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臺灣文學基地 向外蔓生的文學孵育器

文:邱睦容 攝影╱翁挺耀
臺文基地是繼大稻埕後第二個面狀保存的文化資產專區。

有別於臺北車站的喧囂,與華山文創園區洋溢的年輕氣息,鄰近由林蔭綠樹環抱的齊東街日式宿舍群―老樹與老屋,像極了見證日治時期到戰後的老臺北,蘊藏著歷練與思考,給予來者智慧與養分。近幾年,在國立臺灣文學館積極打造下,文學如同園區老樹新發的綠葉一樣,正蔓生著。

 

從詩社到基地 用文學來交朋友

  「臺灣文學基地」(以下簡稱臺文基地)位於「臺北市齊東街聚落風貌保存專用區」,是繼「大稻埕歷史風貌特定專用區」後,第二個以面狀保存的文化資產專區。興建於1920年代,原為日本職務宿舍區,不同尺度的木造房屋與老樹,承載了齊東街百年的歷史,戰後陸續轉為遷臺官員、臺灣銀行員工的宿舍,疊加了新的記憶與面貌。
 

  2003年,在都市開發壓力下,齊東街日式宿舍區一度面臨拆除危機,所幸在當地居民、文史工作者、市府的協力之下,保留下來。建築經修繕後,國立臺灣文學館(以下簡稱臺文館)以詩為推廣主軸,營運「齊東詩社」;2021年臺文館升格後,7棟宿舍整合,並轉型為文學基地。


  位在臺南的臺文館是原臺南州廳的辦公建築,在臺北的臺文基地則是帶著生活感的宿舍區,建築的差別也體現了兩者被賦予的不同使命—在以臺灣文學為己志的目標下,進行不同面向的推廣,兩者的差異,就像臺文基地的黃主任所比喻:「我們把這邊定位成文學的日常,就是用文學來交朋友的地方。」在基地內,7幢不同的日式宿舍,分別是繪本、展覽、閱讀、活動、詩舍、飲食及駐村空間,靈活融入生活的不同面向。

黃主任將基地定位成文學的日常、用文學交朋友的所在。 以臺語為遊客進行基地的室內外導覽。 邀請駐村作家共同分享故事、激發創意、討論文學作品。


文學的跨域蔓生:駐村作家

進駐臺文基地的抹茶甜點專門店「平安京茶事」,為園區增添日常儀式感。

  但也不限於只跟來訪的民眾交朋友,臺文基地也以文學跟各領域交流,開館後就長期推行的「駐村作家」,便是在「文學跨域」目標下敞開的大門。


  相較於行之有年的藝術家駐村,作家駐村是國內相較少見的藝文駐村形式,先例僅有臺南市文化局經營的「南寧文學.家」,而透過申請獲選進駐的作家,創作類型則廣納了推理科幻、歷史、飲食、生態等,身分更延伸至舞蹈家、音樂家、影像工作者、新聞工作者、多媒體藝術家等,國內外創作者兼具,今年甚至有三分之一來自香港、美國、義大利等地。作家入住修繕後的日式老屋,在歷史氛圍中汲取創作靈感,而民眾則可藉著多元的駐村活動和作家近距離交流。

 

進駐臺文基地的抹茶甜點專門店「平安京茶事」,為園區增添日常儀式感。

  「我覺得故事是一切的核心,人人都喜歡聽故事,很多創作的出發點也都是故事」,談起駐村作家計畫,黃主任眼神發光地補充。當以「故事」為核心,讓文學與跨域面對面:現代舞蹈工作者,可以帶著民眾與老樹做肢體互動,轉換園區成為環境劇場的一部分;詩人也能和民眾一起合泡一碗泡麵,並在過程中談論愛情與詩之間的關係。


  「文學如果僅止於出版,就可惜了」,不只駐村作家帶來的激盪,位於首善之都的臺北,有著跨國交流、接觸各領域人才的地利之便。明年底位於華山倉庫附近的臺北分館將修繕完成,屆時也會開啟更多跨國合作,將更多的文本轉譯分享。

 

生活裡的文學感:平安京茶事

除了文學交流,臺文基地也規劃布置不同主體的展覽提供遊客參觀。

  文學,除了是生活日常,是與音樂、戲劇、舞蹈、遊戲等藝術與休閒娛樂的對話,有時也是生活裡的一種氛圍、一種日常調劑。早在園區開設之初,抹茶甜點專門店「平安京茶事」便透過公開評選機制,進駐其中一幢老屋。


  「平安京茶事」雀屏中選的理由,一方面是抹茶與日式老屋的氛圍本就相得益彰,二方面也藉著甜點店的人氣,讓更多人走入園區,「展覽看累了,會需要一個空間轉換沉澱。又或者是衝著甜點而來,順道逛展覽,也沒關係。重要的是,如果它既是茶店,也是文學館,兩者結合,讓民眾透過飲食來認識文學,那不是很棒嗎?」黃主任提到一次前往日本倉敷旅遊的經驗,當她造訪當地一間人氣柚子炸豬排店時,筷套一翻過來,上面印了當地詩人寫的詩,「那間店有多少觀光客在吃,有多少人知道這個地方出過詩人,但只是簡單的一個筷套,就能讓文學被看見。」

 

館慶活動日有眾多小市集設攤共襄盛舉。

  那次的經驗也是促成這次「館慶限定和菓子」的契機,當甜點師以季節為題、推出楓葉與柿子造型的和菓子時,館方則在旁添上了客籍女詩人杜潘芳格的〈月清.秋深〉籤詩:

月光照,所有地上並海水中生存一切東西。

月清秋深。


  詩作誕生於生活,當杜潘芳格以自然場景的「秋月」比擬月娘俯瞰世界、將萬物一視同仁的母性姿態,藉此抒懷;而在當代,文學工作者和飲食結合,將文學感傳遞出去,「你所有心情,文學家都寫過。當你透過閱讀或這些日常去感受文學,你的心會被滋養。」黃主任感性地說,文學始終與生活密不可分。

 

文學的下一步:深化社會影響力

與「軟筆字創作工作坊」合作,帶領遊客重拾紙筆書寫的溫度。

  走過兩年的跨域實驗,除了繼續深化現有的活動與文學體驗外,臺文基地的下一步,則是打造文化空間的公共性,持續創造社會影響力。


  過去在文化場館的經營上,更多的討論是在民間機構參與公共建設的方式(BOT、BOO、ROT、OT等),但不應該僅停留在制定規範、檢驗KPI的層次,黃主任認為更該思考的,是合作的實質層面:「有時讓委外單位進來,像平安京茶事的案例;有時候是我們自己走出去,求助和飯店、餐廳、旅行社合作,但重要的是發揮影響力。」她以荷蘭為例,梵谷博物館有行之有年的「來博物館為你的小孩辦慶生Party」活動,便是將美術融入民眾的生活,不求每一位民眾都理解博物館的核心知識和理念,但要透過活動,慢慢地讓人家靠近;台夫特理工大學圖書館則設置了冥想空間,讓圖書館不只是嚴肅的知識場域,也是能安心放鬆的空間。


  文學可以做到什麼程度?而文化空間的邊界又在哪裡?這樣的提問,唯有透過不斷地嘗試才有答案,然而最重要的是,「館舍要當自己是社會的一分子,去思考自己可以做什麼?」黃主任說。當有這樣的意識在,那麼與社會的距離,便不遙遠了。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