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主辦的「臺灣原住民族一百年影像暨史料特展」,9 月6 日於臺北市剝皮寮歷史街區開展,藉由大量相關影像與史料的蒐集見證,回溯臺灣原住民族的文化脈絡,呈現原住民族在臺灣歷史中從未缺席的參與、貢獻及影響。

電影《賽德克巴萊》讓民眾看見「賽德克」族,也讓民眾有機會進一步探索原住民的文化。由於臺灣之於原住民有密切的連結,大家把原住民視為臺灣歷史的母親,因為原本居住於這塊土地的住民,匯集了臺灣所有故事的起點。
適逢建國百年之際,行政院原住民族委員會透過各政府機關、部落、民間單位或個人徵集到過去100年來,以原住民為主題的事件、人物、文化等約200多張珍貴的歷史照片、史料、紀錄片於「臺灣原住民族一百年影像暨史料特展」中展示,重新述說、建構臺灣的歷史,促進社會各界對原住民的認識與了解。
原民會主委孫大川在展覽中指出,早在17世紀時,原住民已為臺灣的歷史寫下序幕。西方勢力來到臺灣,與平埔族、原住民族在物產交易、基督傳教等向度下所產生多向「關係」,把臺灣與當時的國際貿易體系、世界局勢緊緊結合在一起。同樣地, 清朝與原住民的關係也相當複雜,涉及教化、招撫、結盟與通商等面向,留下不少記載,原住民本身雖然沒有文字書寫的傳統,但史料證明原住民從未在「歷史」中缺席。「臺灣原住民族一百年影像暨史料特展」在知名百年古蹟剝皮寮歷史街區展出,呼應了建國百年意義非凡的一刻,也讓民眾走入百年老街,體認原住民在百年歷史更迭中,隨時代脈動參與歷史進程的軌跡。
9大主題縱橫原住民發展史
長久以來,臺灣原住民族只是主體外的邊緣,多數關注僅停留在不同的面貌、文化、傳統、語言、風俗習慣與社會結構等現象, 當「異」成為對原住民的理解,很難避免呈現短暫片面、獵奇、缺乏歷史縱深的史觀。透過此次展覽,可以讓民眾嘗試對這些歷史,有更深刻的體認。
「臺灣原住民族一百年影像暨史料特展」為彰顯臺灣原住民族主體的論述與觀點核心,以時代為軸,歷史事件為緯,透過大量的影像、影音、文字等陳設展覽,分為「婆娑之洋.南島之民」(總說)、「從生番到熟番」(1895年之前) 、「田野鏡頭: 高砂族的歷史印記」(1895~1945)、「山地平地化:山胞的政治參與」(1945~1960)、「上山下海:山胞與國家建設」(1960~1980)、「邊緣發聲:臺灣原住民主體意識的覺醒」(1980~1990)、「山盟海誓:憲政主體與文化復振」(1990~2000)、「族群願景:自治理想與文創發展」(2000~2011)、「重返海洋.航向世界」(總結論)9大主題的展區。
主辦單位表示,此次展覽中每個主題的設定,皆回應幾個的族群關切,從生番、熟番、高砂族、山胞到臺灣原住民等名稱,都顯現自清朝、日治、戰後國民政府、原住民社會運動時期等進程下的族群關係,這些稱呼,不僅是歷史斷代的標題,也形成某種張力,說明了原住民與臺灣歷史的微妙關係。
異己再現 重拾原住民史料
特展內容側重於臺灣原住民百年來的社會、文化、政治、現象,1895年之前臺灣原住民的身影記錄,多半由強權、具有撰述能力的「他者」完成。清領時期的臺灣可從《職貢圖》、《番社采風圖》一窺其貌; 1895年臺灣正式開埠後,英、法、俄、美便派遣宗教傳播、自然史學建構等相關人士來此,展開企圖有別的探測,湯姆森(John Thomson)曾在傳教士協助下,走訪許多部落,進行攝影之旅時所拍攝的臺南平埔族;次年馬偕(George L.Mackay)來臺奠基傳道事業,存留的原住民相片,皆是佳例。
1895年馬關條約後,臺灣成為日本的殖民地,1923年總督府公布生番改稱高砂族,在民政長官後藤新平上任後, 開始展開各項調查工作,作為官方制定決策的一環。受業於日本人類學者坪井正五郎的鳥居龍藏,在1886年到1900年間來臺進行4次的學術調查旅行,為臺灣史上早期全面性、系統性地原住民族田野調查,留下許多珍貴的影像畫面,成為後人親近日治時期原住民面容的方式之一。
接續前輩,伊能嘉矩、粟野傳之丞、森丑之助、馬淵東一等人,也陸續完成臺灣原住民的人類學研究,特別是寫真照片中的人物姿態、風俗習慣、部落地勢,皆讓觀者得以感受到原住民昔日的生活圖譜。
民族意識覺醒 文化主體復振不再是夢
1945年至1960年戰後初期階段,國民政府制定一系列山地平地化的政策,造成原住民社會根本性的改變與影響,以及1947年省民政廳通令高山族改稱為山地同胞,都是改朝換代的見證。直到1980年代起,政治禁錮慢慢崩解,原住民開始宣示民族主體發聲的權利,一系列的正名運動與社會抗爭就此展開,照片中充斥著抗議字句的白布條、舉牌,皆說明原住民邊緣發聲背後,對重拾族群文化與期待受各界尊重的渴望。
在原住民社會運動的奔走與呼籲下,1994年憲法增修條文,將山胞改為原住民,次年通過姓名條例, 得以恢復傳統姓名, 不必再使用漢姓,2005年也通過原住民族基本法,保障了原住民文化傳承的權利。展場中開始出現原住民重振民族文化的彩色影像,也彰顯了臺灣原住民族源源不絕、充滿生命力的族群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