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導演蕭菊貞自許為說故事的人,從獨立紀錄片導演到進入慈濟大愛台擔任戲劇三部經理,蕭導說,「我從來沒有為了拍片去找題材,每一個我拍的人都是剛好遇到,或認識,我覺得感動,於是我去拍他們。」
不過,蕭導的第一部紀錄片《博盛,這孩子》恐怕是個例外,1993年蕭導在清華大學讀書,和同學一起完成了這部拍攝罕見疾病患者的影片。在蕭導的新 書《導演的人生筆記》中,她提及當時為找到拍攝對象,翻遍新竹當地各類報刊。該片得到金穗獎的評審團獎,也開啟了導演的拍片人生。
接下來的作品如《紅葉傳奇》、《銀簪子》皆獲得金馬獎最佳紀錄片的肯定。讓人感動,是蕭導作品中最基本的元素。儘管如此,蕭導說,看到那麼多生命中的衝突、矛盾,那麼多好與不好,她心中一直存在著疑問,對於無法幫助片中那些遭遇苦難與不幸的人,感到無力。
蕭導的困惑,透過拍慈濟證嚴上人的紀錄片,找到答案。拍攝的前幾個月,蕭導默默觀察,尋找讓她感動的點。把自己當白紙、一扇開闊的窗,是導演接觸拍攝對象的原則。
「當我們扮演一個批判者,或文化人時我覺得除了看到問題之外,更重要的是把心打開,從這些人的人生、這些故事裡看到甚麼?」
蕭導說,遇見上人的機緣,讓她重新找到說故事的熱情。「佛法提供我一個信念:生命本身是一趟學習之旅。」
拍過口足畫家謝坤山、癌症患者、遭到家暴的女性配偶、服無期徒刑的受刑人,蕭導認為,她的拍攝對象願意跟她分享如此寶貴的生命經驗,其價值無法用時間金錢衡量,「並不因為我是得過獎的導演,就比他們厲害到哪裡,他們教我的是生命的學習」。
書裡的慈濟環保志工金花,住在臺東太麻里,是個70來歲的排灣族阿嬤。蕭導近身了解以後,才知道金花是長期家暴受害者,曾自殺未遂,加入環保志工的 行列讓她身心有了寄託。在莫拉克颱風來襲時,金花與其他環保站的夥伴一同救災,這一連串的事蹟,透過蕭導的鏡頭,成了大愛長情劇展《曙光》的故事基底。
在《導演的人生筆記》中,蕭導回顧10多年來因拍片結識、像金花一般的人生勇士,與她自身對佛法的體悟。
看不見的城市

談及生命中影響深遠的書,蕭導說影響深刻的書其實反映了當下的生命狀態,經過不同生命階段,也受到不止一本書的影響。導演的童年在高雄度過,常在圖 書館看書,她喜歡讀自然科學、探索宇宙的書,「我想去看我不懂的,去找一些答案」。她也喜歡偵探小說,著迷於亞森羅蘋與福爾摩斯小說中環環相扣的情節。
長大後,蕭導拍片以人為本,自然喜歡讀談人心、人性的書。最近常在花東一帶跑,包包裡帶著幾本跟土地與食物有關的讀物,形成「隨身書房」。
當她想靜下心、沉澱自己的時候,喜歡拿出卡爾維諾的《看不見的城市》來讀。
導演的人生筆記:光影背後的感動與追尋

作者:蕭菊貞
出版:大塊文化
日期:2014年6月
ISBN:9789862135365
蕭導說,自己常因拍片去很多不同地方,卡爾維諾透過馬可波羅跟忽必烈訴說對世界的觀察,描繪了50多座城市,不管是具象、抽象,還是記憶中、慾望中的城市,很容易讓她產生共鳴。
「生命裡有很多具象、抽象,或是心念創造出來的城市,用眼睛看到的未必就是全部。如果閉上眼睛,用耳朵聽,或是關上耳朵,用皮膚去感受,可能都是一幅幅不同的圖畫」。
擔心講得不夠具體,導演就地取材以採訪地點臺北光點咖啡廳為例。當天我們約下午5點,咖啡廳裡位置有限,加上音樂影響談話,於是我們坐在戶外,頂著 燥熱的夏天。導演說,現在下午5點多,快到下班尖峰時間,路上的車潮漸長,這裡地上有落葉,身旁有成群的蚊子圍攻我們,氣溫熱得讓人冒汗,這些都是有形 的;我們看不到的可能是一邊訪談,心裡惦記著等一下要做的事,你想著晚上的約會,我想著還沒開完的工作會議…。
導演坦白地指出,一般新聞式的採訪,10幾分鐘到幾10分鐘的時限內很難與人談心,雙方總是想要很快觸及需要問的問題,找到答案。紀錄片的拍攝需要人心底的東西,因此需要長時間醞釀。
像導演與她第一部紀錄片的主角博盛,多年來保持連絡。蕭導說她把被攝者當成朋友,「誠懇跟姿態很重要」。有些紀錄片是「運動型」,就是要衝、要挖答案,蕭導喜歡看人、探索人,「我不喜歡給強勢的答案或引導」。
9年後,博盛再次走進蕭導的鏡頭,還帶著他的同學。有一天,導演開車去新竹,憑著記憶找到博盛家,博盛的爸爸邀她進去喝茶,談起這些年來博盛的成長。導演後來進入博盛讀的啟智學校,拍了《0~博盛的二年八班》。(唐湘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