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筆耕一甲子 趙天儀以詩護衛島國

文:羊子喬 照片提供:潘云薇

趙天儀不僅是詩人,也是文學評論家及兒童文學家。  趙天儀文學創作近60 年,不但是詩的創作者也是文學評論家和兒童文學家。在人生的每個轉折點及階段性的工作,分別成就了趙天儀在各個領域的創作與成果。
 

   學者兼詩人的趙天儀,榮獲2012年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去年11月24日在真理大學台北淡水校區舉行頒獎典禮暨學術研討會。在頒獎獎詞上寫著:
 

  踏入詩的國境 起始於
  果園的造訪 傍著詩
  秘的韻腳 在林間的水鄉
  與星斗一同思量
  歲月是不是隱藏的魔術師


  從大安溪畔 牯嶺街
  在風雨樓 在筆耕的春天
  以及與時間的對決裡
  您以詩 護衛我們的島國
  以詩 成為時代的勇者


  綜觀趙天儀文學創作近60年,不但是詩的創作者也是文學評論家和兒童文學家。從第一本詩集《果園的造訪》( 1 9 6 2 ) 到《荒野的擁抱》(2009)共出版11本詩集;評論集有《裸體的國王》、《詩意的與美學的》、《現代美學及其他》、《美學與批評》、《台灣文學的週邊》、《時間的對決》、《台灣美學的探求》……等10餘冊,還有兒童文學理論和童詩創作多種。作品質量皆受肯定,榮獲第16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可說實至名歸。
 

  靜宜大學副教授邱若山認為:趙天儀的作品之所以廣泛多元,跨多重領域,與他的青少年時期的成長及受教育背景,大學時期的學院派訓練,任職後的台大哲學系事件,國立編譯館編篡退休後,轉任職靜宜大學等幾個人生階段,有決定性的關係。換言之,在人生的每個轉折點及階段性的工作,分別成就了趙天儀在各個領域的創作與成果。


多語學習 打開學術文學視野

真理大學人文學院院長陳志榮( 右) 頒發獎牌給第16 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得主趙天儀。  趙天儀於1935年出生於台中,在就讀小學四年級時,二次大戰結束,學會基礎的日語,也開始學習華語,讓他擁有雙語能力,再加上中學時期的英語及大學時代的德語教育,讓他打開學術文學視野,可以透過日文解讀日本學術著作及文學作品。
 

  1956年開始有詩作發表於公論報,1962年出版第一本詩集《果園的造訪》,1964年與吳瀛濤、白萩、詹冰、陳千武、林亨泰、錦連……等12人,共同擔任「笠詩社」及《笠詩刊》發起人,從此終身從事詩創作,也因此成就了他一生的文學志業。


  在台大哲學系期間,趙天儀深受殷海光、曾天從、傅偉勳的影響,於學術與思想的啟迪,在服完兵役後回台大哲學系唸研究所兼助教。由於致力詩創作又唸哲學系研究所,因此,以「詩與哲學」作為研究題目,也成就了他一生在學術、文學研究成果。


台大哲學系事件 人生轉折

  趙天儀31歲擔任台大哲學系講師,34歲晉升副教授,36歲代理系主任、所長,38歲晉升教授,在39歲(1974年)時,爆發「台大哲學系事件」,被迫離開台大而失業,失業後僅能寫寫詩,及到兒童才藝班教作文及童詩創作,在1975年趙天儀轉任國立編譯館編篡,也繼續利用週末或晚間到兒童才藝班教作文及童詩創作,開始深入探討兒童文學,任職期間主要工作,就是審查連環漫畫及兒童讀物,直到1990年9月從國立編譯館退休,他對於兒童文學教育不遺餘力,成就了他對兒童文學研究的成績。


  在國立編譯館期間,趙天儀除了整理出版評論集《裸體的國王》、《詩意的與美學的》、《現代美學及其他》之外,還利用假日到台灣神學院講授美學、哲學課程,還參與《台灣春秋》、《首都早報》副刊編輯工作,延伸了社會教育、文化關懷的層面。
 

靜宜大學時期 重返學術生涯

真理大學台文系學生前來與趙天儀握手,以表景仰之意。

  1991年2月獲聘到靜宜大學中文系專任教授,開展了人生另一璀璨階段,歷任文學院院長,還兼任通識中心主任、教務長,催生西班牙語文學系碩士班、設立日本語文學系,讓靜宜擁有英、西、日外語學院。

  1996年6月,台大校務會議通過「哲學系事件受害人回復名譽與教職之原則及辦法」,趙天儀雖獲平反及補償,但他已在靜宜大學任職多年,不想回台大復職,繼續留在靜宜擔任文學院院長。2001年1月屆齡,卻被中文系延聘半年,8月改由生態系聘任為專任教授,2005年8月為支援台文系成立碩士班,再被轉聘到台文系,2006年1月70歲,達到教授延退年齡,辦理退休,接著再獲聘台文系講座教授兩年,到2008年1月講座教授任期期滿,才算真正退休,但是,他還在靜宜、師大台文所兼課。
 

學術研討會 探討趙天儀文學世界

第16 屆台灣文學家牛津獎暨趙天儀文學學術研討會活動合影。

  趙天儀榮獲台灣文學家牛津獎的當天,真理大學台北淡水校區舉辦學術研討會,共有學者邱若山、金尚浩分別作專題演講及專題報告,邱若山以〈行動的詩人趙天儀─從《趙天儀全集》管窺其作品與學問的世界〉為題,暢談趙天儀的人生經歷階段,並以趙天儀的作品,分為詩人、評論家、美學、術學者、教育者、兒童文學教育家的趙天儀,認為:趙天儀固然是擁有叡智的學者,而從他面對個人的橫逆與困境所展現的勇氣,對台灣社會、人文、生態的無盡關懷,對培養提攜後進所傾注的熱情與動力,對詩創作的堅持與持續等各個面向瞻仰,趙天儀可說是一個不折不扣的真正的行動詩人。


  金尚浩則以翻譯趙天儀作品為韓文的經驗做專題報告,同時朗誦趙天儀譯成韓文的詩作,獲得與會貴賓熱烈掌聲。
 

讀者可藉由《趙天儀全集》,深入探討趙天儀的作品與文學世界。

  在三場學術研討會中,共有廖瑞銘、林淇瀁、傅林統、楊風、邱各容、戴華萱、林俊樑、岩上、阮美慧、唐毓麗、李勇吉等人發表11篇論文,廖瑞銘從趙天儀的台語詩探討去殖民性,林淇瀁則從鄉土、社會與記憶論趙天儀詩世界的三度空間,傅林統、邱各容則探討趙天儀兒童詩的特質和在兒童文學的歷史定位,楊風、林俊樑則探討趙天儀詩作中的自然及生態關懷,戴華萱、阮美慧則探討趙天儀在《笠》詩社發展史上的地位和早期的詩學表現,李勇吉則分析趙天儀詩集《牯嶺街》及《林間的水鄉》中的鄉土詩歌,岩上則談論趙天儀地景詩的意象與心境描寫,唐毓麗則以《轟炸機掠過高空:解析趙天儀殖民/戰爭詩意象與敘事》為題,探討趙天儀的作品從現代性到寫實性的發展軌跡,也分析趙天儀以詩述史的生命書寫,並認為:趙天儀的童年時光,正好與日本殖民台灣的歷史重疊。這樣的特殊經驗,使得他能從極其細微的角度,看待殖民地台灣,在政治殖民、經濟殖民、文化殖民底下,造成文化失根、飲食改變與認同轉移的影響,處處看見戰爭為台灣人民帶來的深層痛苦。
 

  在多角度與多方激盪的論文研討中,讓人再次深入趙天儀60年來的創作軌跡。如今獲得牛津獎殊榮,不只肯定其一生的文學志業,更彰顯其「以詩護衛島國」的詩人光輝。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