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適逢中華民國100年,相關活動慶典相當多元活潑熱鬧,走進書店或圖書館,我們也會發現「以百年為名」的出版品更是百箭齊發,出版工作者急於在這個歷史的關鍵時刻,留下重要的紀錄。他們認真的書寫民國百年,以不同的視角紀錄這個國家的種種,而在閱讀與圖書館的領域也是如此,許多活動與出版都在10月左右達到最高峰。
圖書館百年風華
回顧百年來的圖書館回展,自清代以來臺灣官方及私家藏書機構為數不少,日治初期臺灣文庫、石?文庫為臺灣近代公共圖書館的濫觴。1914年臺灣總督府圖書館設立,是為臺灣第一所公立圖書館,亦是當時全臺最大的圖書館。1923年臺灣總督府發布《公立、私立圖書館規則》,作為地方籌設圖書館的依據,至1943年,全臺公私立圖書館共有95所。
光復初期,原總督府圖書館由臺灣省行政長官公署圖書館(國立中央圖書館臺灣分館前身)接收,另設省立臺中圖書館。接收後,地方圖書館以不變動為原則,依地方制度設立縣市、鄉鎮圖書館。1979年起,各地成立文化中心,致力於擴充圖書館之典藏;其後,文化中心升格為文化局,圖書館營運步入轉型期。2010年起新設5直轄市,圖書館均重行改隸、兼併或新設,圖書館的經營邁入新的里程碑。
閱讀與出版的百年群像
圖書館在跨進百年之際,作為國家級的圖書館,包括國家圖書館、央圖臺灣分館及國立臺中圖書館均舉辦各式活動,回顧百年圖書館與閱讀活動的活動,各博物館、文化館及民間團體的展覽及閱讀推廣活動更不在話下。

在一百的分水嶺上,我們剛好有機會回顧過去,前瞻未來。無論是閱讀硬體的精進或出版軟體的深化,都展現驚人的成果,只是作為以閱讀推廣為職志的有心人士,總是繼續深耕努力,企圖以更多面向的形式和民眾接觸交流,因此當建國一百的活動連番登場之際,閱讀的身影仍然沒有被淹沒,雖然它沒有高分貝,但眾聲喧嘩的出版品已經說明了,閱讀,本來就是一場「寧靜的革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