻不容怠慢,歡樂的春節假期菸農也得守著燻烤中的菸葉,連左鄰右舍都自動輪番上陣幫忙,形成交工互助的客家文 化。有基於此,園區特地將客家庄燻乾菸葉的菸樓轉化為涼亭意象,重現昔日農忙的勞動記憶,供民眾緬懷遙想。


  早期為解決山坡地取水不易的問題,客家人也善用生活的智慧,將土地資源開鑿溝渠成梯田,運用水車 的水引往高處灌溉,才得以種植水稻,謀求肚囊溫飽。為了讓民眾親身感受客家人「克勤克儉、敬天愛土」的生活精神,園區還規劃了一處農村體驗區,將客家的茶 山水田建於戶外空間,包括龍眼、楊桃、土芭樂、芭蕉等果樹,並搭配景觀與水生蔬果,鼓勵民眾接觸泥土、體驗客家農民質樸的生活文化。同時園區也設計了符合 環保概念的生態溝渠,除了提供水田灌溉之需外,更運用雨水循環再利用的原理,設置接雨管線,下雨過後,雨水流入茶山水田底下的回收池,形成一個環保的自然 生態體系。


跨越河堤 漫遊水岸

園區設置的農村意象,呈現出客庄樸質的生活樣貌。  再往上方望去,園區還興建一座全長520公 尺的跨堤平台,一邊為人行步道,一邊為自行車專用道,串聯整個客家文化主題公園、臺大水源校區、河濱綠 地、公館商圈及寶藏巖共生藝棧,並搭配自來水園區親水體驗區、公館水岸廣場等休閒設施,讓民眾輕鬆享受往來市區及河濱的親水觀光軸帶。待接近傍晚入夜時 分,民眾可由園區緩坡漫步至跨堤平台,駐足平台廣場,感受臺北城難得的愜意時光,從澄黃的夕照暮色到萬家燈火通明、滿空星光璀璨的夜晚,不同時刻的新店 溪、水岸美景皆盡收眼底,為這趟旅程畫下完美的句點。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