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珍稀典藏數位化 加值運用更有力

文:周澍來、梁鴻栩、吳彩鳳 照片提供:周澍來、梁鴻栩、吳彩鳳

緣起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以下簡稱本館或國資圖)長久以來即以社會大眾為服務對象,提供圖書資訊、閱讀服務、推廣社會教育、辦理文化活動, 並肩負輔導全國公共圖書館事業發展之任務。2012年6月3日遷建位於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與建成路口新館,佔地2.1646公頃,結合實體與虛擬的公共服 務空間,提供社會大眾嶄新的閱讀模式、獨特的探索途徑、舒適的休閒與閱覽空間、多元的終身學習環境。以發展成為全國數位化公共圖書館為目標,並以建構華人 地區最具規模之數位公共圖書館為理想願景。期透過公共圖書館網路連結,以及數位電子資源整體規劃建置,成為全國公共圖書館數位資源典藏中心、圖書資源交換 中心、數位資源共用中心、數位學習平臺以及數位出版交流中心。


  為領導全國公共圖書館提供更優質的閱讀服務品質,本館一直勇於創新突破,不斷引進最新科技於讀者服務中,大幅提升圖書館服務品質。在閱 讀服務整體發展與服務呈現上,具示範性指標作用。由於網路科技突飛猛進,促使出版品型式多元化,不再侷限於以紙本發行,傳播途徑更從實體大幅轉變以虛擬網 路進行。以現況及未來趨勢而言,網際網路已成資訊重要來源,復以行動裝置逐漸成為人們主要上網工具,隨時隨地取得資訊的需求亦將逐漸增加;人們閱讀行為亦 在改變中,數位閱讀人口持續快速成長。面對一波波數位化潮流的衝擊,圖書館提供更為豐富、多元的數位典藏予大眾閱覽,並進行典藏珍貴史料、典藏品等數位 化,除保存人類珍貴文化資產外,亦方便大眾及研究人員透過網際網路廣泛、便利地直接利用這些珍貴資源。因此,本館持續推動的數位圖書館計畫中,「典藏數位化」為數位圖書館重要的項目之一。


國資圖數位典藏歷程簡介

  本館前身為臺中州立圖書館,創設於1923年,日據時期臺灣行政區劃分為五州三廳,臺中州包括現在臺中、彰化、南投三縣。從行政層級來 看,它是僅次於總督府圖書館的公共圖書館,典藏數量豐富的日文圖書,目前本館典藏之日文舊籍約有23,276冊,包括官方及坊間刊行之各種出版品,有圖 書、雜誌、官公報等;1947年(民36)臺灣省政府成立後,作為省立圖書館,收藏省政府相關資料,包括行政長官公署公報、省政府公報、九年國教資料等, 因部分資料年代久遠,紙質自然脆化,目前多數均已絕版,這批舊籍十之八九為印刷品,少部分為手抄本、照片,內容稀有、珍貴但形式脆弱,不宜供讀者自行翻閱 查找資料。在無法全面將珍貴資料除酸化前,為了保存圖書資料、推廣閱讀及提供研究之用,「典藏數位化」除可減少調閱原件所造成的損害,並方便國內外讀者及 研究人員透過網際網路直接存取使用,亦符合未來社會資訊生活化型態。自2003年開始,本館配合行政院文化部(前文化建設委員會)建置「國家文化資料 庫」,即規劃分期進行日文舊籍數位化工作,每期皆邀請具備史學、法律、文學與教育等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進行審查書目及挑選出對臺灣歷史具重 要性的相關資料後,進行數位化工作,截至2011年為止,共完成7期之數位化作業,書目累積數量達3,493種4,533冊(1,958,101頁)。


  此外,館藏民國三、四十年代之舊版報紙多種,自2002年開始亦著手進行數位化工作,目前已累計數位化20種民國五十年代之前發行的報 紙,包含民報、正氣中華、外交部周報、工人報、臺東新報、大華新聞、更生報、攝影新聞等,均採整版報紙黑白掃描,並已建置超過130萬筆新聞標題資料。另 2003年起為配合「國家文化資料庫」的推動,進行地方文獻「古文書」相關資料數位化,古文書包括「臺灣文獻館」、「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博物館課民族文物館 及永漢民藝館」、「高雄市立歷史博物館」等單位所收藏的古契書,共完成17,899件。另於2002年針對臺中市、臺北縣、高雄縣、宜蘭縣及新竹縣等五個縣市之特色典藏品數位內容,建置地方文獻系統。


從分散到整合

國資圖數位典藏歷史沿革示意圖。   自2001年起,本館先後建置完成「臺灣地區地方文獻數位化系統」、「舊版報紙資訊網」、「臺灣地區古文書資訊網」及「臺灣歷史珍藏e 點通:日文舊籍數位化作業」等數位典藏系統及資料庫。數位化的種類包括:地方文獻(老照片、地方戲曲唱片、陶瓷器物、客家文物、皮影劇本)、舊版報紙、古文書、圖書等,來源也不限於本館館藏。目前已完成之數位典藏包括舊版報紙、古文書、日據時期日文舊籍及地方文獻等四大主題。然而前述四大主題資料庫的建置及發展時期不一,未能整合在同一系統架構,對讀者使用上較不便,管理上亦耗費許多人力及財力。本館遂於2007年開始規劃、委外開發「數位典藏服務網」,整合上述已完成的四大主題典藏,除提供本館典藏數位化物件瀏覽服務外,更是以分享式為概念建置之系統。此系統亦透過Web2.0機制,提供民眾上網貢獻個人或家族收藏,並分析收藏品的基本資料,以充實服務網內容。該系統自2008年1月正式啟用以來,至2013年12月底累計使用人次已達 1,509,473人次。


數位典藏服務網四大主題

四大主題數位化概述   本館「數位典藏服務網」資料庫包含館藏豐富日據時期官方及坊間刊行之各種出版品、1960年代之前發行的20種舊版報紙以及臺灣文獻館 等館所珍貴古文書數位化資料、地方文獻特色典藏品等數位內容,提供各學術機構、文史研究者、對日據、光復初期有興趣者便於檢索、利用的查詢系統。也加入檔案管理局跨組織檔案資源整合查詢平臺(ACROSS)及文化部規劃建置之「文化資源庫」(前身為「國家文化資料庫」),不只提升本館知名度,亦拓展「數位 典藏服務網」能見度及使用率。此外,自服務網建置以來,屢有學術機構、公務機關、個人因學術推廣、執行公務、研究著作等需要,來函請求使用資料庫資料,讓 此批珍貴文獻資料發揮其莫大的作用。內容包括四大主題,包括日文舊籍數位典藏作業、舊版報紙數位化作業、古文書數位典藏計畫、臺灣地區地方文獻數位化。數位典藏服務網的目的,期能整合上述本館既有數位典藏,並向全民提供服務,最後藉由積極尋求與其它典藏機構合作,海納各方數位成果。茲將依四大內容主題分別 介紹如下:


[主題一、日文舊籍數位典藏作業]

  對於日據時期的日文圖書一般稱之為日文舊籍,近年來逐漸受到各界人士之重視,許多圖書館便著手進行整理日文舊籍館藏。而本館前身為臺中州立圖書館,創設於1923年,日據時期臺灣行政區劃分為五州三廳,臺中州包括現在臺中、彰化、南投三縣,典藏數量豐富的日文圖書。本館曾於1971年編 印館藏日文圖書目錄,2000年再重新核校彙編。目前典藏之日文舊籍有23,276冊,包括官方及坊間刊行之各類出版品,雖藏書數量不及總督府圖書館或帝國大學圖書館,但因本館是全臺保存最完整之州立圖書館,由館藏內容資料中可窺看日據時期之地方學術文化風貌,極值參考。本館於2003-2011年先後獲 得行政院文化部(前文化建設委員會)、教育部計畫經費補助及本館新館遷建經費,進行7期之數位化作業,書目累積數量達3,493種4,533冊 (1,958,101頁)。


<數位化流程>

數位化流程。(圖片由均旺企業有限公司提供)  為能在最短時間內提供最具價值之館藏予讀者使用,本館邀請具備史學、法律、文學與教育等人文社會科學相關領域之學者專家,進行審查書目 及挑選出對臺灣歷史具重要性的相關資料優先數位化,再與其它單位已數位化之日文舊籍進行比對,如國立臺灣圖書館、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國史館臺灣文獻館、 日本國會圖書館等,他館已數位化的日文舊籍資料,本館即不再進行數位化,確認無誤後再進行數位化。


  面對這些珍貴館藏,本館數位化流程則先針對紙本進行掃描,以不破壞原件的方式進行,再將掃描內容與原件比對檢核與複查,若原件有損壞情形,由專業廠商針對內頁與書體進行修復,最後再將數位檔案備份後加值利用。
 

  依前文所述之學者建議,日文舊籍數位化選書原則包括:(1)臺灣直接相關:包括內容、書名、作者、出版者等和臺灣直接相關者。(2)與 臺灣間接相關:包括日本法律適用於臺灣的部份、比較研究、曾在臺灣活動的人物、各國殖民研究、南洋研究、滿蒙研究。(3)特種資料、特殊主題:如珍本的日 本文學,圖籍、圖鑑、寫真、繪畫,婦女史、勞工史、農民史、生活史等。

 

題名臺灣直接相關之日文舊籍。與臺灣殖民相關之日文舊籍。

 









<日據時期成立中等學校現今典藏之日文舊籍學校數位典藏工作:>

  本館曾針對日據時期成立的61所中等學校圖書館的日文圖書館藏進行調查,其中現今有典藏日文舊籍的有13所,這些學校圖書館館藏雖不及 當時總督府、帝國大學或各州立圖書館等館藏量豐富,但是它們卻保存許多當時有關中等學校教育的日文圖書,由於其多為該校單獨蒐藏,故具有獨特性,許多甚至 為孤本,頗值得參考。本館遂於2010年陸續徵集臺南一中等7所高中圖書館之日文圖書,協助其進行典藏數位化工作,共完成443冊日文舊籍數位化作業。 2014年更主動向教育部爭取經費,協助國立臺中女子高級中學(臺中州立臺中第一高等女學校)數位化約150冊日文舊籍。


<日文舊籍回溯分編作業>

  2012年針對本館尚未進行數位化之日文舊籍,委外進行回溯分編作業,共完成4,500筆書目資料建檔。2013年10月起則由館員接 續進行此項工作,截至2014年2月累計10,036筆日文舊籍書目資料,提供圖書館線上公用目錄(OPAC)之書目查詢服務。目前回溯分編作業仍持續進 行中,以提供完整的線上館藏書目資料方便讀者查詢並有效取得館藏資料,進而提高日文舊籍的曝光率與利用價值。


[主題二、舊版報紙數位化作業]

由該報導可見該作者對戰後文獻的接收的看法。  報紙為社會文化中極為重要的活動紀錄,尤其早期舊版報紙更是彌足珍貴的歷史紀錄。若干歷史悠久的報紙,其發行之報社均已開始進行數位化 之作業,但已停刊多時的報紙發行的報社已不存在,又因商業價值性不高,因此極有可能會變成各種數位化作業中所忽略的資料,流失了這些歷史珍貴資料。


  本館因設立之年代較早,故藏有多種1940-1950年代(民30-40年)之舊版報紙,多數出刊已超過50年歷史,紙質老化、脆化及 文字模糊情形嚴重,遂於2002年起分三期進行舊版報紙數位化作業,以民國50年以前之報紙為主,採整版報紙黑白掃描,並建立新聞標題等資料以方便檢索。 2002年第一期主要進行系統建置、制定metadata格式、檔案命名格式、標題分類等規範。數位化的標的《民報》,為1945-1947年(民 34-36)之歷史性報紙。2004年第二期數位化作業,特別選擇國家圖書館未曾數位化的報紙,計有18種歷史報紙進行數位化。2007年第三期完成「正 氣中華」及「臺灣民聲日報」2種報紙數位化,總計三期完成20種報紙數位化作業,建置超過130萬筆新聞標題資料。數位化作業採整版報紙掃描,並建立新聞 標題等資料,以方便檢索。


   其中值得一提的是民報,1945年10月10日創刊,1947年3月8日停刊,計發行605期,為戰後由臺灣人創辦的第一份民營中文報 紙,為研究戰後初期臺灣政治法律、經濟民生、社會文教的重要文獻,而本館為全國蒐錄民報最完整的單位,已全數數位化,並針對內容,進行加值服務。

 

<數位化後帶來的效益>

(1)提供全版影像瀏覽:可維持原始報紙的格式與完整性,尤其對歷史研究者而言,如果能夠直接看到原始新聞事件的數位影像,增加資料的可信度。

(2)數位化作業之加值應用:資料庫提供多項加值性功能及內容,例如歷史上的今天、分類廣告、線上猜燈謎等功能。「歷史上的今天」功 能,由系統自動帶出同月同日的報紙標題,增加民眾瀏覽使用的樂趣。「分類廣告」功能,對於每則報紙廣告均以metadata建檔,並特別裁切廣告的圖檔, 做為展示瀏覽之用,以當今的觀點來看多年前的報紙廣告是相當饒富樂趣。「線上猜燈謎」,整理《民報》「元宵燈謎大會」專欄的燈謎的內容,設計成線上猜燈 謎,吸引一般民眾使用,達到數位學習與休閒娛樂的效益。

(3)提供舊版報紙專題介紹:本館典藏的舊版報紙「民報」被視為戰後初期臺灣最具史料價值的報紙,而另外蒐錄的報紙主要是1960年代 臺灣島內各地民營之小型報紙,屬於當時非主流報刊。一般民眾對舊版報紙的歷史沿革與特色不盡了解,因此特聘請國立臺北教育學院何義麟教授撰文介紹,讓使用 者在查詢瀏覽歷史性報紙之餘,亦能對這些報紙的歷史有所認識。


[主題三、古文書數位典藏計畫]

古文書數位典藏計畫架構示意圖。   廣義的「古文書」包含買賣、借貸、典當、鬮分、財產、權利分配、商業合股組織和人身過繼買賣等項目之各種契約文書,以及屬於民間私法範 圍之事件、習慣與信仰之記錄。此外,古文書尚包含許多官方記錄,例如臺灣大學典藏之淡新檔案,亦在古文書範疇之列。臺灣地區古文書收藏單位包括中研院、臺 大圖書館、國史館、臺灣文獻館等,這些機關(構)收藏保存大量古文書,少部分則為各公私立單位、組織及個人所收藏。2003年配合前行政院文化建設委員會 「國家文化資料庫」的推動,本館開始進行地方文獻「古文書」相關資料數位化,包括與收藏者洽談數位化及授權事宜、古文書Metadata建置、影像掃描、 古文書內容分析、全文資料建檔等作業,並建置「臺灣地區古文書資訊網」,該系統於2008年整合至本館新建之「數位典藏服務網」。


  2003年完成9,299件古文書數位化作業,建置Metadata與全文資料,包括前文建會委託臺灣大學歷史系所進行之「臺灣關係已 刊印古契約文書調查收集計畫」所徵集之臺灣總督府檔案和已刊文獻契約文書資料,以及「臺南市政府文化局博物館課民族文物館及永漢民藝館」、「高雄市立歷史 博物館」所收藏之古契書等。


  2004年本館委託5所大學歷史相關系所之研究團隊,將先前所徵集「臺灣文獻館」之古文書影印資料,進行「臺灣總督府檔案收錄之古契約文書建檔及標校計畫」之全文建檔、標校及metadata建檔作業,合計約8,600件。


[主題四、臺灣地區地方文獻數位化]

臺灣地區地方文獻數位化內容。   為配合「國家文化資料庫」的推動,本館2002年針對臺中市、臺北縣、高雄縣、宜蘭縣及新竹縣等五個縣市之特色典藏品數位內容,建置地方文獻系統。各文化局所建置的內容及數量,彙整如下:


  本計畫頗具實驗性質,由各文化局建置數位物件(文字、影像、音訊)及metadata,再匯入本館建置的地方文獻數位化入口網站平臺加 以整合及提供檢索服務。由於該入口網站平臺並未訂定相關的建檔規範,因此影響到資料匯入後,產生建檔格式不一的問題。而不同類型的資料庫內容差異太大,也 會造成資料庫整合後,檢索及瀏覽上的不便,該系統於2008年整合至本館新建之「數位典藏服務網」。


  未來若有推動類似計畫時,應先確立各種類型的地方文獻metadata格式、著錄規範及數位化格式,才能讓彙集的數位化資料有一致的品質,提升數位化物件的價值。


<數位典藏服務網成果與效益>

臺數位典藏服務網提供簡單查詢,及立體式球狀瀏覽。  將四大主題整合入本館數位典藏服務網後,系統平台提供單一的友善介面,讓使用者方便查詢並快速取得所需資料,減少典藏原件因被調閱而遭毀損機率,更可達到文化保存之目的。而整合後的系統管理也較有效率,降低管理之困難度。

<一、整合介面,讀者操作方便>

   數位典藏服務網提供查詢服務,其中之「簡易查詢」功能,可一次勾選所有欲查詢的資料類型,可滿足讀者不用變換系統查找資料,更可利用同一關鍵詞查到所有相關之不同主題資料。

 


<二、典藏數位化,提供更快速 方便之服務>

   將本館或其它單位典藏資料數位化,提供線上服務,使讀者可直接透過網路查找到相關典藏資料,甚至是典藏資料原稿,可減少讀者查找實體原件時間,亦可讓原件因減少調閱而毀損之機率。


<三、整合各系統,管理方便>

全文影像提供索引頁籤、切換上、下頁、放大、縮小及列印等功能,方便讀者閱讀與保存。  因各時期開發之系統所使用開發模式架構不同,不管是系統軟體或硬體上之維護,皆需是多套運作,造成維護上之不易,站在管理系統之角度,整合後可降低管理者之困難度。


<四、分享式平臺,擴充性佳>

  數位典藏服務網朝分享式平臺為規劃原則,將來若有其它機關之數位典藏資料欲放在此系統,只要符合本系統之DTD或XML之格式及數位物件命名原則,則可直接匯入本系統,故後續擴充性佳。


<五、減少典藏原件毀損機率,達到文化保存目的>

  將典藏資料數位化,可減少典藏原件被調閱之機會,除可減少典藏原件毀損機率外,更可達到文化保存之目的。


<六、加值運用效益>

  數位典藏的意義不僅是將珍稀館藏資料妥善典藏保存,更為重要的是將這些數位化後的資料與素材進行加值運用,創造出更高的效益與價值。數 位典藏的加值運用,常見應用於學習研究、生活娛樂等範疇,如多媒體內容、數位圖書館及博物館等。本館數位典藏加值運用模式包括加入文化部「文化資源庫」及 檔案管理局資源整合查詢平臺(ACROSS),並受理機關單位及個人授權使用申請。

(一)文化資源庫

  以文化部前身文建會於2002年主持的國家文化資料庫為基礎,將分散各地的異質系統整合,以從網路上取得更多有價值的數位文化資源。其建置目的在於,以開放資料的精神,提供全國性數位藝文資源整合檢索與搜尋,展現數位典藏計畫的成效,開發未來性學術議題。


  本館自2003年度開始,配合文建會建置「國家文化資料庫」,規畫分期進行日文舊籍數位化及舊版報紙數位典藏計畫,並負責地方文獻相關資料「古文書」數位化事宜。多年的經營累積的成效包括:

1.提供整合全國藝文機關系統資源,提升文化的創造力。

2提供對數位文化資源有興趣的使用者一個整合性公開使用的資料庫。

3.提供一個資料整合與分享平臺,透過資料的聚合整合,挖掘更多的資料之間的脈絡,增加資料的數量、促進資料的使用。透過「文化資源庫」的曝光,增加原機關典藏系統與資料的使用頻率。

(二)檔案管理局資源整合查詢平臺(ACROSS)

  檔案資源整合查詢平臺(Archives Cross boundaries,簡稱ACROSS),為檔案管理局建置之國內跨組織檔案資源整合查詢平臺於2010年正式啟用,並分別於2011年及2012年擴 充,目前計有23個機關、75個資料庫加入。本館於2011年10月加入該平臺,提供「數位典藏服務網──日文舊籍、舊報紙」2個資料庫。據檔案管理局統 計資料顯示,截至2013年6月底止,透過ACROSS平臺查詢本館日文舊籍、舊報紙資料庫人次達24,061人次。

(三)受理機關單位及個人授權使用申請

  數位典藏服務網為提供個人化的多元服務,本館也受理機關單位及個人授權使用申請,2013年申請過的單位包括中央研究院歷史語言研究所、板橋地方法院、國史館、國立臺灣歷史博物館、臺中教育大學、臺北駐日經濟文化代表處文化組及個人研究者。


書海裡的珍珠:國資圖珍稀館藏介紹

  國資圖原為日據時代的所創設的「臺中州立圖書館」,典藏豐富的日文圖書,之後歷經二次大戰戰火、統治政權交替的烽火歲月,卻也成為戰後 保存最完整之州立圖書館。後又經過颱風、地震頻襲等天然災害的洗禮,能倖存下來的日文書籍就顯得相對罕見、珍稀,對圖書館的典藏具歷史意義與價值。如何長 期保存並推廣應用這些珍貴文獻,隨著臺灣研究漸成學術顯學,成為近年來備受關注的課題,同時,進行館藏數位化的過程中,發現本館有許多不為人知的珍稀館 藏,在歷史的洪流裡,每一本館藏都帶有深厚的人文背景。


  因此,本館於2013年聘請學者專家針對這些珍貴資料詳審內容,最後選出4種具特殊意義的珍稀館藏,成為足以代表國資圖重要的典藏寶物。同時也邀請3位學者為這4種珍貴日文舊籍撰寫導讀介紹,並將此4篇專文轉入國資圖數位典藏服務網供讀者瀏覽。


  此批珍稀館藏包括:《國寶神功皇后御緣起》繪卷、《鎮座紀念 臺灣護國神社》、《蘭譜》、《臺灣中部大震災寫真帖》。另外,國資圖將這4種珍稀館藏,按其原書原貌,製作成複本書,並特別在2014年舉辦的「臺中州立 圖書館文獻展」中展出,獲得各界好評。透過文獻展覽與導讀介紹等方式,讓一般民眾能親近這些具有歷史文化價值的珍稀館藏,進而了解這些日據時期臺灣相關圖 書資料,無論是數量的豐富與質量的珍善,都是今日研究臺灣史料與日本文化多可取資的珍貴文獻。圖書館除了將這些珍貴舊籍以數位形式長久保存外,更提供豐富 的內容資訊,以便利查詢及取用。茲依據導讀專文簡略介紹這4種珍稀館藏:

<一、《國寶神功皇后御緣起》繪卷>

  《國寶神功皇后御緣起》繪卷原是日本的「帝室御物」,西元1433年時由著名畫匠土佐將監光信耗盡畢生心血繪製,之後為八幡信仰的重要 神社之一的「譽田八幡宮」所藏。「神功皇后御緣起」主要是記載日本第14代仲哀天皇(約2至3世紀)的皇后神功之功績與神蹟,特別是「征服三韓」的事蹟。 由於此繪卷為譽田八幡宮所珍藏的文化財,故於1936年進行繪卷複製工作,繪卷長三丈四尺,限量製作一百套,編號一至一百號,為非賣品,其中一套獻給負責 處理日本皇室事務的宮內省,如今該繪卷之原件已被日本政府視為重要文化財,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館藏的《國寶神功皇后御緣起》也是此一百套珍藏品中的一套。

《國寶神功皇后御緣起》圖。「國寶神功皇后御緣起」繪卷畫風屬於傳統的「大和繪」樣式,多以赤、藍、綠等濃彩,細細描繪著武具之人物、船艦、海浪、建築、服飾。












<二、《鎮座紀念 臺灣護國神社》>

「紋章」是以日本國花櫻花的五輪花瓣為外圍,中心為一代表臺灣的「台」字。  臺灣護國神社「鎮座」(祭神正式入祀)於1942年5月22日,為日本統治臺灣時期官方所認可的68所神社之一,也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末 期臺灣總督府在臺灣建造的二所最重要的神社之一。《鎮座紀念 臺灣護國神社》為1944年編印發行,翔實記載臺灣護國神社成立的緣由與過程。如配合書中本殿、祝詞殿、拜殿、神饌所、祭舍、手水舍、神器庫、社務所等等 照片,可約略勾勒出臺灣護國神社的原始風貌。另外,該書內容中有一較特別的地方頗耐人尋味,即臺灣護國神社的「紋章」是以日本國花櫻花的五輪花瓣為外圍, 中心為一代表臺灣的「台」字。若以此「紋章」與現在安置於臺北市228公園內的「銅馬」腹部印記做比對,二者是相同的,如此即可證明該公園內的銅馬應是安 置於臺灣護國神社境域前的銅馬。臺灣護國神社御造營奉贊會在1945年3月將該書贈與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前身的臺中州立圖書館,目前坊間留存數量鮮少,可 謂之為珍貴典籍。
 

<三、《蘭譜》>

臺中州立圖書館加蓋「臺中州立圖書館藏」之印於左下角空白處。   日治之初,日人學者專家即紛紛前來臺灣從事各種調查研究,包括植物的學術調查研究,臺灣蘭科植物的採集研究結果,顯示臺灣蘭科植物的種 類為數相當可觀。《蘭譜》作者川澄理三郎於1896年奉派來臺並擔任隨軍攝影師,於1901年隨海軍武官至爪哇從事貿易,他在1920~1927年居留爪 哇期間,醉心於蘭的研究,並於茂物植物園從事蘭花之寫生,共完成六百餘幅,其作畫採彩色工筆畫法,十分逼真傳神,每幅作品詳細標明蘭花之屬名、種名、產 地、寫生日期等。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館藏之《蘭譜》書頁中有「臺中州立圖書館藏」之印於左下角空白處;封面及蝴蝶頁則蓋有「川澄」、「芳蘭」之印。可謂是 名副其實的本館珍稀館藏。
 

<四、《臺灣中部大震災寫真帖》>

  《臺灣中部大震災寫真帖》收集了1935年地震的災情照片,可稱是第一手的珍貴史料,主要區域新竹州、臺中州,是臺灣史上死傷人數最慘 重的地震地區,其中包括今日的南投、彰化與苗栗。國人今則多稱為「1935年新竹臺中地震」或「苗栗關刀山地震」。臺中測候所在地震發生不到一個月內,以 刻版油印緊急出版一本《臺灣中部大地震概報》小冊子,從該書所記載最後一天的餘震資料是4月30日,加上當時臺中州立圖書館在該書上所蓋的館章日期為6月 5日,可以推測該書是在地震約兩週後的5月中、上旬所印。《臺灣中部大震災寫真帖》雖是第一手的珍貴史料,但很可惜尚無法確認這些照片的拍攝者及編輯者, 期待日後研究者能發現更直接的史料,以解開其身世之謎。

《臺灣中部大震災寫真帖》第一手的震災史料,記錄臺灣地震史上死傷最慘重的1935年新竹州、臺中州大地震。《臺灣中部大震災寫真帖》第一手的震災史料,記錄臺灣地震史上死傷最慘重的1935年新竹州、臺中州大地震。










結論

  一般談到館藏數位化,只會想到單純且不斷重複的作業,將資料全數轉為數位資料的過程,但這亦是將每一件館藏重新審視並思考價值的極佳機 會,國資圖就在過程裡,重新將原本具有人文價值卻深埋於書海之前的珍稀館藏,重新的展現出世代風華,相信隨著時間的增長,這些館藏必能成為研究與見證歷史 的重要史料。


附記:

非常感謝林文星、蔡錦堂及鍾淑敏等三位教授學者為這本館4種珍貴日文舊籍撰寫導讀介紹。並允予將此4篇專文轉入國資圖數位典藏服務網供讀者瀏覽。此4篇作品題名資料如下:

林文星(2013)。關於《蘭譜》。

蔡錦堂(2013)。《國寶神功皇后御緣起》繪卷介紹。

蔡錦堂(2013)。《鎮座紀念 臺灣護國神社》的原始風貌。

鍾淑敏(2013)。《臺灣中部大震災寫真帖》史料介紹。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