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臺灣圖書醫院 讓書籍更健康

文:鄭秀圓 照片提供:潘云薇

不論西式圖書或傳統線裝書的病例,只要經過圖書醫生之手,都能迎刃而解。  在臺灣,有一座圖書醫院,專門治療書本各項疑難雜症,目前更致力於圖書維護的推廣,希望一般大眾從生活中開始愛惜書本,懂得圖書維護的重要性。


  「人生病會去看醫生,書生病當然也需要被診療,圖書修復工作就是幫助書籍解決各式疑難雜症。」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館長黃雯玲娓娓道出創立「臺灣圖書醫院」的初衷。


  為了搶救飽受蟲蝕、霉害、水漬等病入膏肓的珍貴書籍,大型圖書館、博物館均設有「圖書修復」工作。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進行圖書維護工作的歷史悠久,自日治時期便開始編列裝訂費用項目,以維護館藏,期間經歷戰患、遷徙,最後改名為「裝訂室」,臺灣分館在這些基礎上,於2007年催生「臺灣圖書醫院」的成立。


  「臺灣圖書醫院」提供現代化設施以及手工修復技術,從內到外徹底診治,恢復書本健康狀態,並不刻意拉皮整形,過程中盡量採用當時製作的素材,完整呈現書本樣貌。除了持續修復書籍、開設「圖書醫生培訓班」,目前更舉辦相關活動向一般大眾推廣「圖書保健」良方。


日治時期奠定圖書修復根基

  「臺灣圖書醫院」看似年輕,事實上已經有深厚的歷史基礎了。臺灣分館的前身為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在日治大正4年(1915年)正式對外開放,當時就設置「製本室」,創始初期有來自日本及臺灣的修復師傅,並同時培育了圖書裝訂、修補人才。昭和3年(1928年),在總督府圖書館兒童室舉辦「圖書修理法講習會」,當時全臺各地圖書人員前來參與研習,為臺灣圖書修復奠定了根基。
 

日治時期總督府圖書館(臺灣分館前身)曾舉辦「圖書修理講習會」,培育圖書修復人才(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  目前「臺灣圖書醫院」共有3個部分,分別為大量除酸系統、冷凍除蟲設備以及裝訂室。2004年遷至中和新館後,館方從德國萊比錫引進除酸系統,目前也是亞洲唯一一套的器材,經由浸泡和乾燥的程序,將酸化的紙質中和,轉化成中性或微鹼性,書本至少還可以延長5倍至10倍的壽命呢!另一台冷凍除蟲設備,專門解決蟲蛀書磚的問題,採用零下25度低溫除蟲,讓病蟲停止新陳代謝,進而破壞生理組織。


  若書本無嚴重酸化、蟲蛀等病況,可直接送入裝訂室。裝訂室裡陳列西式化學藥品、中式藥材、各式紙張、日治時期的圓背機等,在這裡還可以看見早已消逝的鉛字技術,目前圖書醫院仍有位館員專門修補西式精裝書,使用傳統鉛字燙金手法補字,技術精湛,彌足珍貴。


  館內同時引進抽氣櫃、純水製造系統、修裱桌等等,設備相當齊全。不論是西式圖書或是傳統線裝書的病例,只要經過圖書醫生謹慎拆解、修整、補綴,都能迎刃而解。


  黃雯玲表示,圖書醫院原本並沒有對外開放,為了推廣圖書修復的知識,因此特別設置一扇大型玻璃窗,現在每個星期三上午可透過玻璃窗口觀看圖書維護作業情形,如果想進一步參觀可以申請團體導覽,將會有館員詳細地導覽解說。
 

臺灣圖書醫院不刻意將書籍拉皮整形,盡可能恢復健康狀態,呈現書本原貌。館長黃雯玲建議,建立圖書修復考試制度,將古老技術傳承下去。

古籍數位化 上網看得到

  面對全球數位匯流的時代,圖書數位化已成為當今保存古籍資料之重點。黃雯玲表示,臺灣分館保存許多日治時期的臺灣資料,館內從2007年開始將資料數位化,第一階段以日文舊籍臺灣文獻為主,之後會陸續完成臺灣光復後的資料。目前到2011年底為止,已經完成1萬2千冊圖書、320種期刊、1000多幅地圖,並將數位資料提供在網路上,如此一來民眾不用出門就可以搜尋到資料,相當便利。


  臺灣分館繼承日治總督府圖書館以及南方資料館藏,因此館內收藏許多珍貴的東南亞文獻。黃雯玲表示,為了因應臺灣新住民逐漸增加的情況,未來東南亞資料也將是數位化的重點之一,希望讓更多民眾了解東南亞文化之美。


舉辦研習班 推廣「圖書保健」

館方從德國引進除酸系統,徹底治療書籍脆化問題。(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提供)。  圖書醫院除了修復書籍以外,對外也做了很多服務,例如每年暑假舉辦為期一個星期的「圖書醫生培訓研習班」,或是展覽、宣導、講座和研習等,讓更多人認識圖書修復的奧妙。黃雯玲表示,圖書醫生課程相當吸引人,不論是圖書人員、文史工作者、舊書店老闆,甚至有些成員遠從香港自費來臺上課,可見這類專業人員相關培訓的重要性。


  為了打破圖書維護只屬於博物館、圖書館的迷思,圖書醫院舉辦許多推廣活動,希望愛惜書籍的觀念從生活中開始。例如2011年由教育部舉辦「終身學習作伙來.由社區走向博物館」活動中,圖書醫院即以簡短有趣的紙張故事,帶領參與者藉由實際摺一本小書,體會寶貝圖書的重要,希望推廣至小學生,讓他們從小培養正確使用書籍觀念。除此,圖書醫院每一年都會舉辦特展,陳列圖書裝幀相關主題等,並且出版《本事》小冊,將圖書修復基本步驟、器材介紹、維護觀念等普及到一般大眾。


  可惜的是,臺灣圖書醫院位在北部,無法全面服務到中南部的讀者,為了彌補這缺憾,黃雯玲表示,館內在網站上開闢圖書維護專區,提供相關學習資源,未來規劃放置影片,讓全臺各地的民眾都可以享有學習圖書修復的機會。


建立考試制度 傳承古老技術

逐漸消逝的鉛字技術,現在仍可以在臺灣分館看到。  古籍修復是文化傳承重大的工程之一,但是目前在正式編列裡,卻沒有修復師的執照,體制不健全的配置,將會影響到技術的斷層。黃雯玲侃侃而談地說,日本或是中國大陸對圖書修復非常重視,例如北京設置專門古籍修復園區,並且每年舉辦很多的研習培訓班,培養人才,如果臺灣不重視培訓年輕後輩,這項技術很快就會凋零的。因此,她建議政府可以在高考或專業技術人員增加古籍修復項目,建立考試制度,提供工作的保障,如此一來,才會有更多的年輕後輩願意投入,技術才有可能傳承下去。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