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間,美國《富比士》雜誌網站以經濟機會、生活品質等指標,選出世界十大偉大社會,臺灣列入第十名,德國、荷蘭、英國依序為前三名,美國則為第九名。
同一個月,臺灣第一個「碗盤博物館」在宜蘭成立,館內有數萬件的臺灣古早碗盤收藏,是國內第一個碗盤文化展示中心。
兩則看似不相干的訊息,說明了臺灣潛藏的生命底蘊與多元的文化特色,不只在島內相繼迸放,國際社會也相當認同臺灣無窮的寶藏。
寶藏需要蒐集、珍藏與展示,博物館提供這樣的場域,以臺灣特有的歷史與原住民為例,從南至北,從東岸到西岸,都有無數博物館為人民訴說臺灣的謎樣身世,也透過各式展覽秀出迷人的風采。位於臺東的史前文化館與卑南文化園區,揭開臺灣與南島民族的連結關係,在很久很久的時代,帶領民眾回到從前,重新認識自己的土地與過去。
臺灣的過去,有書寫不完的故事,北部的十三行博物館,以考古為本,翻開臺灣先人胼手胝足的樣貌;而在臺南的臺灣歷史博物館則展現強烈企圖心,從建構臺灣人共同的歷史記憶出發,希冀透過各項典藏、展覽與教育活動,拓展人民更寬闊的文化視野。
「以臺灣為名」的博物館不知凡幾,但以各地為名的博物館也遍地開花,高雄市歷史博物館可謂地方歷史館的標竿之一,蘭陽博物館成立雖然較晚,但吸睛度百分百,已然成為東北角新地標。
歷史之外,各地產業相關的博物館,則從常民角度道盡臺灣打拚的歷程,光在新北市就有黃金、煤礦到陶瓷等博物館,往南走,新竹有玻璃館、臺中有薩克斯風及氣球館、南投有工藝館、屏東有海生館,當然還有無數中小型的文物館,甚至觀光工廠,都為臺灣產業變遷做了最佳見證。
當然,博物館的面向何其寬廣,藝術文化更是臺灣的強項,不只公部門努力建構各式博物館,民間的能量也相當充沛可觀,奇美實業創辦人許文龍先生不吝付出的義舉令人動容,他當然是令人稱許的偉大企業家。
不只許文龍偉大,無數偉大的臺灣人民也共同豐富了博物館的內容,一起讓臺灣的偉大被看見,而且包括國際媒體也看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