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立臺灣美術館的「兒童繪本區」,迄今已營運近20年,是臺灣第1座公務體系成立的繪本館,歷年來規劃各式主題空間,深受大小朋友的喜愛。

國立臺灣美術館(以下簡稱國美館)兒童繪本區前身起於2005年底開放的「紙風車繪本館」,歷經多次規劃整建,兒童繪本區應運而生。國美館希望藉由繪本的圖像語言,引導孩童認識藝術、喜歡藝術,培養藝術欣賞的能力,並強調親子互動與共讀,以這樣的理念建構出一處專門蒐集藝術主題繪本的特色專區。
為提供更舒適便利的親子空間,國美館將原有的臺灣兒童藝術基地的教育展示空間一分為二,一半的區域規劃成兒童繪本區,形成閱讀與教育推廣的2個獨立空間。繪本區因打通對外窗戶,將室內與戶外串聯成明亮通透的空間,小讀者在閱讀之餘,亦可到戶外玩耍、放鬆心情。
豐富館藏提供孩子多元美感體驗
2024年1月重新開幕的兒童繪本區,以神秘的紫色、活潑的黃色搭配,呈現充滿創造力的繪本世界,色彩化的意象啟發孩子的視覺感官,並以「書本、不可能的圖形、盒子」作為logo設計理念。國美館圖書資料組組長賴岳貞解釋,繪本是孩子美學教育的核心,其中的故事在每個孩子心中展現的樣貌都不同,大人不用著急合理化孩子的想像。「希望孩子能在充滿驚喜與想像力的『盒子』裡,找到屬於自己的寶物。」
兒童繪本區的藏書種類相當廣泛,包含中外文、文化平權、多元文化、幼幼區、大書、好書票選等,館藏大多是藝術、美術領域,除了藝術家為主題的繪本,主要以國內外得獎繪本為主,也針對兒童、青少年喜歡的類別,與藝術家合作推廣或出版成漫畫。此外,兒童繪本區也會邀請志工或繪本創作者,用趣味的方式來講述或演繹繪本的主題故事,並舉辦工作坊、手作等活動,「希望帶給孩子們不一樣的美感體驗。」賴岳貞說。
將藝術元素融入繪本
國美館作為推廣藝術教育的文化場館,會不定期舉辦藏品或藝術作品的展覽,因此,兒童繪本區無論在出版品或活動設計上,都會配合館方的當期展覽進行規劃。賴岳貞分享道,由國美館教育推廣組規劃出版的系列繪本《我的口袋美術館》,充分展現國美館跨域應用、發揮典藏藝術能量的理念,讓更多人接觸臺灣的藝術珍寶,在培養公眾藝術素養的同時,彰顯臺灣藝術的價值與精神。
2023年推出的作品《我的口袋美術館.點》,透過參觀美術館、繪本原作導覽、繪本導讀及工作坊等,讓參與的民眾重新認識美術館、理解藝術家與觀賞者的關聯性,並學習欣賞藝術作品和看展禮儀等。2024年新推出《我的口袋美術館.線》,則以臺灣前輩畫家陳澄波的《淡水》為創作起源,延伸出海外更遠的場景及故事,最後回到自己的土地上。以詩作為文字創作,由木版畫作為圖像創作的媒材,並以大量木條拼接於木板上,強化「線條」產生的連結和延伸性,娓娓道出「線」所構築的世界,強化「線」在畫面上的視覺。
賴岳貞希望藉由《我的口袋美術館》,讓孩子從閱讀過程感受「線」之於輪廓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將藝術與閱讀建立連結,並舉辦親子工作坊,透過點線面的概念進行拼貼創作及版畫製作,融入藝術元素,帶領小朋友在DIY手作過程中,記憶藝術相關詞彙,增強小朋友的觀察力與敏銳度,以培養「藝術欣賞、動手創造」的能力,進一步激發對藝術的興趣。
創造繪本閱讀新型態
國美館兒童繪本區也與企業、大專校院跨域合作,例如與臺中教育大學美術學系、語言教育學系合作,邀請系上同學到國美館說故事、辦理美術設計相關活動;也與致力於偏鄉教育的玉山文教基金會攜手,帶領偏鄉兒童前來美術館參觀體驗。賴岳貞認為,繪本的主題相當多元跨域,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演繹,包含圖案、語言、手語,或結合遊戲,讓繪本不只有靜態閱讀的樣貌。像是《小熊在哪裡?》以「翻翻書」的形式,讓孩子透過遊戲的方式學習手語;《來看歌仔戲》則結合館內典藏作品,帶讀者體驗臺語傳統戲曲濃厚的年節熱鬧色彩;《台語鹿出任務:發光ê寶石》則將繪本與桌遊結合,加強語言學習記憶點,孩子能在玩樂中開心學臺語。
兒童繪本區從2024年11月至12月,配合國美館「致未來世代的美術史」展覽、節慶以及推廣平權等項目,規劃繪本故事導賞、手作DIY等系列活動,喜歡繪本與藝術氣息的民眾,可以隨時至國美館官網查詢。賴岳貞希望藉由多元的活動,帶領民眾深入認識美術館,讓藝術走進生活,藉由閱讀結合藝術,感受生活的美好。「閱讀繪本不僅是培養能力、養成人格形成的一種途徑,也是打開感官及視野的管道;透過繪本培育美感、探索自我及成長,期盼兒童繪本區帶給讀者另一種學習體驗與養成,從生活中學習,從不同的角度認識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