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硐這個曾叱吒煤礦、金礦產業的小鎮,為臺灣經濟發展史寫下一頁傳奇,繁華景象雖已過往雲煙,值得慶幸的是,猴硐聚落留下豐富的礦業資產與記憶,供後人細細咀嚼。
「猴硐位於新北市瑞芳區,原名猴洞,因早年一處山洞聚居一群猿猴而得名;到了日治時期當地居民以採礦維生,不喜歡礦坑洞出現水,為求吉利,將猴洞改為猴硐。民國51年政府以「猴」字不雅為由,改名為侯硐,直到民國90年,文史學家與在地人士開始提倡恢復舊名,民國94年經當時的臺北縣政府及縣議會審議通過改回原先的猴硐,目前僅剩隸屬交通部管轄的臺鐵火車站尚未更名。
煤礦博物園區 歷史再活化
猴硐地區四面環山,位居基隆河上游與下游之間,靈山秀水,很難想像這裡的山、水及空氣,曾經瀰漫一股黑矇矇的氣息,充斥著大量混濁的煤塵。工業革命後,臺灣經濟多靠煤炭當燃料取得動力來源,蘊藏豐富礦脈的猴硐,在民國65年瑞三礦業自營期間,產量更高達22萬頓,創下全臺第一的煤礦產量,許多居民也是因煤炭開採移民至此,全盛時期擁有900多戶人家,6,000多人,締造了猴硐的黃金年代。
隨著民國79年煤產停滯後,猴硐的發展每況愈下,年輕人多往外移,另謀生計,僅留下數百位居民和逐漸凋零的礦業遺跡。為了重現當年的採煤盛況,保存臺灣煤業發展的活歷史,新北市政府花了5年時間,斥資2億元,將昔日的瑞三煤礦舊址規劃整修為猴硐煤礦博物園區,終於在去年7月24日正式開幕,讓民眾有機會一睹煤礦王國的興衰史。
走進煤礦園區 細數黑金歲月
走進煤礦園區,右方出現一座巨大漆黑的整煤場,外牆斗大的「煤業裕國/瑞三礦業公司字樣依舊清楚可見,這是由瑞芳礦業鉅子李建興所開設的礦業公司,李氏家族從日治時期到民國79年,將猴硐煤礦業帶領到最高峰,這裡也是臺灣當時唯一的選煤廠房,內部裝置2台一日可選炭500噸的選炭機, 利用1寸的目網篩先做篩選,再經由電力帶動選炭機運轉,最後經女工手選,自動將煤礦降到貨車上運出販售。
旁邊的運煤橋與煤礦場的三層建築緊連為一體,是大正9年鐵路宜蘭線通車到猴硐時,為便利鐵路連結礦坑與火車站所興建。現今看到的運煤橋模樣,是民國54年,重新以鋼筋混凝土建立完成的,不過橋柱依然建於舊石造橋墩上,當時除了運煤功用外,也提供居民作為進出火車站的通路。
繼續往柴寮路前進約10分鐘,經鐵路下方,右轉來到瑞三本坑,它開礦於昭和15年,是瑞三公司產量最大的礦坑。主坑是一條約3公里的平坑,再由本坑間隔開闢成一、二、三、五斜坑,最遠的五斜坑又稱卸尾端,距坑口4572公尺,其中獨缺四斜坑,因「四」為「死」的諧音,為求吉利,礦坑內絕不會出現「四」字;也不能吹口哨,會招來不好的東西或事情;女性自民國53年禁止入坑工作後,不知曾幾何時,也被認為入坑是不吉利的事了。

老舊空間再利用 彰顯園區館設主題
為了活化舊有的空房,園區還特地將烘砂室規劃為地質生態館,展示出基隆河谷的壺穴、煤層、砂岩石塊及鳥類、魚蟹等特殊景觀,也透過地質形態解說,讓遊客清楚瞭解當地傳統民居的造屋智慧。猴硐地區山林茂盛,地質屬第三紀沉積岩層,以砂岩與頁岩為主,其中砂岩地質較堅硬,內含孔隙可調節溫度,發達的節理促使砂岩形成岩塊,厚度適中,是當地特有的建材。走在猴硐的柴寮路與猴硐路上,不難發現,處處都有以石材建造的房舍與正在消失中的油毛氈屋頂。
緊鄰於地質生態館的是由礦工浴室重整成的礦工紀念館,內部設有模擬坑道,在這陰暗的坑道中,擺放各種採礦作業的模型和器具,原有的浴池區塊則擺放與礦工工作或生活相關的物件,包括入坑工作、木製置物櫃、供應所販賣品的模型等等,還有一張張「做炭坑」人(猴硐對煤礦工作的通稱)的肖像,他們為謀生計,多半住在公司提供的宿舍,又被稱為「寮仔」,猴硐有內寮仔、三座寮、五座寮、番仔寮及美援厝,每戶礦工家庭生活起居,全擠在這僅有數坪大的空間內,吃飯、睡覺……,看了叫人心酸難受,平日工作還必須待在暗無天日的礦坑內搏命,長期接觸煤塵,換取臺灣的經濟奇蹟,是不折不扣的黑手英雄。
猴硐神社 出自日人之手
回顧猴硐的煤礦業歷史, 可推知日治時期,日本人大肆開採臺灣煤礦,由基隆延伸到猴硐,為凝聚地方力量與推廣皇民運動,便在當地興建神社,供奉掌管大地的天照之神,呈南北向,朝北祭拜,也就是面向日本參拜,與臺灣的土地公相似,當時的礦工也會來此祭拜。
神社依地形建於山丘上,設有2座明神鳥居,除了是猴硐神社的精神象徵,更是神社最忠誠的守護者。一座為石造的混凝土鳥居,石柱為當年的基隆炭礦所贈,奉獻2字仍清晰可辨,但瑞三礦業公司產業奉公團的字樣,已經難以辨識;另一座靠近本殿的圓形檜木鳥居,同樣因長年缺乏照料,面貌殘破不堪,甚至連本殿也早已全毀不復在。
不過,猴硐神社特別之處,在於它擁有正副參拜道,是少數設有2條參拜道的神社,主參拜道可從猴牡公路口進入,原主參拜道入口處位於瑞三礦業大樓,現今已損毀;副參拜道則由一百階通往, 也可由新建的介壽橋懷德亭登山步道,直接步行抵達神社。參拜道入口處設有2座巨大的石燈籠,兩側也有樣貌為織部燈籠的石燈籠,主參拜道為太陽造型的石燈籠,副參拜道則為月亮造型的石燈籠。爬上神社遺址,還有一處涼亭是光復後為供人休憩所建,也是鳥瞰猴硐的絕佳制高點,一眼望去,翠山綠意的景象盡收眼底,美不勝收,相當值得前來造訪。
走訪古道祕境 一探淘金夢
喜愛尋古訪勝的登山客,猴硐也設有大粗坑、小粗坑觀光步道及金字碑古道,這些山區都是猴硐採金的溯源地,早在清乾隆55年就有先民到此開墾,之後隨著淡蘭古道開通,清光緒19年採金者溯溪到猴硐,在大粗坑、小粗坑溪間發現金沙源頭,開始有淘金人湧入當地定居,形成猴硐最初的礦業聚落。大粗坑、小粗坑的金礦,經歷私人、日本商社與臺陽礦業公司的開採,金礦脈產量逐年遞減,直至民國60年,正式結束大、小粗坑的金礦開採,村落也伴隨沒落。
沿著猴硐國小新校區後門方向繼續往前走, 來到礦業鉅子顏雲年的發跡處—— 小粗坑,其可通往九份頌德公園,山徑上也能俯瞰員山分子洪道與番仔澳港灣。根據記載,清光緒20年間,官府曾在此開設砂金分局,足顯當時採金盛況的繁榮光景,目前僅剩聚落遺跡,供遊客遙想「舊金山」的風華歲月。
大粗坑觀光步道則在淘金全盛時期就有「小美國」之稱,當時至少有100~200戶人家居住在此,住民消費能力高,曾傳出有人揮金如土,以金礦墊桌腳的說法。這裡也是知名導演吳念真的故鄉,他編導的電影《多桑》就是以真實經歷為藍圖,在大粗坑勾勒出電影的情節,主角《多桑》隨著日治時期的結束、礦業的沒落,依舊無法遺忘過去的歲月,最後不堪矽肺病的騷擾,選擇以跳樓自殺收場。這一幕幕劃時代的悲劇,訴說著「做炭坑」的滄桑, 也道出礦業的興衰史,撥撩人心,久久無法釋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