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仁愛國小營造多語言教學環境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仁愛國小提供
  同時身為國際教育任務學校、人權教育示範學校、新住民及原住民族重點學校的新北市蘆洲區仁愛國小,讓孩子透過多語言的學習、閱讀,去欣賞、尊重每個文化的殊異性與價值。

學校透過多元文化繪本故事屋讓學生了解各族群文化的獨特性

  面對全球化的發展趨勢,語言能力總是與國家競爭力連結在一起,許多人認為擁有多語言的能力,就具備站上國際舞臺的競爭優勢,因此格外重視孩子的語言教育。但,站在教育者的立場,新北市蘆洲區仁愛國小校長高元杰有著更深層的想法。他認為,多語言教育還有一項更重要的意義,就是讓少數族群的語言獲得尊重。
 

  高元杰舉例,好比過去臺灣在推動國語政策的年代,講方言、原住民語,在學校被視為粗俗文化,是不被允許的行為,但自從母語得以在正規體制內進行教學後,不再獨尊主流文化,使得多數及少數族群的文化,能在學校自然的環境中被學習,孩子開始正視自己的母語,並且可以透過各種語言的學習,去欣賞、理解各族群文化的殊異性,培養應有的人權觀,這比國力、競爭力來得更珍貴。


透過母語教學了解新住民文化

學校邀請新住民媽媽教授越南母語課

  「教育的意義、最終的目標應該是培養孩子成為一個完整的人,人對自我價值的認識非常重要。」輔導主任李瑩映指出,校長常說:「每個孩子都是獨特的,每個文化都是珍貴的。」


  目前仁愛國小全校2,400位學生中,有243名孩子是新住民子女,約占學校人數的十分之一。為了引發孩子的學習興趣,學校將母語教學生活化,讓孩子從最貼近食、衣、住、行,開始認識自己母國文化的獨特性,並且給了新住民孩子一個「仁愛文化小尖兵」的稱呼,以去標籤化。同時學校也設計亮點,為孩子打造一個展能的舞臺,讓「仁愛文化小尖兵」可以藉由才藝秀,建立自我認同,分享母國文化的可貴。
 

   另外,學校也會培訓故事媽媽,邀請作家到學校分享繪本的創作意涵,讓故事媽媽可以將新住民母國的神話與童話故事講述得更活潑生動,孩子也可以透過親子共讀的學習單,回家與家人分享故事。李瑩映表示,當新住民孩子開始與家人談論媽媽的母國文化時,它不再是一件不能被討論的事情,新住民的母國文化內涵也會慢慢滲入家庭裡醞釀發酵,甚至延伸到社區中,這才是教育扎根的意義。


營造教學情境 推展國際教育

透過印尼母語教學,可以增加學生對新住民母國文化的認識  擁有新住民、原住民族重點學校以及人權教育示範學校多重身分的仁愛國小,同時也是國際教育任務學校。因此,在學校的各角落不難發現許多融入多元文化的情境設計。仁愛國小透過展館的概念,打造出具原住民精神的鹿卡屋、客家風情的好客館以及臺灣館、亞洲館、世界館,讓學生藉由自然的接觸,眼睛的閱讀,在情境教學中,從了解自己逐步擴散到對各族群、國家文化的尊重。


  教學組長丁贊仁表示,仁愛國小由社會、英文、美勞老師,還有行政團隊,組成的國際教育專業社群,也是一樣的理念,主要是希望學校在推行國際教育時,不要只侷限在英語課程,像是融入社會課程就是希冀學生從認識、肯定本土出發,再放眼全世界。丁贊仁舉例,好比去年舉辦「行憲不忘紀念,聖誕不忘行憲」活動,就結合了有趣的閱讀體驗,讓學生參與、完成學習單,了解12月25日不只是聖誕節,也是臺灣的行憲紀念日,並可以換取國旗紋身貼紙的神秘小禮物,小朋友玩得不亦樂乎。


  學校在推行國際教育時,也會安排國際交換學生入班教學或舉辦講座活動,讓他們進行文化分享。像是去年申請澳洲國際教育志工,來學校近兩個月期間,至少進入每班一節課的時間,讓孩子認識澳洲的風俗文化。課程結束後,學校還結合榮譽制度,頒發點數,舉辦柑仔店的體驗活動。學生可以透過買賣活動,來練習生活中常運用的英語會話。此外,學校也會培訓四到六年級英語能力好的學生,成為「國際小尖兵」,賦予接待貴賓及校園導覽解說的任務,讓學生經由自動自發的參與學習過程,發揮語言長才。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