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瓜山國小雖然是位於山區的偏鄉小學,卻不曾為此劣勢退縮,反而更加努力於閱讀教育的推廣,以多元、全面性的閱讀策略為目標,打造源源不絕的學習動能。
新北市瑞芳區瓜山國小,原名瑞芳公學校金瓜石分校, 創立於日治時期大正7年(民國7年),是所歷史悠久的山城學校。在黃金盛採時期,當地人口高達6萬多人,隨著礦業開採結束,居民謀生機會降低,青壯人口大量外移,社區居民僅剩近千人,學生總數也只有32人,但因孩子的家庭學習資源薄弱,瓜山國小自95年起積極推廣閱讀教育,作為孩童成長歷程的扎根基礎,以弭平長久以來的城鄉差距。
培養師資!訓練專業閱讀推手
幾年下來,學校獲得閱讀衛星學校評選5顆星、教學卓越獎優等、新北市閱讀績優學校、閱讀磐石獎等殊榮,然而偏鄉學校師資異動頻繁的普遍現象,依舊是校方面臨的首要挑戰。以99學年度為例,全校只有4位教職人員繼續留校服務,有7位教師是今年才剛徵選到校授課,還有4位是社會新鮮人。面對師資必須一再重新培訓的窘境,自始自終聽不到校方埋怨的字句,反倒是專注於解說教師專業成長的策略。
校長黃國鏘表示,為提升閱讀教學能力,除了鼓勵教師參加校內外閱讀、寫作、語文相關研習,學校更是請來專家教授輔導師資,包括林文鈞教授指導閱讀策略、盧金鳳與凌拂分享閱讀經驗等,其中駐校指導一年的簡良平教授,不僅是閱讀專家,還是瓜山國小畢業的校友,用愛學校、回饋校方的心,竭力培育瓜山國小的閱讀專家教師。
剛榮獲新北市100年度師鐸獎的林純慧老師,就是簡良平當初指導的對象之一,如今林純慧用同等的心,致力於學校的閱讀教學耕耘。五年級生陳舒卉與簡名妤不約而同的說,過去閱讀是件痛苦的事,更不用說是心得寫作,不過現在有了轉變,在林純慧老師細心的指導下,透過故事解構圖, 能清楚了解故事的組成要素, 預測、提問、連結、歸納進行文本理解,連寫心得也不再是艱澀的難題了。
為了讓校內師資同步成長,99學年度學校也組織閱讀教學專業社群,第1學期由專業教師進行為期4次的示範教學,社群教師在進班觀察與紀錄後,立即參與教學對話與視域融合,再透過社群教師的演示教學過程,展開觀課回響,增進教師閱讀教學的專業能力。
第2學期以教導閱讀策略為主,由校長黃國鏘領軍執行同課異教教學,以同一本繪本《小狼的禮物》作為教材,在各班實施不同的教學模式,如故事理解、心智概念構圖等,並於課後進行教學分享與研討。黃國鏘選擇用預測的方式進行閱讀指導,他指出,藉由書名、封面猜測故事文本內容,孩子容易產生好奇心,自然會對閱讀衍生興趣。
強化閱讀力!檢測平均值高於新北市
針對學童閱讀學習效能成長與否,瓜山國小絕非口說無憑,校方透過閱讀能力檢測機制,進行前測與後測的施測分析,發現學生的語文能力,於推動閱讀前,著重在注音與識字能力的養成,推動閱讀後,閱讀與寫作能力顯著提升;閱讀理解能力無論在提取、歸納、摘要及區辨能力皆明顯進步,學生學習成效高於該區均質,甚至部分指標也高於新北市平均值10%;Bloom認知歷程四向度的理解、應用與分析能力更在推廣閱讀後,從小於或等於晉升為大於新北市檢測平均值。
不過,校方並沒有就此劃下教學句點,反而藉此建立檔案,進一步分析學生閱讀的能力,針對劣勢進行補救,黃國鏘強調,閱讀是孩子學習成長的基本能力,學校必須追求質量並重的教學模式,培育學生養成良好的閱讀風氣,何況小型學校學生少,每年級的人數均只有個位數,每位教職人員都好比個案導師,絕對有辦法一一補救孩童的不足處,沒理由放棄任何孩子。
走出山城!讓我們看書去
逛書展、到書店購書,對生活在城市的小孩而言,或許是稀鬆平常的事情,但瓜山國小的孩子卻鮮少有機會踏出山城,感受被新書包圍的興奮滋味。99學年度第2學期開學日當天,瓜山國小師生不在校內辦理開學活動,特地運用新北市教育局補助偏鄉學童的「走!我們看書去」方案,相約去世貿展覽館逛臺北國際書展。黃國鏘希望藉由此活動,作為偏鄉學童逛書店、購書的先河,並提升孩子對書籍的認識與喜愛。
學校對於推廣閱讀的用心,從細節處看得見,臺北國際書展概括世貿3個展覽館,規模可說是相當浩大,第一次逛書展的學童,勢必摸不著頭緒。瓜山國小的老師預見到這個問題,事前勘查展覽的空間配置和書籍擺放種類,以購置校內較少授課的實用性技能書籍為主軸,透過有計畫的安排與引導,讓孩子學習挑選適合自己閱讀的書籍,培養選好書的基本能力。
活動多元化!重視在地生態教育
瓜山國小為延續學生對閱讀的熱情,刺激孩子主動閱讀, 學校透過趣味、細膩的閱讀教育,提供聽、說、讀、寫的多元環境,豐富孩童的學習視野,像是推動班級讀書會、兒童故事劇場、閱讀理解與概念構圖、韻文深化語言活動、讀者椅作者椅等,可說是五花八門。
例如,瓜山國小非常重視蕨美瓜山生態教育計畫,校方針對金瓜石自然生態設計的在地閱讀課程。黃國鏘指著窗外的蕨類說,你知道的蕨類有幾種?光是金瓜石就有約21科67種蕨類,為了讓學生體會大自然的奧妙,學校藉由生態教育的觀察主題、繪本導讀、小書製作等方式,增加孩子親近大自然的機會。五年級生陳舒卉指出:「最愛的閱讀活動是生態閱讀,透過實際的生態觀察過程,再進行書籍閱讀,能將大自然的生態知識,深刻烙印在心底,像是芒萁,因長得密密麻麻,有它生長的地方,往往就沒有別的植物,獨自占據整個地盤,所以封它為霸氣的芒萁,非常特別。」
因材施教!鼓勵親子共讀
學校以多元的閱讀方式帶動了學生的閱讀風氣,但也意識到家庭是影響孩子閱讀風氣的重要推手,瓜山國小的學童多為隔代教養、單親或新住民家庭, 對於學校推廣的閱讀活動只能支持,卻無法以實質的方式,協助孩子提升閱讀能力。有鑑於此,學校推廣親子共讀活動,低年級每週末借閱班級圖書回家,與家長共讀或說故事給家長聽;中年級每天回家閱讀30分鐘;高年級則運用國語日報篇章、班級共讀書目進行親子共讀,並鼓勵家長書寫閱後心得。
另外,也舉辦親師讀書會,共讀洪蘭著作《理應外合》, 討論家庭親子共讀情形與方式、學童共讀書目內容、孩子在校的閱讀狀況與表現,提供家長有關輔導與陪伴孩子閱讀的知能,並探討帶領孩童進行親子共讀時的運用方法,讓家長進一步了解孩子的學習狀況。
今年母親節前夕,學校還藉由「世界閱讀日──閱讀母親」的活動,增進親子間的親密互動。由林純慧老師帶領全校教職人員,以故事結構圖、故事情節的方式,引導學生寫下母親的私密檔案,製作成一張特別的母親卡,再由學生發表心目中母親所扮演的角色與內心話。從小由阿嬤帶大的五年級生夏聿璐嬌羞的說:「阿嬤就好像母親一樣細心照顧我們,早上賴床時,還會用最厲害的武器親親叫我起床。」妹妹夏聿玫則認為,阿嬤很會煮菜,還會打蟑螂、大蜘蛛,很勇猛!「阿嬤聽到笑了。」夏聿璐回憶。透過這場特別的閱讀活動,親子間的關係也更加緊密了。
瓜山國小的親師生,在閱讀中不斷學習、成長,相信學校期盼孩子成為愛閱讀、會閱讀、常閱讀的教育願景,就在不遠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