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1月29日,北歐即將進入嚴冬的季節,那一天,臺南市立圖書館館長葉建良從臺灣啟程,12月1日踏上芬蘭國土,正式開啟為期3個月的取經之行。
在3個月期間,葉建良拍攝的照片將近1萬5千張,用畫面完整記錄了行腳所及的每一個角落,回國之後,提出的芬蘭公共圖書館考察報告更鉅細靡遺的介紹了這個離我們很遠卻令人熟悉的國家。
芬蘭的教育方式,和臺灣主流教育背道而馳,但這個國家在2002~2005年連續被「世界經濟論壇」評比為「成長競爭力」第一名,2006~2007年位居第二名,成績仍然耀眼。另外,芬蘭更在PISA國際學生能力評比中有優異的表現,其中,閱讀能力這一項更在2000年和2003年連著兩次都拿下第一名。
因為這個現象,亞洲國家開始對芬蘭產生極大的興趣,急欲了解閱讀能力和國家高競爭力之間的關係。
2005年夏天,吳祥輝親訪芬蘭,隔年,《芬蘭驚艷:全球成長競爭力第一名的故事》出版,不僅獲選為當年度全球華人非文學的十大著作之一,更在臺灣造成非常大的回響。循著吳祥輝的步伐,臺灣形成了一股芬蘭熱潮,舉凡對政治、經濟、文化、教育……關心的人,莫不將芬蘭的制度奉為圭臬。
基於這樣的緣由,臺南市立圖書館館長葉建良為自己擬定了一趟芬蘭行。
換另個心情經營圖書館
擔任臺南市立圖書館館長之前,葉建良擔任臺北市政府教育局督學,也擔任過國防部國際政策事務性工作,對一個讀計算機管理決策研究所出身的人而言,圖書館館長這個職務顯然對他的專業多少有些挑戰。
尤其圖書館近年來的走向,不僅是被動的資訊供應站,它已成為「服務業」的一環,不只滿足讀者的閱讀需求,更要滿足身心靈的需求。
過去不常上圖書館的葉建良現在每天要在圖書館內擔任領導者,坐上臺南市圖書館館長職務滿5年後,他備感疲倦,加上臺南市提供給圖書館的經費與人力都不算充裕下,葉建良認為自己應該暫停一下腳步,試著換另一種形式、另一種心情來經營圖書館。
葉建良想起了北歐芬蘭這個國家;一個潔淨、優雅、幸福悠活的國家。他想親自去看看這個國家如何以不急不徐的方式經營出大家都稱羨的成果。於是,他以「公共圖書館營運與未來發展」計畫名稱,向行政院申請前往芬蘭公共圖書館進行3個月的考察,結果順利獲得支持。
從2006年至今,有關芬蘭的研究報告多不勝舉。但閱讀報告和親臨體驗,這之間的感受力道大大不同,以葉建良而言,放下繁雜的業務工作,帶著一顆優閒的心,浸染於這處北國的優質國家,連蒼白的牆壁與街道上的雪地都能誘發出靈感,更別說走進一棟又一棟各有故事的圖書館,內心吸納的強度更無法言喻。
2011年11月30日至2012年2月29日,在3個月期間,葉建良主要研究對象為赫爾辛基市立圖書館,旁及於其他公共圖書館,也訪問了與公共圖書館事業相關之政府機構,當中包括教育與文化部、國家圖書館、6個城市的公共圖書館(總館與分館,共訪問28所)、附屬於公共圖書館的行動圖書館與機構圖書館、視障者圖書館、大學與中學圖書館以及兒童文學學會等。另外,他也短暫訪問了鄰近的瑞典與愛沙尼亞兩國,參訪其公共圖書館,以及愛沙尼亞的國家圖書館與兒童文學中心。
取法芬蘭 不必貿然移植
「芬蘭的公共圖書館事業,中央有完善的政策與法規以及明確的方向與願景,各地公共圖書館資源充足,質量俱佳,沒有城鄉落差。提供的服務多樣化,能照顧到各種使用族群的需求。圖書館之間互動密切,分享創新實驗的經驗,以及跨城市合作共用資源。…瑞典的公共圖書館與芬蘭相差不大;愛沙尼亞還在急起直追,然而其經營兒童文學中心的用心頗為令人敬佩。……」這是葉建良回國後提交行政院的出國報告資料內容摘要。
事實上,長達60頁的出國報告資料,最精采的部分應該在於最後頭的「心得及建議」,當中列舉了14條芬蘭與臺灣各自的樣貌差異與形成的原因。
我們看見了芬蘭的成功,看見的他們成功的原因,但不代表因此我們就能夠仿效這樣的路徑。
葉建良2006年曾參加英國教育科技展學習之旅,在那一次考察報告的結語中就指出:經由短期的考察而提出具體建議,是有風險的,外在風險來自於被考察國家與臺灣之間在社會發展程度、文化、制度等的差異,如果這些差異沒有適當地納入考慮,貿然移植別國的實務,極有可能以失敗收場。
大家常說國家不同,民情不同,條件不同,資源不同,價值不同……,因而造就不同的結果。
從上面這個簡單的字表中,可以看出「生存」「生命」「生計」「生活」是民生問題的層次架構,芬蘭的層面是在生活中進行各種理想的活動,而臺灣,較多的心力在於為生計努力。
葉建良回國後,在許多演講場中引用了陳之華《每個孩子都是第一名》書中所寫的內容:
如果觀摩他國經驗到了最後,無法從根本的價值與事物的本質上,去探索自己的生活與體制到底哪裡走岔了路,只是一味嫌棄他國的模式不適合解決我們現在的問題,那再派多少學者訪團,再怎麼高談借鏡、學習,與『他山之石,可以攻錯』,也只是在自我設定的框架打轉;頂多在原有框架的外圍繞了又繞,連跨出去一步的基本方向都找不著,遑論自我檢視的勇氣。最後的結語就是一句話:國情不同,無法套用。
這是一個現實的問題。臺灣的既有結構上無法全盤力行芬蘭經驗,但館長認真思考:在現實的捆綁下,一個公共圖書館能有怎樣的新作為?
鬆綁既有觀念 才能大突破
「人憨,社會巧/人巧,社會憨」這是葉建良最深刻的感觸。
臺灣民眾都很聰明,政府自然就放輕鬆的過日子,變成一個笨的社會。而芬蘭人民全然信任政府,因此不用花太多腦筋想東想西的,政府被賦予眾望,自然會用心打點所有的事。
「信任──社會最重要的資產」葉建良如此認為。
即使臺灣的民生層次有所提升,芬蘭效益也未必能在臺灣實現,因為臺灣普遍存在著不信任感;政府與人民、政府與政府、人民與人民都缺少信任。因此有過多的審核機制與防弊措施,所以阻礙了互動的順暢度,也大大折損效率。
臺灣的圖書館大多限制很多:不可攜帶飲料進館,怕汙損書籍或環境,鮮少有寬大舒適的沙發座椅,擔心民眾躺著睡覺不看書,網路設限,以防利用館內電腦上網玩遊戲……,過去,臺南市立圖書館當然也慣性如此。
不過,走了一趟芬蘭,葉建良認為這些都可以鬆綁了,圖書館不只是吸收資訊的地方,也是產出資訊的地方;不只是民眾的書房,也是民眾的工作室。圖書館是知識、技能和故事交會的地方,是民眾可以在此和他人互動的公共論壇。因此這樣的空間必須讓民眾更無約束的遊走。
芬蘭公共圖書館界對於公共圖書館場域的界定,普遍的認知是開放、自由、安全的空間,社區裡所有的人都可以放輕鬆來使用圖書館;可以說是「起居室」的概念。
若有老師帶全班小朋友來圖書館,交代小朋友:「在圖書館裡要絕對安靜,不能講話」,圖書館的人員都得婉轉地更正,請小朋友放鬆享受在圖書館的時光,可以自行閱讀,也可以適當的音量和同學交談。對於需要絕對安靜的讀者,館方的解決方法是準備耳塞,或請他們到一般圖書館會設置的靜音區,這是一間做好隔音設施,嚴格要求在此區內不可交談、打手機的空間。
打造圖書館為身心的樂園
一趟芬蘭行,最大的收穫,是解除了心中的矛盾。
過去,葉建良就覺得圖書館應該有更大的自由度,但面對其他人的質疑,他缺乏自信堅持理念,如今,他終於有足夠的理由讓別人相信:知識的殿堂也可以是身心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