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未來圖書館 宛如閱讀延長線

文:鄭懿瀛 照片提供:潘姣琪
圖書館從「放書的地方」解脫,它可以有無限的面貌與可能,也可以有不同的想像,但唯一不會改變的是――閱讀的本質。

利用科技的便利 感受人文的溫度

三所國立館館長合照( 由右至左: 國立臺灣圖書館楊玉惠館長、國家圖書館曾淑賢館長、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呂春嬌館長)

  經過幾千年的實體存有,圖書館,是否會從它的原始意義「放書的地方」解脫,進入想像的殿堂,以各種不可思議的樣貌和功能,重新詮釋、創造或者翻轉關於閱讀的悸動?在某個3 月天,春雨微停的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來自各界的青壯年世代代表,正在一起編織夢想。

文化資產全球共享

以平板電腦閱讀電子書。

  15 年前,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就曾開始想像30 年後的圖書館會有如何的樣貌?她夢想的翅膀停駐在兩個端點。


  傳統圖書館將成為一種「藝術品」。紙本閱讀、實體需求將越來越少,對於圖書館的使用不一定要「親臨」,由於數位科技運用的普及,載體的稀有性與必要性也將降低。


  未來圖書館則是一種「雲端」概念。去紙本化之後,世界各地的文化資產會被數位化,消除「我擁有就是王」的獨佔思維,人類文明精華將透過雲端技術「合作共享」,無遠弗屆。


  15 年後,離曾淑賢夢想的實踐又近了一些,但是,前進的道路上還有很多尚待克服的問題與關卡。


  她說:「幾年前,我曾經在俄羅斯搭地鐵,發現許多乘客都拿著iPad在看電子書,數位化閱讀成為一種全民習慣;幾天前,4 位北一女同學來訪問我關於電子書的議題,我反問他們有沒有閱讀電子書的習慣,結果4位同學都搖頭。」


  曾淑賢為此,曾憂慮臺灣數位化閱讀的風氣習慣一直無法普及,是否會讓未來圖書館出現變數?不過,她很快堅定信念,依舊對於夢想實現充滿樂觀期待。她認為,由於不同世代的需求不同,紙本與電子書自然可以併存,而且分別起著帶領的力量。


  在「未來圖書館」,新科技會進一步引領讀者解脫城鄉差距、缺少載具的限制,例如可以藉由數位匯流的方式,不用另外購置電腦,即可將整座圖書館,包括所有的軟硬體設備,以「虛擬情境」的臨場感,讓讀者得以透過家中數位電視甚至智慧型手機,即可優遊於知識寶庫。


  而實體圖書館則要翻轉經營方式,創造更多的需求,像是營造一個「Meeting Space」,提供讀者聚在一起分享、交流與創造知識價值的空間,或是提供不同團體進行各種發想與文創的平臺,繼續保持著人與人之間實際接觸的溫度。


新科技與傳統並重

南投縣文化局副局長張怡芬(右一)於翻轉. 未來Library ──青壯世代開講分享現今公共圖書館所面臨的困境與挑戰。

  相對於國家圖書館館長曾淑賢的「樂觀進取」,南投縣文化局副局長張怡芬心目中的「未來圖書館」,依然和傳統圖書館有千絲萬縷的具象連結。


  她說,圖書館數位化之後,對於南投這樣的窮鄉僻壤,自然會帶來很大的衝擊,以電子書來說,南投縣只能仰賴中央提供相關軟硬體設備,才能讓縣民取得「無遠弗屆」的網路學習機會及資源。


  不過,即使有這樣的匱乏隱憂,南投縣卻早在20 多年前,也就是省教育廳開始推動「公共圖書館自動化」的時代,便「因地制宜」,以縣立圖書館為中心結合全縣13 個鄉鎮圖書館,成為全臺灣第一個採行「團體戰」進行公共圖書館服務的地方政府。


  當年擔任縣文化局圖書課課長的張怡芬,不但是這場圖書館服務「團體戰」的第一線指揮官,身經百戰後,還成為擴大戰果、迎接新挑戰的決策者之一,這也使她對「未來圖書館」的想法「趨於務實」。


  她認為,新科技無法完全取代傳統紙本,因此,科技與傳統始終要並重,公共圖書館不但不能完全「無形化」,也不該被「法人化」,在可見的未來,南投縣各公共圖書館還是會扮演閱讀、教學、課輔、文創、考試資訊與休憩生活等多元功能的角色,仍是一個「與土地緊密結合的」圖書館概念。


  張怡芬強調,閱讀還是公共圖書館最為核心的價值,這遠比科技便利性更為重要。「不過,南投縣政府還是會逐步推廣未來圖書館的新科技服務資訊,保持南投縣民夢想實現的可能性。」


庶民與金字塔兼顧

臺南市立圖書館館長洪玉貞(右一)於翻轉. 未來Library ──青壯世代開講分享現今公共圖書館所面臨的問題及挑戰。

  來自文化古都的臺南市立圖書館館長洪玉貞,心目中的「未來圖書館」,除了新科技帶來的各種便利外,還是一個更加貼近庶民生活,但又能兼顧金字塔型研究者使用的幸福空間。


  事實上,洪玉貞這個關於「未來圖書館」的藍圖,其實具體反映在她對於目前正在規劃中,預計民國107年後完成的臺南市立圖書館新總館的經營理念之中。


  首先,新館會有一個超級吸引人的外觀與文化古都的整體意象充分結合,再透過豐富的館藏內涵與多元實用的活動設計,吸引0~100 歲的使用者愛上圖書館,有人很會利用數位科技,也有人繼續享受從架上拿書閱讀的喜悅。


  其次,在洪玉貞的想像中,「未來圖書館」內會有很多不同的主題空間,迎合使用者各種不同的需求。


  例如會有美食專區,結合美食書籍與相關活動,為知識與生活繫上紅線;還有文創專區,在古城的慢活節奏中,用手作展示文化創意;另外,新住民專區是一個族群相知相惜的學習角落、課輔專區則是親子共享共讀的有愛空間,還有故事志工熱心地協助導讀,加上為銀髮族打造的樂齡場域,「未來圖書館」將是一個適合全家活動的夢土。


  洪玉貞對於這座即將具體化的「未來圖書館」充滿期待,館員們也都在著手規劃如何打造一個能兼具研究型和前瞻性的全新圖書館,甚至在今年初美濃大地震後,還為公共圖書館增添了閱讀療癒的新使命。


  至於屬於數位化、科技化後的「未來圖書館」,洪玉貞充分理解其在縮短城鄉差距及文化傳播上的重要性,但她認為:「東方人比較含蓄,因此,即使是新科技的運用,也應該是讓民眾會想親近的科技為主要考量。」


科技始終來自人性

蓋夏圖書館組長姜義臺。

  對於「未來圖書館」,以靜宜大學蓋夏圖書館為領頭羊的臺港澳各大學「電子書聯盟」,提供了一個延伸發展的方向。


  蓋夏圖書館組長姜義臺指出,這個電子書聯盟的建立,當初是來自於靜宜大學在進行圖書館自動化系統時,與一家電子書公司合作後發現,透過「共建共享」,將可讓聯盟成員用最少的錢享用到最多的電子書資源。


  於是,從102 學年度開始,靜宜大學便發文邀請東海大學、臺灣師範大學等數十間學校,正式集資成立這個「電子書聯盟」,至105 學年度上學期為止,加盟學校已超過40 所,擴及香港與澳門如浸會大學等幾所著名學府,提供研究型的閱讀與使用。


  姜義臺說:「每間學校每年只要出資30 萬元,即可讓教職員學生使用電子書庫內的資源,一本電子書平均只要120 元,即可同步下載閱讀,比起另一個雲端書庫來說,無論是價格、流通性、便利性等,都要來得更好。」


  不過,姜義臺認為,在知識爆炸的時代,電子書資源雖然很多,網路科技也很便捷,但若干虛擬科技在「未來圖書館」的經營運用上依然只能作為輔助性質, 無法完全取代「人服務—館藏」的實體,因為,「人與人之間的接觸就是多了那麼一點溫度。」


  同樣的,「科技始終來自人性」,在姜義臺的「未來圖書館」藍圖中,在不變的圖書與閱讀核心功能之外,圖書館的服務還應走向積極主動,例如在浩瀚的書海中,由專業館員協助挑選主題書以方便讀者選閱,或是進一步提供讀者更個性化的需求服務,開發更多元化的功能與價值。


科技整合為愛朗讀

林怡辰老師(右)、楊恩慈校長(中)、高靜琴主任(左)參加翻轉. 未來Library ──青壯世代開講築夢活動,樂觀以待。

  在「青壯世代開講――翻轉‧未來Library」的講習活動上,來自彰化市三民國小的楊恩慈校長、彰化縣竹塘鄉土庫國小的林怡辰老師,以及臺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中區辦公室主任高靜琴,非常積極參與也勇敢作夢。


  尤其是楊恩慈校長,更把參與者提出的「未來圖書館」藍圖,用娟秀工整的筆跡描繪出來,那是一座存在於50 年後,融入互聯網概念的一座超級圖書館,從館內設備、載具、科技整合、服務對象到服務推廣,都有令人興奮期待的改變。


  50 年後的「未來圖書館」,將會有結合世界各地博物館、美術館的「虛擬實境館」,可以立刻帶領讀者進入彷彿親臨的實境。


  載具方面,除了傳統紙本、影像平臺外,還有結合虛擬屏幕的虛擬書與電子書,讓內容主題化、軟體化(包含文字、影音與網路連結),例如想看大英百科全書,只須撥一下目錄,就可以在眼前出現想要閱讀的內容。


  而這些設備與載具的發展自然需要透過科技整合,在楊校長的筆記下,將與國內科技大廠合作開發的低藍光、護眼閱讀平板、虛擬屏幕書架等,以及可將文字直接轉影音檔的App,仿如電影為愛朗讀般貼心。


  最後,「未來圖書館」的服務對象也將從文字閱讀者、網路族擴及有特殊需求的讀者,加上更多元化的推廣服務,如線上說書人、圖書館虛擬書城與各種說故事、動態繪本、戲劇表演,一個豐富多元、視野無限開闊的「未來圖書館」夢想於焉實現。


彰化縣土庫國小老師林怡辰。  自稱來自偏鄉的林怡辰老師,對於「未來圖書館」寄予極高的期待,她認為:「經由未來圖書館的數位化服務,可以期待拉近城鄉知識差距,進而提高越來越令人擔心的閱讀習慣, 培育臺灣最重要的資源人才。」






臺灣彩虹愛家生命教育協會中部辦公室主任高靜琴。  而致力於閱讀志工服務的高靜琴主任也說,目前志工使用的繪本成本很高,以後,只要上網就能使用結合多媒體構築的進化版電子書,不但節省成本,更可吸引家長願意加入親子共讀的「膝上圖書館」行列。






彰化市三民國小校長楊恩慈。  但無論如何,楊恩慈、林怡辰和高靜琴都同意,閱讀是一種產業,無論哪個時代的人類都需要閱讀。換句話說,圖書館的形式可以改變,但不變的卻是閱讀本身。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