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中山堂的懷舊感與時代感

文:葉益青 照片提供:葉益青

  中山堂在過去歲月裡,經常作為政府接待外國貴賓的場所,中華民國第二、三、四任總統、副總統就職大典也都在此舉行,這些珍貴的歷史皆凸顯了中山堂的 特殊地位,但在日漸熱鬧的臺北以及城市軸線的翻轉下,中山堂的光彩曾何幾時黯淡了。

 

低調沈靜的中山堂是1930 年代的臺北指標建築。


  臺北市的凱達格蘭大道上,兩棟代表、見證日治時代的建築,散發光芒佇立著,其一是前身為臺灣總督府的總統府,歷來不同時期最高領導人都在此上班;其 二為昔日為總督官邸的臺北賓館,庭園、建築雅緻,今日常見人在鐵門外想一探究竟。這條大道上鄰近兩棟老建築,是總督私密的根據地,謝絕平常人等。


  步行往幾分鐘外的延平南路,有著兩座從不同時光走出來的建築。那端,磚紅色的北門,清代形式的它,彷彿從天而降在這繁華城市格格不入,時空幾分錯 亂,而只要穿越擁擠的車流,就有通往歷史之城的門下之路,恐怕沒有太多人知道吧?這端,低調沈靜的中山堂,1930年代的臺北指標建築,第一個大型展演場 所,起建時的「臺北公會堂」到戰後的中山堂,持續是大門敞開歡迎民眾的公共空間,賞畫、聽演講等都在這,更別忘,1945年見證了日本戰敗在此舉辦的受降 儀式,關鍵的政權交替。
 

你如何與中山堂相遇?

依然嚴肅的外觀現在卻多了民眾的笑聲來點綴。  在1935年先行作為「始政四十年台灣博覽會」場地的臺北公會堂,1936年11月26日方才正式啟用,至今70餘年。曾經風華絕代,但在日漸熱鬧 的臺北、不斷興起的藝文空間擠壓下、以及城市軸線的翻轉,中山堂的光彩曾何幾時黯淡了。就算知道中山堂在這裡,不少老臺北居民,卻也沒走進來過,絕非官府 侯門深似海,但這宏偉建築原本確有一股隱隱約約拒絕的氣氛存在。儘管廣場上亦常有歌舞聲大作、嬉鬧聲不斷,表演活動、藝文演出、家庭散步、戀人攜手,都在 廣場上,然而,走進去卻又是另一番心情。


  某位愛好藝文的朋友曾說過,在臺北居住40年,她卻僅僅進過中山堂兩趟。一趟學校參觀,另一回是為了中山堂內黃土水的水牛群像作品而來,當年中山堂 門禁深,二樓需得預約方能進去參觀,到臺北一趟路遠,她懇請工作人員協助,終獲帶領入館參觀。她記得這段經歷,不僅得以獨賞水牛群像,工作人員親切的態 度,讓她依然想念。


   她說,我聽,隱於中山堂內的工作人員,用溫暖領著這座美好的空間,許多年,就算是人來得少,他們也不忘其心。然而,老建築也是得面對重新調整,以求 更符合貼近使用需求,原先囿於建築與使用限制的中山堂,在2011年歷經近年餘的大改造計畫後,終於在10月時,再度展現光彩。

  大門一開,中山堂不太一樣了。


臺北書院:安頓身心的地方

  改造後的中山堂,特別的是,原本作為臺北市立國樂團辦公空間的三、四樓,且未曾對外開放過的這兩樓層,徹底改頭換面。現在的三樓和四樓迴廊空間,分 別變身為「臺北書院」與「蔡明亮咖啡走廊」。


  春光中的幾分綠,從窗外灑了進來,沿著樓梯,暖暖照顧著來訪者,走向新的空間。


臺北書院一隅,在這裡可以愜意品茶。   由藝文界耆宿林谷芳一手打造的「臺北書院」,掌握住原本挑高建築與舒爽的空間,讓空間自己對來訪者說話,讓人找到自己可以安頓身心的方式。一個人來 走走、來坐坐,甚好;一家人就算只是路過,散個步不停留,亦佳;孩子也可踩著地毯,開心踩踏自在歡欣的走進這裡;更可泡上一壺茶,展卷讀書觀心,就這樣安 安靜靜的一個午後。在中山堂裡,竟然有這般可以自在舒暢的空間,很多人還不知道。甚至也有人偶然來到臺北書院後,告訴現場工作人員,他60歲第一次走進中 山堂。


  山長林谷芳,在這裡傳達出自己對文化的想法。書院是中國最具特質的教育型態,始於唐、興於宋,書院是要透過老師的人格典型,傳授立命經典體踐之學, 彰顯「生命安頓、生活體現」的價值,目前邀請辛意雲、奚松等名家,開設了許多與生活哲學相關課程。
 

  臺北書院,既是古蹟活化、空間再造,更是 文化經典、生活體驗與生命休閒之地,讓生命得以被觸動,也會是臺北的範例。笑說自己這個山長是書院的「門神」,林谷芳認為想法不相符的就不要來打擾,他站 在最前方,以自身的文化生命情境,期望讓每個人都得以觸動。


  這裡絕不是一個茶館。山長吩咐了茶人,有人進來時,不要主動往前招呼,希望讓大家可以自己慢步緩行,品空間、賞花藝、分享茶,找到自己和空間互動的 切入點,就算一天沒有幾組人來,都好。書院是書院,是安頓身心之處,這對習慣一般消費行為的人來說,真是大不同的體驗。


  生活禪在臺北書院,也在每個人身邊。


在珍藏與懷舊間品咖啡

2 樓的堡壘廳,今日變身為堡壘咖啡,外面的陽台,是總統蔣中正偕同夫人宋美齡,發表當選感言對民眾揮手致意處。  三樓臺北書院與茶坊,流露出的是濃厚的道與藝,得很慢很慢的去體驗。沿著階梯再往上爬,迴旋之外,四樓卻是咖啡香,展現清朗明快的氛圍。長條狀的迴 廊,看過去一整個清爽,坐下來喝咖啡,絕不擁擠。這是蔡明亮導演領軍進駐的「蔡明亮咖啡走廊」。
 

  起建在30年代的中山堂是老的建築,喝咖啡這件事也差不多是在20年代來到臺灣的,在老房子裡喝咖啡,鐵定是對味的。蔡明亮導演感受到了四樓空間獨 特的氛圍,決定以1970到1990年間的珍藏與懷舊為主題,召喚所有人的回憶。


   馬賽克的吧檯,黑白相間俐落搶眼。在70年代臺灣住宅常用馬賽克,應該也有不少人猶然記得家中浴室裡貼的圓圓彩色馬賽克磁磚,是否覺得親切?老沙 發、木頭櫃子、一旁的搖擺木馬,吧檯上的中式糕點、黑糖香餅,都是生活記憶裡的過客,現在,在這裡他們與我們再度相逢。若以前未曾相遇,就從現在開始打造 記憶吧!


  空間有趣,咖啡香,文化故事更是說不盡。巧妙運用轉角的「18劇場」,是只有18個座位的迷你電影院,看經典、看老片、看蔡導的回顧展,不同時間 來,會有不同影片播放。


   座位很寬,窗很大。帶本書,帶個朋友,絕佳的座位在中段,窗外就是延平南路,遠遠的磚紅色北門,正在與我們相互凝視,這是四樓咖啡,一處非常特殊的 景色。我可以在30年代起建的中山堂裡,今日70年代風格的空間中,望向更遠更久,1880年代的北城門。百年歷史彷彿一部小小的電影播放著,而我正是這 個不小心路過的跑龍套,坐在這裡。


蔡明亮導演領軍進駐的「蔡明亮咖啡走廊」以1970 到1990 年間的珍藏與懷舊為主題。  這些年,這些人,來來去去,不同心情,在不同樓層;不同日子,跟不同朋友,都可以來中山 堂,雖說這名字聽起來依舊嚴肅,但它的內心溫柔早已不同。一 樓來看眾多藝文團體活力十足演出;二樓欣賞不定時呈現的主題特展,再進堡壘廳來些精緻豐富餐點,沿著迴廊,中山堂的歷史一一呈現,仔細觀看;三樓在臺北書 院品茗上課;四樓咖啡館自是享用咖啡。整座中山堂,我們可以在滿滿歷史與人文的包裹中,重新認識它。


  飲一杯咖啡香,品盅茶之餘,再遊賞一屋子老故事。老老建築,用我們新的心情來相遇,就在這新舊交融的中山堂。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