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街頭的書店一間間關門之後,驀然警覺, 其實閱讀的靈魂始終沒有打烊,也許只會棲息片刻,終究,它會去尋找適當的歸宿。
曾經,在臺北市的重慶南路,連流著許多學生或上班族,他們在偌大的書屋中尋尋覓覓;也曾經在光華商場或牯嶺街的舊書攤裡挖掘寶藏,或者在小鎮街上書店穿梭。無論目的為何、無論場所在哪,他們總能在書店的一角,找到短暫而滿足的依靠。
但曾幾何時,大樓越蓋越多、書店卻越來越少。不過,書店的凋零並沒有澆熄人們對於探索世界的熱情,而且在消失的進行式當中,有些文化苦行僧以知其不可為而為之的精神,努力維持著文化場域的最後一塊拼圖,或者以不同的形式展現其社會關懷的可能,他們付諸行動,他們選擇在人煙稀少的那條路上,繼續踽踽獨行。
它們都不是主流派,它們也不是來對抗主流,它們沒有錦上添花的搶戲花招,但留存的那一點點真誠,卻繼續為社會多開一扇窗,多引一道光,照亮還在知識遊程中的旅人,讓知識的旅人有了更清楚的方向。
莫非在閱讀的生命中,就注定灌入了孤獨的靈魂,因此書店經營者的背影總是那麼寥落,跟隨著也顯得稀疏。他們沒有譁眾取寵的作為,但有特立獨行的堅持;沒有附庸風雅的舉止,但有堅毅不拔的卓絕,這樣的宿命已牢牢烙印其中,書店的風骨在混濁的社會中也就益顯清新純真。
原來,閱讀的生命中,最不能也無法擺脫的是那一點點來自原始的真誠與美好,書店因為這些特質繼續吸引少少的同好,但經常獲得大大的回報。
這些回報,絕非金錢所能衡量,所以從南到北,仍然有這些苦行僧繼續在閱讀的版圖上開枝散葉,繼續跟同好相濡以沫,繼續召喚著無數的靈魂回歸閱讀的路上。
終於我們會明白,在閱讀的道路上,其實並不孤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