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小野老師推薦書—地方記憶,島嶼閱讀

文:伍先恩 照片提供:伍先恩
小野老師



 

小野老師地方創生選書

 

 

 

 

本期邀請長期耕耘臺灣文化的小野老師,結合自身記憶和觀點,介紹五本描繪臺灣在地風情的書籍,從歷史的回顧中,發掘屬於各地的特色,激發社區營造的新方向。

 

《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與大眾生活》 《時光寫生》

《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與大眾生活》

作者:蔣竹山

出版社:蔚藍文化

 

《時光寫生》

作者:呂游銘

出版社:積木
 


地方記憶-本土生活樣貌的演化

 日治時期是臺灣發展史上的一道分水嶺,為邁入現代化奠定不少基礎。翻開蔣竹山的《島嶼浮世繪-日治臺灣與大眾生活》,小野老師開始細數臺灣庶民文化的改變:「我們現在生活中很多東西日本時代就規劃好了。」,工業社會隨著日本人一同登陸這座島嶼,書中具體以各種景物呈現了當時的生活樣貌。
 

 「日本人想營造一種南方的氛圍,建造南洋風味的臺灣」,書中呈現了日本人對於南洋風格的想像。現在的臺北植物園是以前日本實驗各種南洋植物的場所,在裡邊種植成功了,就開始種植到臺灣的街道上,臺灣大學裡的椰林就是當時的遺跡。1930年代,留學歐洲的日本建築師將新點子實現在臺灣基礎建設上,從總統府、土地銀行到迪化街,歐式佐和風,再添閩南味,在地化體現了文化融合的精髓,給了讀者想像的機會。
 

 除了建築景觀、植物生態外,人們的文化生活也有了轉變,翻開呂游銘的《時光寫生》,讀者可以化身成故事裡的小男孩,隨著河流坐上時光的小船,一點點看到臺灣文化的變化,戒嚴時期遠走美國的呂游銘,以他想像中的鄉土記憶,為臺灣畫下一步近代史。
 

 「臺北的歷史真的滿短的,所以你要回溯真的不難。」跟呂游銘同樣身為萬華人,小野老師回憶起自己的生活,過去附近西藏路、三元街是一條佈滿水道的溝圳,四處可抓魚蝦。《時光寫生》裡的那個小孩,在作者筆下帶著人們看看什麼是復興號、霓虹燈長什麼樣子,還有擠在日光燈下盯著電視機的風貌,小野老師以「魔幻寫實」來形容這本書,結合記憶和想像,透過色調和光線的鋪陳,讓我們了解那個時代人穿什麼、賣什麼,每翻一頁都會從一個人的表情、動作,體悟到時代的改變。

 

《花蓮365春夏》 《花蓮365秋冬》
《花蓮365春夏》 《花蓮365秋冬》

作者:王玉萍

出版社:時報出版


地方產業-在地文化特色的行銷

地方記憶 島嶼閱讀 「這本書介紹花蓮的各種景點、商店還有風貌,從豐濱到溝子口……」,小野老師拿起了《花蓮365春夏秋冬》,兩本書分成春夏篇、秋冬篇,作者是王玉萍,捕捉花蓮各季風貌呈現出當地產業與文化的景況。
 

 從歷史的洪流漂進了花東縱谷:花蓮有著得天獨厚的自然景觀以及相對完整的原住民文化,近年來也有不少青年返鄉,在市區和各個角落經營特色商店,以花蓮市區的溝仔尾為例,過往埋在房子底下的大水溝是老一輩的共同回憶,如今清澈的大排不在,但「溝仔尾」這個名字留了下來,年輕一輩傳承這個名字,將這塊土地作為花蓮文化的集散地,藉由各種活動和休閒空間,和來往客旅說說花蓮的故事。一手春夏和一手秋冬,循著四季掠過花蓮這塊土地。

 

《尋熊記》

《尋熊記》

作者:黃美秀

出版社:遠流

 

地方生態-臺灣特有物種的足跡

 日治時期、後山淨土說畢,生物本科出身的小野老師開始聊起了臺灣熊:「黃美秀是我的學妹,她到美國專門研究熊,後來博士論文想寫臺灣的熊,美國的人警告她臺灣沒有熊......。」
 

 這本《尋熊記》,記錄臺灣黑熊的與眾不同,深入玉山,從南安小熊的田野記錄中帶領讀者認識野熊的習性、和布農族間的互動,有趣的是原本一直以為只有臺灣黑熊胸口有個V,直到小野老師說到其實許多亞洲熊也有個V,只是臺灣黑熊跟其他亞洲熊因為「海斷」,發展出屬於自己的南島特色。聽到這,我默默的在胸前比了個V,一方面幫助我回想臺灣黑熊長什麼樣子,一方面向臺灣特有種獻上我的敬意。

 

後記

 訪問的尾聲,小野老師回頭聊起地方創生的意義:「當威權過世,強控制解體之後,每個社區逐漸找到自己的生命。」,隨著經濟發展到一定程度,人們開始有餘力回顧自己的歷史,從修復的過程中不斷探索。

 透過探索,隨著大海過路臺灣,發展出不同於原生中華文化的海斷樣貌,經歷了清領、日治、國民政府來臺,與原住民間的摩擦與融合,在小小的島嶼上,臺灣擁有細膩、多變的文化樣貌。

 「創生是讓都市的青年回到自己的家鄉,讓這些傳統有新的呈現方式。」,結合新世代的觀點,少了歷史所累積的衝突與仇恨,取而代之的是如何讓在地文化成為翻新當地產業的基石,地方創生讓人們知道自己曾經經歷過什麼,作為重新認識臺灣的第一步,邀請各位讀者一起翻翻今天介紹的書籍吧。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