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為蹲點開獨立書店 大家書房讓社區發生改變

文:葉俊甫 照片提供:潘云薇
臺中「大家書房」創辦人奚浩,以書店為基地把人吸引進來,打開忠義社區與外界的連結,體現出社區型獨立書店的魔力特質。


奚浩(左三)透過大家書房,讓年輕人走進社區。  有一間沒有確切地址的書店,默默坐落在臺中市忠義社區內,雖不起眼,但只要溜下汝鎏公園內的溜滑梯,就會發現一面大落地玻璃,那就是「大家書房」;4 年多來,它猶如一盞社區內兀自站立、發散光亮的路燈,讓某些事情,在狀似頹圮的老舊眷村中,慢慢燦爛起來。
 

佇立在社區中 一間屬於大家的書房

  創辦人奚浩說,當初決定開書店時,開始的確取名為「路燈書屋」,因為社區型的書店,不似大型連鎖書店像是霓虹燈般,基於商業考量會選熱鬧區位,社區型書店會開在偏鄉,像路燈照亮周邊,「但在黑暗中發光,有種過於自負的知識分子驕傲味,我其實沒這麼偉大,只希望有個空間,讓家裡沒有書房的大小朋友,有空可以到這念書,讓忠義社區居民都來,所以取名叫大家。」


  奚浩是靜宜大學大眾傳播學系講師,因拍攝中部地區眷村紀錄片,跑遍臺中130 多個眷村,由於《國軍老舊眷村改建條例》施行後,拆除大部分眷村,但與空軍清泉崗基地對望的忠義社區,卻是少數保存完整的大型聚落,居民組成包括外省軍民、閩南、原住民、新住民等;他說,「忠義社區像是外地居民前進臺中核心地區前的一個Lobby,適合初來乍到的移民,生活機能完整而且也不排外,有種特別的歷史脈絡。」奚浩認識忠義社區後,覺得這裡不僅可記錄過往老舊氛圍,甚至應該記錄新的生活型態。

大家書房串起人與人的連結。 書店內記錄著忠義社區的眷村記憶。 


忠義社區歷史脈絡特殊 用書店當蹲點基地

  接計畫、帶學生進到忠義社區做影像紀錄,計畫完成、學生來來去去,奚浩認為每年都得重頭來過,成果累積不易,又可能造成在地居民的負擔,他決定長期蹲點,「既然決定留在這裡,總是要弄個比較舒服點的地方待著。」他起心動念,跟朋友們討論後,決定開間獨立書店。


  自稱退伍後對知識才開竅的奚浩,讀東海大學哲學系時,正逢東海書苑開幕,求學時期他都混在書苑裡,「我知道,獨立書店可以給年輕人很多養分,也會群聚有想法的人,有一種基地概念。」他笑說,大家書房開幕時,書源就從東海書苑而來,「廖老闆說從書苑拿的書,如果賣不出去可以退,有一種年輕時的人脈,出社會後相互幫忙的感覺,最大的福利是,我可以拿我想看的新書啦。」大家書房猶如東海書苑擺3 個書櫃的分店,開幕時書房還在玻璃窗上題字致敬。
 

取名大家書房,便是希望大家能聚集於此。 透過開發商品,推廣忠義社區特色。 展示照片記錄著大家書房的點點滴滴。


獨立書店展現優勢特質 放下戒心引人入內

  奚浩說,在忠義社區拍片,雖可記錄許多大江大海故事,但四周都是軍營,封閉性格強烈,他指著正在沖咖啡的店員說,「像她,住在隔壁村,卻從來沒進來過,有了書房,年輕人走進來參與活動,不只煮咖啡還加入課輔,甚至現在變成村籽的夥伴,我覺得當時的美好想像成真了。」大家書房打通了封閉社區的水管一般,開啟忠義社區與外面世界連結,讓這個彷如遺世的地方,慢慢被更多人看見。
 

  蹲點可以有很多型態,但奚浩選擇了獨立書店的形式,他清楚知道,書店具有優勢特質。書有文化象徵意義,對孩子來說,因為有書擺著,他們以為是圖書館,自然會走進來翻閱;對大人來說,書店可以免費看書,自然放心讓孩子入內;「如果我今天開的是工作站、咖啡廳甚至餐廳,基本上阻斷人進來的意願,這就是社區獨立書店的特質,也只有這種公益性質的獨立書店,才會開在這裡。」
 

把拍片預算用在承租空間 作為行動研究的體驗實踐

大家書房以主題方式陳設書籍,採訪時架上陳設「移動的滋味」主題。

  拍紀錄片、喜歡攝影、在大學當講師,奚浩可以過得很愜意,但想開書店,就必須有空間,他租下屋主原本當倉庫的閒置空間,重新整修設計,打掉與公園阻隔的外牆,換上透明落地窗,屋內的雕花馬賽克磁磚、老舊沙發,保留老宅古樸基調,「家人的確對得花一筆不小的整修費用有疑慮,但我轉念,把大家書房當成一個研究與體驗的行動實踐,就是把可能買一部相機、拍一部紀錄片的預算拿來做這件事情。」


  奚浩說,屋主知道要開公益書店也很幫忙,房租非常便宜,「設點時,就沒有想過要靠賣書營運,而是定位書房怎樣可以讓社區有其他可能。」當初有朋友跟他說,「在這裡設點,如果想如何營運,那你連開都不要開,不如去想,如果不營運的話可能嗎?」一路走來即將邁入第五年,他笑說,「營運從來沒有ok 過,也沒有不ok 過耶。」
 

費心思為書籍分類 但銷售成果不佳

大家書房透過展件的陳設,讓展出的書籍主題更凸顯。

  為誘發閱讀興趣,開幕時,奚浩有童心把店內書籍分類成「讀了會有氣質」、「讀了會變聰明」,想用特色方式吸引顧客,「但不管怎麼分,其實差別不大,現實就是,沒什麼人會來買書。」他笑說,書房有奇妙特質,「大家不買書,但卻想捐錢。」他當初辦旅行講座,結束後竟有人說要捐錢,「但我也不能開捐款證明,也真的不需要這類捐款,只能說,我們是有阿信的特質嗎?」


  奚浩發現,會走進大家書房的人,不是為買書而來,慢慢地發現書房價值不在賣書,他開始跟年輕夥伴以主題方式陳設書籍,我們到訪的這日,架上陳設「移動的滋味」主題,來展現忠義社區的多元居民特質,精選包括外省、新住民、原住民等相關書籍。
 

書店變身課輔空間 鼻孔貝特吸引社區居民加入

孩子在快樂氛圍中,不斷學習成長。(大家書房提供)

  奚浩正職不是開書店,因此大家書房並非天天營業,週間就由大學生組成的鼻孔貝特(Become Better)志工團進行課輔,團隊已超過上百人參與,也從原本靜宜大學學生,擴散到東海、弘光等校;最讓奚浩感動的是,有年輕社區媽媽一同加入,讓社區人力資源流動起來。「以前也會有協助弱勢觀念,但現在會覺得是種陪伴,另外像原住民孩子,我們希望透過探索體驗發掘他們專長,而不一定著重智育發展。」


  會這麼說是有原因的,奚浩說,有個孩子搬回南投武界,課輔老師上山看他,以前教這孩子數學時,臉都皺成一團,但回到山上,布農族的他竟可以追蹤山羌,優游在打獵樂趣中,「當下我知道,以前可能設定錯了,如果課輔時能教他打獵,說不定他能快樂學習,雖然他回部落了,在我的心中,他其實是我的老師。」
 

書房像培養皿 年輕人經歷淬鍊內外擴散

藉由讀書會打開孩子的閱讀視野。(大家書房提供)

  大家書房讓走進村內的年輕人開創可能,來到忠義村協助課輔的大學生,主動性強,每個人都有想法主張,很清楚自己要的是什麼;奚浩說,「這裡像是培養皿,協助他們成長茁壯。」經歷鼻孔貝特志工團的淬鍊,有人去中東照顧孩童,有人深入泰北支援華語教學,還有人到泰國去照顧大象,把在這裡的積累向外擴散。


  也有在社區內繁花盛開的例子。像是幾個年輕人聚集在大家書房,組成「村籽」團隊,盤點社區資源,透過社區導覽、食農實作、生態學堂、手作體驗等方式,讓更多人認識忠義村;村籽團隊的成員顏佑珊10 年前嫁進忠義村,以前跟社區幾乎沒有互動,但因為帶孩子來公園嬉戲打球,基於好奇走進大家書房,「奚老師從來也沒叫我們買書,反而是分享社區裡大家在做什麼,像是鼻孔貝特的課輔,讓人聽完就覺得應該要加入啊!自然就跟社區連結起來,好像有種魔力,要一起做某件事情才行!」
 

盤點資源協助村內年輕人 留下來為這片土地打拚

奚浩認為,空間本身就是行動,大家書店存在的原因就是吸引人進來。

  奚浩曾對她說過,「與其都要打工賺錢,你可選擇去餐廳端盤子,也可以在村內當課輔老師,這樣不但把人帶進村子來,還認識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顏佑珊感動之餘,也決定為社區多做點什麼,成立團隊開發商品,透過網路行銷方式推廣忠義社區特色,「有個村內的年輕廚師做的眷村料理很棒,但他不想離開村子去外面的餐廳,我們想辦法包裝行銷,如果,有更多這樣的人一起加入,發展各類飲食特色,那年輕人其實可以都留在村子,一起為這片土地做些什麼。」


  奚浩說,大家書房不但讓他交到新朋友,又看到改變發生,除年輕人組團隊開始編寫村史,移出的村民想家了,也重回忠義社區一起努力,還有人把村內300 坪的荒地打造成共好農園即將開張,忠義社區不再只是印象中的老舊眷村,反而持續活化前進著;奚浩笑著說,「空間本身就是行動」,大家書店存在的原因就是吸引人進來,這也是社區型書店最重要的價值,「這些年蹲點的很紮實,雖然累但十分飽足,只有實際去做,才不會成為一個出嘴巴的人,我的收穫超乎想像!」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