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給圖書館的情書

文:作家事—李屏瑤

  我心中有兩種圖書館的原型。一是《美女與野獸》卡通版,片中野獸為了討貝兒歡心,送給熱愛閱讀的貝兒一座無敵挑高圖書館,搭配弧形木製樓梯。室內高聳到令人懷疑—最高的那幾層書真的拿得到嗎?不過除了這種實際的考量,或者對於野獸選書的疑慮,這絕對可以排進愛情故事裡贈禮的前三名了。二是岩井俊二的電影《情書》,不是後半段藤井樹工作的那間正式圖書館,而是主角們高中時代當值的小小圖書室,總是蒙塵,有自然風,有陽光。

 

書名:《追憶似水年華》

《追憶似水年華》

作 者:馬塞爾·普魯斯特(Marcel Proust)

譯 者:李恒基、徐繼曾、桂裕芳、袁樹仁、潘麗珍、許淵冲、許鈞、楊松河、周克希、張小魯等譯

出版社:聯經

日 期:2015年1月

  後來想想,最奇特的部分其實是,這樣一間教室大小的圖書室,竟然有馬塞爾·普魯斯特的《追憶似水年華》。圖書室與借閱卡在電影裡扮演要角,對於文學作品的已讀或未讀不是重點,而是如何在一張張空白的(通常是冷門書籍)借閱卡寫下第一個名字,某種程度便是青春的隱喻,「我」該如何在時間裡留下刻痕,證明自己存在(比較平常卻糟糕的例子是,臺灣甚至世界各地,大小觀光景點甚至校園場景木頭桌椅空白處,以各種媒材或形式留下的簽名,無非就是「到此一遊」)。


  圖書室凝縮成《追憶似水年華》裡的瑪德蓮,是以為早已遺忘,卻突然被喚醒的回憶。回憶始終被存放著,吹去所有的灰塵,使你噴嚏,使你泫然欲泣。普魯斯特以記憶蓋成的大城堡,便是他短短的一生。創作有時候不僅於此,他以有限去餵養無盡,作品竟是更加永恆的存在。


  圖書館便是保存永恆之處,即使紙本會腐朽(或者如同古代秘閣、藏書閣,最怕失火),即使紙本終有一天會轉換成另一種形式,我總想像每座圖書館之上,會如同寶可夢的道館,存有某種不可見的守護巨獸,讓知識能夠交到適合的人之手。
 

書名:《華氏451 度》

《華氏451 度》

作 者:雷·布萊伯利(Ray Bradbury)

譯 者:徐立妍

出版社:麥田

日 期:2015年11月



 

書名:《圖書館戰爭》

《圖書館戰爭》

作 者:有川浩

譯 者:黃真芳

出版社:台灣角川

日 期:2008年8月~2010年9月

©HIRO ARIKAWA 2006

《華氏451 度》跟《圖書館戰爭》享有共通的世界觀,在那個世界裡知識是一種罪疚。


  知道太多的人,私藏圖書的人,必須接受懲罰。在《華氏451 度》的設定中,在未來,所有的房屋都是完全防火的,消防員的工作不是滅火,而是焚書。華氏451 度,即是紙張的燃點。書中有個美而哀傷的設定,由於閱讀有罪、書籍都已被焚毀,有個逃亡者聚居之地,每個人都是一本書,每個人都負責默記一本書,以記憶,讓這些書籍能夠續存。再轉化一下,就有點像近來的「真人圖書館」企劃概念,每個人都是知識的本體。


  作者雷·布萊伯利經歷過二戰後的社會氛圍、納粹與蘇聯的大清洗、對共產主義的恐懼、好萊塢的思想審查(前幾年上映的電影《好萊塢黑名單》(Trumbo)便是以此為背景)。如同米蘭·昆德拉所言,人類對抗權力的鬥爭,便是記憶與遺忘的鬥爭。書中談論,政府如果能夠掌握媒體、控制輿論,又進一步焚燒書籍,重塑人民思考,那樣的社會會變成何種樣貌?數十年之後的現在,中國有嚴格的圖書審查制度、耽美作家非法出版被判刑10 年,書中狀況都如同預言一般地發生了。
 

書名:《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

《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

作 者:陳冠中

出版社:麥田

日 期:2015年12月




 

書名:《1984》

《1984》

作 者: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

譯 者:吳妍儀

出版社:野人

日 期:2014年11月

  有川浩的《圖書館戰爭》寫出架空的日本,應該是近年最為知名的圖書館相關作品,在原著小說外,還有漫畫、動畫跟電影。書中的日本年號是「正化」,而非「平成」,設定很有趣,正化是平成的候補年號,因為擔心英文縮寫首字母的S 跟昭和相同,會產生混淆,最終還是平成勝出。這設計也讓我想到陳冠中的《建豐二年:新中國烏有史》(建豐是蔣經國的字,本書寫的是國共內戰由國民黨勝出的世界)。以正化為年號的日本,為了擁有更優質潔淨的媒體,成立了媒體良化的特務機關,名稱是良善的,卻常常以取締危險刊物為藉口,妨礙圖書自由,作為對抗,挺身而出的便是圖書館,圖書館防衛隊為了守護閱讀自由而生,不惜以武力對抗,與敵方展開血戰。至於小說的背景年分,設置在2019 年,也就是今年,真的是伸手可及的未來。


  對於威權政府來說,知識即力量,真的很可怕,人民一思考,統治者就發顫。極度的控制會擴及情感,有部冷門的反烏托邦電影《重裝任務》,背景設定在第三次世界大戰之後,認為「情感」是世界的亂源,政府利用藥物剝奪人民的情感,穩固統治的權力,以科技壓制人性,更有思想警察以箝制人民,有《1984》跟《華氏451 度》的影子。片中結尾,男主角終於找到了最高統治者—真理之父,這個知道威權即將覆滅的獨裁者,竟然正在讀葉慈的詩。詩與閱讀,都提供了從殘酷現實脫逃的路徑。如同村上春樹《海邊卡夫卡》裡孤獨的主角卡夫卡,為了成為最世界最堅強的15 歲少年,為了從預言中脫逃,離家出走誤打誤撞抵達的,也是一間願意收留他的私立圖書館。
 

書名:《海邊的卡夫卡》

《海邊的卡夫卡》

作 者:村上春樹

譯 者:賴明珠

出版社:時報出版

日 期:2017年12月


 

書名:《玫瑰的名字》

《玫瑰的名字》

作者: 安伯托·艾可(Umberto Eco)

譯者:倪安宇

出版社:皇冠

日期:2014年3月

  值得鬥爭的,除了記憶,詮釋歷史的權力,尚有知識本身。安伯托·艾可的《玫瑰的名字》應是此類型的代表,符號學大師的第一本小說,背景是中世紀的義大利,一名修士為了調解教宗與神聖羅馬帝國皇帝的紛爭,準備參與一場神權跟王權的辯論會,而來到一間山區修道院,這裡有整個基督教世界藏書最豐富的八角形圖書館,卻意外捲入一連串的謀殺案。而所有謎團的答案,就藏在圖書館之中,艾可以其強大的符號學與神學知識,堆疊一場結合學術卻又面向大眾的華麗展演,根本是對圖書館與知識的獻技/獻祭,所有的寶藏都藏在書本裡面了。


  2016 年艾可逝世,許多他先前的訪談文章、影片紀錄都被翻找出來,重製成一個嶄新的艾可動態圖書館。如同這幾年每逢名人過世的情景,前後幾天會有一波密集資訊爆炸。而我印象最深的是一個原文訪談影片,附英文字幕的版本,在訪問的最後,艾可起身,走進一扇門,門後有書櫃有衣櫃,然後又是書,一整片一整片書牆,迷宮般的書櫃,他繼續走,鏡頭跟著他,直線,轉彎,有兩分鐘左右,他都在書堆裡走,接著他在架上滿意地找出一本書,回頭走進書櫃後方,看不見了。那真的是一個很美好的收尾。如果天堂可以客製化,圖書館是一個很不錯的形式。
 

======================

本期導讀作者:陳栢青

本期導讀作者簡介:

李屏瑤,1984 年生,臺北蘆洲人,文字工作者。臺北市立中山女子高中、國立臺灣大學中文系畢業。國立臺北藝術大學劇場藝術創作研究所碩士。2016 年2 月出版首部小說《向光植物》。2016 年12 月《無眠》公演,2017 年3 月劇本出版。



導讀團隊

導讀團隊簡介:

作家事,2016 年夏天由湯舒雯催生,顏訥、陳栢青、李屏瑤三人主持企劃,是一檔帶狀文學直播節目,每週日晚間9 點線上說書。

 

======================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