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經兩年的工程期,由市民與民間企業響應捐款募集館藏經費。這座屬於高雄人的禮物,終於在2014 年11 月13 日開館營運測試,2015 年1 月1日正式開館。
「如果只是政府蓋,就會只是個圖書館而已,只有孩子會想去那裡看書,但是由大家一起去成就起來的好事,因為參與,所以有情感, 生命有連結, 左鄰右舍都會去…」。一位機車行老闆娘說。
「有些人說我們高雄很勇很猛,我覺得高雄人很熱情、好客、豪邁,加上閱讀,高雄未來是一流的文化城…。」餅舖的老闆說。
「我不是很有錢,但我很有心,自己省一點, 可以協助完成這麼有意義的事…。」便當店老闆說。
「我家裡買書這件事是沒預算上限,但不是每個家庭都具有經濟能力,所以我很樂意成就百萬藏書的理想…。」一位營造商說。
以上這些人,都是市井小民,但他們快樂參與了百萬募書的計畫,透過這些形形色色的平凡人,加上企業界的加持,高雄市立圖書新總館終於實現了不平凡的大目標。
百萬募書計畫引爆愛書激情
縣市合併後的大高雄市,擁有60多座圖書分館。總館是各分館的樞紐,但舊圖書總館是一棟30年歷史老舊的建築,原功能也並非為圖書館設計興建,空間 小加上沒有任何藏書,完全不符合總館該具備的基本規模。因此,高雄市立圖書館館長施純福在2009年的時候提議興建新總圖,但高雄財政困難,只能支持硬體的部分,購書經費超過所能負擔。為此,高市圖擬定了百萬藏書計畫,並提出感恩樹、點光明燈的概念,由市民與民間企業響應捐款募集館藏經費。在國家圖書館南 部分館久等不來的膠著氛圍下,高雄市政府決定自力興建新圖書總館的政策立即獲得民間熱烈回響,在文化局公布百萬募書計畫後,隆興鋼鐵創辦人王禮、長興材料 老董高英士以及光陽工業董事會率先各捐助一億元,拋磚引玉帶動了募款購書的市民運動,形成新圖書總館硬體建設政府出資、軟體館藏民間捐款的公私部門合作案例。
歷經兩年的工程期,這座高雄人獻給自己及高雄城市的禮物終於在2014年11月13日開館營運測試,2015年1月1日正式開館。
為了感念各界在購書經費上的支持,新總館特別在3樓大廳設計了一面樹木造型的捐款榮譽牆,意為集眾人之力,在高雄栽培灌溉一棵「智慧之樹」,讓知識能在高雄扎根茁壯,在樹根、樹枝、樹葉上留名的各個捐款者都是永久性的,未來這棵智慧之樹將隨著新贊助而不斷壯大,伴隨著書香知識與新總館一起流傳。
亞洲新灣區 城市新地標
新圖書總館基地位於「亞洲新灣區」,鄰近高雄水岸與三多商圈,附近並有捷運紅線R8,環狀輕軌建設正在推動中;周邊有世貿會展中心與海洋及流行音樂中心等港灣重大建設,加上軟體科學園區…,大型公共建設簇群中的新圖書總館以「書香文化」成為最搶眼的城市新地標!
新圖書總館在完工前就已取得七項銀級綠建築候選證書,也創下全球及臺灣六項第一,包括全世界第一座懸吊式綠建築、擁有全球最大懸吊景觀中庭、全球景觀穿透性最高的圖書館、全球首座挑高7.5公尺無柱遮蔽式廣場、全國首座全方位系統建築、全國最具功能彈性建築物。
為創造地面層的空間穿透性,實現一樓平面上不落柱的結構特色,整棟建築工程在四角落以巨型支撐柱,配合八樓的桁架層組成三維立體;由上而下施工方式,與一般建築物由下而上興建風貌大異其趣。
在視覺上,設計概念來自於大樹,以大樹下的常民文化為概念意象,整個建築體就像是棵大樹;新光路入口,一樓不是氣派的大廳,而是挑高七米五無柱空 間,就像是樹蔭廣場,市民朋友可以在這邊休閒、閱讀、運動。一、二樓間的夾層處,提供了咖啡、簡餐的服務。建築物中央從五樓起設置巨型天井,以懸吊的空中 森林,把六、七、八樓閱覽空間包覆在樹海的視野,營造綠色環境的恬靜氛圍,引入大量自然光源,並藉此提升戶外庭園空氣對流、促進室內空氣流動與循環,達到 節省能源的功效。頂樓是一個超大空中花園,可以一覽美麗的高雄港,未來這裡將委外經營,作為休憩、舉辦小型藝文活動的空間。三到七樓西側、南側則設有五公 尺深的密林陽臺,種植了桂花和土肉桂樹,除了能遮蔽白天陽光直射,可隔絕噪音,開花的季節更能芬芳滿室。
這棟標榜人、書、樹關係共構的綠建築,以富有創意的風貌獲頒2012年第廿屆中華建築金石獎規劃設計類首獎肯定,2014年也獲得公共工程金質獎特優的肯定,創下高雄市政府首次在建築類榮獲第一名的紀錄。
除了新總館,高雄市立圖書館在2014年還一口氣建造完成了四座分館:大寮中庄、鳳山中崙、前鎮草衙、三民河堤,每一座圖書館都各具風情,也都充分運用自然環境,創造出獨一無二的的閱讀氛圍。
創新政策 開創共存共榮模式
近年來數位發展挑戰了傳統公共圖書館的功能,新圖書總館用了多項「創意翻轉」的策略,讓自己成為符合數位內容時代趨勢與需求的公共圖書館;「館中樹 連天井」的設計,讓樹木與書結合,讀者的知識與心靈能雙層滋養;「關鍵出版」則是書櫃結合展櫃,讀者閱讀歷史書籍,也同時閱覽真實的歷史;全國規模最大、 藏書最多的「國際兒童繪本中心」藏書達12萬冊,讓兒童從小閱讀就和國際接軌。因應全球化潮流及多元文化的緊密交會,「國際多元文化專區」有多國語言報章 雜誌、圖書、視聽資料,不定期舉辦各國文化交流推廣,辦理國際事務合作活動, 提供各族群專屬空間;從一般書目編排獨立出來的「高雄書專區」,則蒐羅全方位城市內容,企圖成為高雄學的研究典藏中心。
另外,新總館藏書採固定原價七折向出版社購買,並引進電子書公共借閱權新觀念,和遠流出版社合作開發臺灣雲端書庫,以政府按次付費方式提供市民免費 借閱電子書服務,同時建立回饋創作者機制,鼓勵華文數位內容創作發展。這些創新政策,大大翻轉了臺灣過去公共圖書館和出版產業,開創了共存共榮的合作發展 模式。
高雄企圖以閱讀和國際接軌,藉此持續推動城市轉型、追求永續發展的雄心,新圖書總館的興建完成只是第一步,同時第二期計畫的「總館共構文化會館」促 參案也已經進入招商階段。透過放寬土地管制項目,文化局希望能夠吸引30億民間資金投資建設,創造圖書館結合書店文創商業機制的新模式,由營運權利金的獲 利作為新圖書總館的營運基金收入來源,創造公共建設的自償性,既節省公帑開支又能永續經營。
新總館不只是一個讓市民能夠沉澱心靈、開拓思緒的地方,更是高雄透過閱讀和國際接軌的關鍵門窗。它的落成啟用彌補了高雄長期缺乏國家級公共圖書館資源的缺憾,也是象徵高雄將以知識領航城市轉型、追求永續發展的永恆文化印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