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不做「低頭族」的文人— 從哲人故居追尋知識的典範與軌跡

文:邱奕嵩

  數位工具不斷推陳出新,智慧型手機與平板電腦愈來愈普及,也因此形成「低頭族」的現象,無論在大眾運輸工具上、咖啡店,甚至行走間,都可看到一批批低頭族,在滑動間滿足自己的需求。
 

  這些現象或許是時代演化中的必然現象,這一代的人們有幸參與這一輪的科技盛世,但如果這些產品提早一百年出現,昔日的文人會如何運用呢?


  在資訊流通不發達的年代,在知識取得不容易的環境下,昔日的知識分子如何治學、如何生活呢?本期我們實地走訪許多文人故居或紀念館,從這些先人典範留下的文物或作品中,試圖還原文人身影,除了追尋其生平大事外,更重要的是,我們如何透過文人故居的體驗,領略其知識精髓,進而將這些精神與哲理,有系統地留下紀錄。


  近幾個月來「都更」議題發燒,城市的容顏隨時可能在改變。我們很慶幸,政府機構、學術機構或者民間人士能在多年前有先見之明,促成這些文人故居的保存及設立,使得後代的我們,能夠在時光的迴廊中,彷如置身於往昔,去體悟、去追索,也激發更多的省思……。


  在自由奔放的時代裡,也是「典範」的失落的年代。在走訪文人故居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典範」的形成何其不易,但要打破何其簡單,或許我們不必膜拜,也無須將昔日哲人神格化,但如何透過認識文人的過程中,學習欣賞,進入另一個時空背景,想想他們如何在困頓的年代,嚴謹治學,如何將所學所思化為系統化的思想體系。這時我們發現知識的力量和偉大,因為他們都有其豐厚的理論背景,可以選擇信仰真理,相信其所相信,所以可以不必向權勢低頭。


  原來,文人本來就是不容易成為「低頭族」。


◎鄭重聲明:本文無意輕蔑時下的「低頭族」及數位科技產品。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