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Lightbox攝影圖書室 打造臺灣第一座攝影專門圖書館

文:陳怡如 攝影╱劉德媛 照片提供:Lightbox 攝影圖書室

走在臺北市熱鬧的溫羅汀商圈,目光很難不被一間藏身於巷弄的溫潤木質空間吸引。這裡原是閒置多年的市府官員眷舍,2016年蛻變重生,成為「Lightbox 攝影圖書室」,裡頭收藏多達6千本書籍,不僅是臺灣第一座攝影圖書館,也是臺灣攝影藏書最豐富的地方。

 

  Lightbox 攝影圖書室(以下簡稱Lightbox)的入口處地上,寫著大大的「Free to All」,簡單幾字,道盡核心精神。作為知識流動的圖書場所,Lightbox 免費開放給所有人使用,每年還舉辦3、40 場活動,6年來吸引約3萬人次造訪。
 

Lightbox 目前收藏約6 千多冊書籍,是全臺灣攝影藏書最豐富的地方。 「巴黎攝影博覽會─光圈基金會攝影書獎」主題展,展出2021年所有入圍作品。


  Lightbox 的出現,源自創作者對自身處境的回應。同為影像創作者的創辦人曹良賓,在2012年完成學業歸國後,感受到臺灣攝影創作環境的轉變,一來不知該去哪裡認識攝影同好,二來想要尋找攝影資料也很分散,身邊的創作朋友常常感嘆,好像沒有人關注臺灣當代攝影,「我不想一直抱怨,那我們就先關心彼此。」曹良賓說。
 

  2015年夏天,他找來10位創作好友,展開了Photo talks攝影討論會,每兩週相聚一次,分享彼此創作,但幾個月後因場地無法使用,讓他萌生不如成立一個空間的想法。


  有人提議開展覽空間,但展覽有時間限制,錯過不再,「我想要一個可以累積的東西,於是想到設立攝影書的空間,平常可以閱讀,有時又能辦活動。」曹良賓表示,「從書籍中可以看到臺灣攝影曾有哪些有趣的展覽、題材和表現手法,有些書甚至更像紙上展演一樣,是理解臺灣攝影很好的方式。」
 

Lightbox 經常舉辦活動,邀請創作者、講師前來分享。圖為熟識日本攝影文化的侯鵬暉(左)與創辦人曹良賓(右)。 木質空間設計,使Lightbox內部充滿溫潤氛圍。

 

提倡參與文化 館藏免費閱覽

  打從一開始,曹良賓就決定Lightbox 既不收費,也不推會員制,而是讓所有人免費使用,「我想提倡一種『參與』的文化,這是一種近用性的概念,自己的文化要自己關心。」


  非營利的Lightbox,6年來靠著政府補助、小額捐款和企業贊助等收入來源,從最初曹良賓捐出自己400本藏書,到現在透過購書和各方捐贈等方式,館藏已累積高達6千本。Lightbox 關注臺灣,但收藏卻不限於臺灣,因為對攝影知識的養成,也需仰賴國外書籍,在目前館藏中,國外攝影書就占了6成。


  這些館藏包含許多具有歷史意義、絕版或珍稀的書籍。像是已絕版的80年代報導文學經典《人間》雜誌全套、以攝影討論歷史事件與公共議題的《白色烙印》、透過攝影記錄臺灣舞台車文化,曾多次在國際曝光的《Singers &Stages》,還有最老館藏─ 1908 年由日治時代臺灣總督府出版的《臺灣寫真帖》,全都開放民眾在館內自由閱覽,宛如一座無限取用的知識寶庫。


  每年Lightbox 還會在館內規劃6檔主題展,目前展出的就是期間限定的「巴黎攝影博覽會─光圈基金會攝影書獎」,一次展出2021年所有入圍作品,這個國際獎項巡迴的最後一站,就Lightbox。

 

  Lightbox 有非常多元的活動,能夠吸引各領域的民眾前來接觸並認識攝影。
 

Lightbox是一座為所有人開放的非營利攝影專門圖書館。 侯鵬暉在館內舉辦攝影講座,人氣旺盛,現場座無虛席。館內蒐羅許


多元活動 創造意見交流分享

  除了提供書籍,Lightbox另一個重要使命是舉辦實體活動,「這是一個知識分享、生產的方式。」曹良賓說。


館內蒐羅許多有關臺灣的書籍,希望能夠打造以臺灣為主體的攝影圖書館。  每年,Lightbox團隊會召開年度計畫會議,針對攝影圈的重要趨勢,擬定活動主題,再邀請人選。活動分為四大類型,第一是持續至今的Photo talks,以攝影創作者為中心,分享創作理念,每季一次, 每次邀請2到3位。第二是Photobook hour,以攝影書為中心,分享人可以是攝影師,也可以是出版社、設計師,甚至是銷售人員,不定期舉辦。第三是專題講座,以議題為中心,可以一人主講,也可以找與談人一起參與,每年舉辦6到10場。第四是真人圖書館,參與者可以詢問分享人任何事,每季一次,他們還曾請來攝影占星家,既談影像創作也討論占星,6年來已累積舉辦200多場活動。


  許多活動反應熱烈,甚至單場就吸引破百人參與。如日本知名的情色攝影師荒木經惟,被御用模特兒KaoRi 控訴長期剝削和傷害之時,為了好好探討me too 議題,Lightbox 舉辦一場大型論壇,找來攝影藝術家、律師、模特兒和影像研究者等四方角色對談,當天來了150 多位參與者,甚至還有高中生,大夥討論熱烈,「我們不是法官,無法定論誰對誰錯,而是希望大家聽完不同的專業意見後,再形成自己的想法。」曹良賓說。


  值得一提的是,這樣的活動模式未來會漸漸改以「徵件」的方式進行。如果創作者有意擔任講者、分享創作,可以投稿,Lightbox 會邀請專業的老師和研究者進行評選,提供新手創作者發表作品的機會。

 

跨界合作 擴散攝影力量

曹良賓透露,Lightbox 正著手推行數位內容,讓攝影資訊能零時差傳播。

  在團隊中,有位重要的核心成員侯鵬暉,曾在日本念書、工作長達10年,擁有深厚的日本人脈。2020年因疫情回臺,在國立臺灣海洋大學海洋文創設計產業系擔任老師。曹良賓笑稱他是「臺日大使」,Lightbox 裡高達7、8成珍貴的日文書籍,和一些重要的臺日交流活動,都由他牽線而成。


  比如日本寫真協會每年都會出版寫真年鑑,出動30位作者,整理當年攝影圈的重要情報。侯鵬暉曾連續4年負責撰寫攝影展的部分,「像這種重要的年鑑書籍,或是絕版又不容易入手的,我就會多買一本帶回臺灣。」侯鵬暉補充。


  侯鵬暉也和日本的重量級出版社赤赤舍相熟,曾協助赤赤舍在Lightbox 舉辦攝影新刊物的發表,還有知名攝影作者來臺的交流會。每當Lightbox 的主題活動想要納入日本觀點時,也會請侯鵬暉擔任分享人。


  「Lightbox 是讓人接觸攝影很好的起點。」侯鵬暉認為,館內的豐富藏書,能滿足不同喜好的人,很適合帶不同族群來自由觀看;但除了閱讀以外,之後還要提供他們持續接觸的動力,此時多元活動就是關鍵。


許多珍貴的日文書籍都有賴侯鵬暉協助帶回臺灣。  「這裡活動很多,能吸引不同的人來,有興趣的人再傳給別人,這個擴散的力量,對於開發不同族群接觸攝影非常重要。」侯鵬暉表示。他現在也會帶學生來這裡參訪,希望在他們年輕時就播下種子,使更多人認識攝影。


  Lightbox 也致力讓這股力量不斷擴散,舉辦各式主題講座,像是山岳攝影、水下攝影、婚紗攝影等,希望能吸引不同族群。此外,Lightbox 也陸續收到公益團體、非營利組織或社會運動的合作邀請,未來將舉辦不同主題的攝影展或講座,持續跨界深入多元社群。

 

三大計畫 虛實同步推動

  未來Lightbox 還有3 個正在醞釀的重要計畫等待推行。首先是建置數位資訊平台,官網將以高互動的方式,打造攝影知識庫。第二是推行數位內容計畫,有系統的蒐集、整理國際攝影資訊,讓攝影新知零時差傳播。最後則是舉辦攝影雙年會,邀請國際重要攝影人士來臺,不僅有思想的交流碰撞,臺灣展出的作品也會被人看見,預計2025 年就會正式舉辦第一屆。


  在攝影術語中,Lightbox 代表檢查底片的燈箱工具,Lightbox 攝影圖書室也像燈箱一樣,以有形和無形的知識交流,點亮了臺灣攝影圈。
 

為感謝協助打造臺灣攝影文化的各界人士,Lightbox設立感謝牆,希望邀請更多人共襄盛舉。 Lightbox 有非常多元的活動,能夠吸引各領域的民眾前來接觸並認識攝影。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