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讀書好日子,好日子讀書

文:陳栢青
  德國學者來臺灣做博士後研究。閒暇之餘便寫作。這之前他已經寫了兩本小說,在德國卻沒有任何發行商看上。德國學者說起他在臺灣的生活,週一到週五獻給學術,只有週末和週日可以創作,於是每到週五就是他的審判日,天使與魔鬼在他肩膀旁,他以週為單位接受考驗,週五晚間的行程總是和朋友約喝個小酒鬆一下,或跑跑電影院,夜好像無限長,臺灣有很多好玩的,但晚上11 點一到,德國人有精工表般的意志,他跟朋友說,要回家睡覺了。因為明天他還要趕早起寫小說。德國學者叫施益堅。他說就這樣在臺灣寫了3 年。這回完成的小說叫做《邊境行走》。出版商讀了大為震動,是書一出版便驚艷德國,並獲得德國眾多文學獎肯定。施益堅從此走上作家之路。


  施益堅在《邊境行走》裡虛擬了一個節日叫做「踏境節」,每7 年一次,一次3 天,小鎮居民以遊行和狂歡慶祝「踏境節」。《邊境行走》就只寫「踏境節」,寫很多次的「踏境節」,同一個節日,每一次舉辦,但這些參加過節日的人相遇了,結婚了,又分離了。這樣說來,臺灣之於施益堅,也是個邊境吧。而節日對小說人物來說,何嘗不是另一個邊境,「踏境節」這個節日用時間畫出疆界,以為是同一天,其實每次都在跨過,節一次次過,人生一次次推遠。也就老了。


  小說裡的節日總是故意的,節日充滿人間的氣息,小說裡的人在過節,他就是參與這個人世。和整個世界互動。可你知道的,年年歲歲節相似,歲歲年年人不同。不變的是時間,變的是人。節日比地標還穩固,你繞回去,發現的總是不一樣的是自己。


  對讀者而言,有書讀的日子,就是一個節,是好日子。好日子裡該讀書,書裡,讓我們跟著小說人物一起過節,看他怎麼與整個人世互動。
 

書名:《邊境行走》

《邊境行走》

作 者:施益堅(Stephan Thome)

譯 者:宋淑明

出版社:聯經出版公司

日 期:2010 年11 月




 

書名:《臺北人》
《臺北人》

作 者:白先勇

出版社:爾雅

日 期:1983 年4 月

過年:白先勇《臺北人》

  「除夕這一天,寒流忽然襲到了臺北市」,白先勇《臺北人》裡收錄了一篇名為〈歲餘〉的小說,一年之盡,新年之始,小說裡住眷村的臺北人們要「點小兒手臂粗的蠟燭」,吃「炭火子暴跳的銅火鍋」,把高粱乾了,餐桌抹乾淨便成牌桌。要「熬個通宵。12 點街上放砲杖。」〈歲餘〉保留老臺北眷村舊時時光。


  但〈歲餘〉的好看,在於他透過一場團圓飯,桌圓人圓,卻寫出時間的深沉,歷史的殘缺。一年之盡的餐桌上杯盤狼藉,歡聲盛宴,時間在倒數,這些上過戰場的大兵們卻已經走盡頭,被騙走積蓄、飄蓬遠方、徒留下戰爭傷疤作為時間裡的勳章……老兵不死,只是逐漸凋零,歲之餘,長夜漫漫,卻沒真留下什麼。《臺北人》的厚度在這裡,在浮世歡宴與寒愴人生的對比之間,在人情厚薄與今昔對比之間,而《臺北人》的悲憫也在這,透過蛛絲馬跡,幾句話,幾個「場面幾乎要鬧開了」。但到底收回來的漂亮手腕,讀者什麼都懂了,說故事的人又不說破。不讓場面難看。那是大家風範,那是一種溫厚。雖然底子是淒涼的。寫過年之狂歡享樂,誰都能寫,而能在鬧中寫寂寥,在歡快裡讀出心冷,在時間裡明白反覆,又從反覆中得知有什麼是再也不回來的,也就臺北人而已。
 

書名:《大概是最後的招呼》

《大概是最後的招呼》

作 者:東野圭吾

譯 者:劉姿君

出版社:獨步文化

日 期:2012 年6 月






放暑假:東野圭吾《大概是最後的招呼》

  暢銷小說天王東野圭吾是怎麼練成的?雜文集《大概是最後的招呼》記錄他的出道過程。小說家本來在汽車產業擔任工程師。有一天他去逛書店,看到推理文學獎「亂步獎」在徵稿。他看了上一屆評審記錄,忽然起了個念頭,「欸,搞不好我也可以寫喔」,當下便買了稿紙準備開筆寫。他想到什麼寫什麼,隨著截稿日期近了,但是,糟糕了,他寫那麼多,卻還不知道兇手該讓筆下的誰來當。也不知道殺人手法是什麼。怎麼辦呢?沒辦法,截稿日到了,就挑其中這個角色吧。「這樣這樣的話……」手忙腳亂把小說投出去了。


  亂步獎結果公布了,東野圭吾跑去翻評審記錄,當然沒得獎。但他老兄卻在上頭看到,嘿,自己竟然入圍復審。於是他想,想不到自己只是提筆寫而已,就上了復審,那如果認真起來還得了。於是東野圭吾也不知道是傻氣還是太樂觀的,便繼續他的寫作生涯。最初的筆,一路寫到如今。


  如果你問我這是什麼心態?我說,這不就是放暑假的感覺嗎?長日漫漫。沒什麼好急的。想做什麼就做什麼。覺得一切都大有可為。到了最後,急就章。臨時抱佛腳。暑假尾聲幾個晚上的衝刺。唏哩呼嚕就交了,等到老師發回作業,卻發現成績還不錯呢。「原來只要再努力一點就好了。」「你瞧,我認真起來還得了。」


  後來,我們就永遠失去這種天真與傻呼呼的樂觀,以及「還有一點點就到了」的莫名自信。我們永遠失去了暑假。時間帶走我們,而我則懷念所有天真和孵育這種天真的暑假。我想念那些單純的初心。
 

書名:《藍莓夜的告白》

《藍莓夜的告白》

作 者:連明偉

出版社:印刻

日 期:2019 年8 月

萬聖節:連明偉《藍莓夜的告白》

  藍莓夜是什麼夜?臺灣人在加拿大。連明偉短篇小說《藍莓夜的告白》裡的「我」在班夫國家公園旁五星級飯店打工度假一年。異鄉裡孤獨客,旅館是世界上最熱鬧的地方,五星級飯店連熱鬧都極有品,但那樣的熱鬧只對於旅客。對工作人員而言,孤獨是地上地磚那樣堅硬而確實的。藍莓夜是萬聖節。鬼的節裡他流落異鄉,在異國扮成鬼就可以加入身邊那些沒有腳的群體嗎?人又為什麼成了鬼?


  《藍莓夜的告白》是萬聖節的告白,不如說是,某種對於自己的呼喊。所有的萬聖節都不只是為鬼開放的,其實是為了人。所有的異鄉,不是為了流浪,而是為了回家。於是《藍莓夜的告白》裡各篇小說中的「我」走得很遠,遇到很多人,他們都像鬼,有自己的迷失,有自己的困惑,而「我」在交會的過程中,知道自己走多遠,也就知道,邊界在哪裡。發現缺少什麼,才能體會自己的形狀。帶上萬聖節面具,拿下來,才明白人的臉是什麼。
 

書名:《聖誕節的回憶》

《聖誕節的回憶》

作 者:楚門·卡波提(Truman Capote)

譯 者:柯倩華

出版社:時報出版

日 期:2009 年11 月

聖誕節:楚門·卡波提《聖誕節的回憶》

  你相信聖誕老人嗎?失去聖誕老人的那一刻,童年結束了。這一生都想尋找那個消失的人,不如說,一種節日感。楚門·卡波提《聖誕節的回憶》寫出獨有的純真世界。世界上真的有壞事,有很多複雜的人情酬作,但小說家沒有批判,他的筆那麼柔軟,壞事一樣發生,但總有些什麼好事存在著,他用小說反過來拯救聖誕節。


  〈特別的聖誕節〉中,孩子讓爸爸接往紐奧良過節,南方燥熱地,心也很熾熱,父子倆做什麼都有衝突,孩子陸續發現:爸爸不愛媽媽了,爸爸都跟別的女人在一起,爸爸就是聖誕老人,是他包禮物給我。而最後的這個發現幾乎毀了孩子的聖誕節。但卡波提就是卡波提,他只花了三行,那是神結尾,拯救了這個聖誕節,也讓這篇名為〈特別的聖誕節〉的小說,本身成為一個獻給聖誕節的禮物,誰看到那結尾不會留下眼淚,那也許是神給人類最大的餽贈,故事作為人類的創造物,他真的可以拯救人的心,他是聖誕節本身。誰都值得過這樣一個好日子,誰都值得一個好故事。


  至於卡波提這篇小說最後到底怎麼寫的?你要自己去拆這份禮物才知道。不要毀了聖誕節早上一起床睜開眼睛的那份驚喜!像每一次打開書的時候,拼命壓下直接翻到最後一頁看結局的衝動。要有點等待,又有點迫不及待,那是一份餽贈。有書讀的日子,就是好日子。
 

=======================

本期導讀作者:陳栢青

本期導讀作者簡介:

陳栢青,1983 年夏天生。臺中豐原人。國立臺灣大學臺灣文學研究所畢業。作品曾獲全球華人青年文學獎、全球華語科幻星雲獎、九歌兩百萬文學獎、臺灣文學獎、時報文學獎、聯合報文學獎、全國學生文學獎,梁實秋文學獎等。並被《聯合文學》選為「40 歲以下華文文學最受期待的20 位小說家」之一。2011 年以筆名葉覆鹿出版小說《小城市》,並出版散文集《大人先生》。

導讀團隊

導讀團隊簡介:

作家事,2016 年夏天由湯舒雯催生,顏訥、陳栢青、李屏瑤三人主持企劃的文學直播節目。

=======================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