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走進圖書館 翻開老故事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潘云薇
當守護老房子、文化資產保存成為一門顯學,籌建全新的圖書館舍不再是唯一選擇,圖書館開始扮演起活化舊建築的角色,重新賦予建築空間的新生命。

再造老屋老房新生命

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空間形成新舊交融的對話關係。

  「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在未修復前屋頂被鐵皮包覆,整個屋況也已是殘破不堪,就像是一間雜屋,整理、整理著,發現了日式木桁架結構非常漂亮, 開始對空間有了更多的想像,」臺南藝術大學建築藝術研究所畢業生林建叡回憶。


  一個社會的文明高度與文化厚度,就看它如何對待老建築。老建築的存在就如同記憶的載體,見證著某個時代的歷史軌跡,很多珍貴的東西如果沒有被保存下來就是消失了。


  近年來,圖書館在紛紛以打造全新建體,尋求現代化服務空間的另一端,有了不一樣的作為,圖書館扮演起活化舊建築的角色,重新再造歷史建物的活潑朝氣。


見證歲月的容顏 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變身

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前身為社區中山堂。

  臺南的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前身是中山堂,早期為興建烏山頭水庫時的日本人宿舍,也是社區老一輩幼時的小學堂、集會中心。這裡曾是居民美好回憶的連結點,隨著原有功能漸漸式微,淪為一處儲藏倉庫。林建叡說,當初南藝大建築所城鄉思維與實踐組師生在投入社區營造時,與大崎居民互動過程中,發現這幢房子很具故事性,但對比堆滿雜物的荒廢景象,很難讓人產生連結想像。直到一次社區清潔日中,囤積的雜物被一一清出,層層被打開的歲月見證,讓老房子昔日的骨架輪廓逐漸清晰,醞釀而出打造圖書館的契機。

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充滿老房子的味道。

  南藝大建築所站在永續經營的角度,期許讓老建築的再利用發揮實質功能。在與社區居民經過無數次的討論後,以解決孩子閱讀學習資源匱乏,必須上下山往返市區圖書館借閱書籍的不便與安全性為前提,有了以兒童為主體的共識,發展出以藝術為主題的社區圖書空間,也讓圖書館與中山堂的身世以及南藝大建築所有了延續的緊密關係。


  但,要執行修繕老建築工程,所需花費不少,南藝大建築所除了向政府申請補助經費外,也希望透過與社區居民一起募款的方式,讓修復工程成為大家共同參與的一件事。當時不曾募過款的林建叡坦言,心理壓力頗大。一次,他在麻豆阿蘭碗粿進餐時,東張西望發現牆上貼滿頒發給店家的感謝狀,張張與兒童有關聯,於是帶著緊張的心情嘗試募款,老闆要林建叡兩天後帶著計畫書到店裡。沒想到老闆已備好現金,計畫書沒翻幾頁便爽快地從口袋抽出10 萬元來,說:「這是很好的事啊!」他將這份好消息傳遞回社區,燃起了大家的信心與凝聚力,2個月就募到了100萬,60 萬著手老建築的修復工程,其餘用於經營、辦活動使用。


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舉辦「在農村裡玩音樂──兒童即興音樂工作坊」活動。  「我們不希望只是投入一筆大資源修繕老房子而已,」南藝大建築所在修復過程中,不斷醞釀出藝術活動的發生,經由社區居民的共同參與,讓老建築變身圖書館成為大崎很重要的紀事;也因為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的成立,社區的孩子慢慢走出來與圖書館互動,許多是林建叡參與社造4年多來不曾遇見的孩子。經由空間的再造,「我看到了圖書館的意義性,很感動,」他說。


 


參與活動的小朋友在帶領下透過聲音,重新去看待生活中的事物。

  南藝大建築所也希冀透過老建築的活化過程,讓圖書館空間在閱讀功能之外,亦是一個藝術學習基地。「藝術在這裡指的是經由學習、互動、分享一件事,很真誠地去面對、思考、感受它,這就是藝術!」林建叡說,我們帶著社區小朋友用不同的角度,以更深刻的方式去看待社區。他以「在農村裡玩音樂――兒童即興音樂工作坊」為例指出,雖然大崎對小朋友來說是很親近的場域,但有時生活久了,對於周遭熟悉的事物會開始產生疲乏,透過帶領小朋友在大崎尋找、收集稻草、石頭、種子、紅磚瓦等農村裡任何可以發聲的素材,創作成各式樂器,用音樂、聲音的角度,重新去看待他們生活中的事物,會產生不一樣的啟發;同時也是從小培養孩童參與、關心公共議事與對家鄉的認同感,南藝大建築所是以這樣的方式去看待活動的發生。「總和來說,就是要讓人生活得更好,所以我們長期去經營這個地方,」林建叡說。


重塑歷史建築身世 桃園市圖大湳分館收藏記憶

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原為1964 年所建造的八德中正堂。


「樂齡電影讀書會」活動民眾踴躍參與。(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提供)










  老建築保存與再利用的價值,讓人們開始思考找回自己和土地、空間的關係。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原為1964 年所建造的八德中正堂,見證了50 年代軍方戲院文化及當地歷史集體記憶。不過,在社會變遷與都市化的發展下,使得原有娛樂功能一度喪失,導致建築體長年荒廢損壞;所幸在在地民眾極力奔走下,當時的桃園縣(現已升格為桃園市)政府於2007 年9 月29 日公告登錄為歷史建築。中正堂在具地方發展歷史意義之價值的脈絡下,展開了修復再利用的行動。


  然而,中正堂周邊原有的社會網絡已不復存在,當時的執行團隊便提出文資培力的創新觀念,結合歷史建築修復工程、學校教學資源與社區營造的參與,主要經由專業者的引導,加深社區居民了解文化資產再利用的重要性,進而期盼社區共同關心公共環境議題,同時提供學生真實的學習場域 ,重新拉起與社區的臍帶關係。


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原觀眾席與舞臺之間轉化為閱覽與書籍媒體的對話關係。 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原觀眾席為閱報區。
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保留原電影播放空間的階梯。 舊有八德中正堂變身民眾閱讀場域。

  在修復完工後,由大湳分館正式進駐使用,做為藝文推展及在地居民終身學習的場所,發揮歷史建築保存及活化再利用功能,同時透過圖書館資源,讓電影放映、活動講座得以延續,重新拾回大湳地區民眾看電影、集會的共同記憶。目前圖書館以較為親民,不具濃厚距離感的影片為主要播放內容,大湳分館主任李萍舉例,像是「暑期假日電影院」《星球浩克》、《雷神索爾前傳》等,也因應人口老化趨勢,為銀髮族開辦「樂齡電影讀書會」活動,經由不同主題的優質電影,讓樂齡族群在欣賞片中各種角色的演繹後,留下共同對話、思考討論、分享解析生命經驗的方式,期望帶給長者更多生活上的感動,並增加彼此間的相互成長。他期許,未來在館藏上也將會慢慢著重於豐富電影原著類書籍,讓閱讀符合中正堂原有的精神內涵。

日式建物大改造 鹿草鄉立圖書館身兼文化學堂

嘉義縣鹿草鄉立圖書館前身為鹿草庄役場辦公廳舍。

  不同於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與大湳分館的集會空間特性,嘉義縣鹿草鄉立圖書館前身是於日治時期,昭和11年所興建的鹿草庄役場辦公廳舍,而鄰接木構造雨淋板的自修室是昔日地方首長的宿舍,經由建築的再利用,成為全縣唯一一棟日式建築圖書館;也由於歷史建築使用空間有限,鹿草鄉公所將圖書館前方已閒置的舊衛生所空間,改造為鹿草民俗文化學堂,做為地方藝文展演與學習的據點,與圖書館合而為一,定名為鹿草鄉立圖書館暨文化學堂。


鹿草故事劇團於後臺排演皮影戲。( 鹿草鄉立圖書館暨文化學堂提供)  鹿草鄉過去曾是一處文化沙漠,圖書館更是老一輩記憶裡俗稱的鬼屋,許多人避而遠之的地方,但是在館方多年耕耘下,透過活動的推廣來活化老建築,讓圖書館營運績效屢屢獲得肯定,眾人有目共睹。


  然而,鹿草鄉和多數農村一樣,人口外流情況嚴重,使得鄉內老年人口占全縣第二。鹿草鄉鄉長楊秀玉深知,「唯有提升教育、文化才有機會改變與轉變。」特別是鹿草保留、累積了許多深厚且豐富的在地文化與特色,值得被發揚光大。


兒童室小朋友與家長坐在一起,聽故事媽媽說精采的故事。( 鹿草鄉立圖書館暨文化學堂提供)

  鹿草圖書館透過凝聚團隊的共識,齊心推動地方文化,除了有培訓文化志工,也有由一群志工媽媽組成的鹿草故事劇團,以皮影戲活靈活現的戲劇演出,讓圖書館不只是靜態的閱讀場域,而是更生活化、更貼近民眾的學習場所。鹿草故事劇團最具代表的演出是改編在地繪本與鄉土傳奇的戲碼,如「鴨母將軍朱一貴」、「鹿仔草大觀園」等等,也有將在地元素融入童話故事的「鹿仔草灰姑娘」,其中「慈雲寺的大蛇傳」更凝結眾人之力,以多幅工藝手法繁瑣的版畫,通力完成出版的圖書繪本。

  其實,鹿草子弟不乏表現出眾的藝文界人士,像是國寶級手工製墨大師陳嘉德,雖然長年在外地打拚,對於地方藝文推廣的付出與支持盡心盡力。楊秀玉說,以對家鄉的關心、愛鄉理念為出發,他允諾即使賠錢也要回鄉參與藝文活動,令人感佩。鹿草圖書館館長石紋菁也計畫,將陳嘉德珍貴的手工製墨技藝與在地書法家結合,透過展演活動傳承這項珍貴的文化。


鹿草鄉立圖書館出版具地方文化特色的圖書繪本。  「近年來,回鄉的子弟看見圖書館的付出,都相當感動,圖書館的使用率也越來越高,」石紋菁說。 未來,楊秀玉將持續凝聚鹿草子弟對家鄉的認同感,激發返鄉的動力,並透過擴大往外發散的力量,讓圖書館動起來。她期許結合地方產業、文化觀光計畫及地方文化館的合作模式,例如經由「好鄉、好農、好安心」假日市集的舉辦,融入創意思維推動各項藝文閱讀活動,讓更多人走進圖書館,讓充滿歷史文化價值的圖書館空間,能成為鄉內具代表性的休閒觀光景點。


顯現歷史價值 圖書館參與老建物再進化

 

  老建築的保存、再利用,不僅止於功能上的活化,也必須尊重老建築的構造、用料及工法,讓充滿歲月痕跡、無法複製的特色,透過展演的新概念,提升修復價值,讓更多人可以認識它。


鹿草鄉立圖書館屋架之間高掛著棟札。  鹿草圖書館主體建築構造為磚造木構架,寄棟造,屋架之間高掛著記載建築年紀於皇紀2596 年興建的棟札,標註日本會社名稱以及厚度註記的屋面板,以45 度鋪陳的石屋瓦,還有日本為加強戰備,讓建築物與土黃色的地面近似,以避免空襲,具有閃避雷達偵測作用的十三溝面磚,述說著從戰爭到和平的歷史演變,是教學的活教材,更是珍貴的文化資產。


  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在修復過程中,以遵循古法融合現代技術的方式來修繕補強,將不屬於老建築的鐵皮拆除,並將輕鋼架天花板打開,使木桁架結構和竹子、泥巴、稻草組成的用料框景展示於空間中,讓老房子的味道能繼續被保留。


鹿草鄉立圖書館展示出日式建築的屋面板。

  大湳分館則修復保留了山牆、磚面、屋面、放映孔……,在空間布局上,於圖書館中央設置了玻璃盒多媒體室,將電影放映的集體記憶擺放在核心位置,當放映廳窗簾一拉開,就能與圖書館產生空間互動,原觀眾席與舞臺之間,也轉化為閱覽與書籍媒體的交流關係,而穿梭於芬克式桁架的閣樓形成體驗歷史建築的秘密基地,在新舊交融的重組間,構成跨時空連結的對話。


  然而,老建築的再利用有美好的一面,也有存在的困難點,老建築多愁善感的情緒,一下漏水、一下牆面氧化……,讓修復、維護成為一場持久戰,在館方的努力之餘,唯有國家制定完善的推動政策,才能讓被活化的圖書館空間永續經營下去。
 

鹿草鄉立圖書館外牆由具有閃避雷達偵測的十三溝面磚構成。 大崎兒童藝術圖書館將建築用料、結構展示於閱讀空間中。
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多媒體室。 桃園市立圖書館大湳分館展示建材結構。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