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獨立書店串連 要在全臺灣遍地開花

文:鄭懿瀛 照片提供:鄭懿瀛
  今年3月10日,9家獨立書店的代表齊聚臺中市東海書苑,串連起單打獨鬥式的理想,成立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這面理想大旗高舉,立刻獲得許多志士的響應與追隨,至3月底為止,加入的成員成長到43個,頗有遍地開花的趨勢。

 

陳隆昊(圖右穿黑衣者)經常在書店中舉辦文化講座,形構獨立書店特有的文化風景。

  書店,是一個開放空間,呈列著人類文明凝固、印刷而成的具象紙本,供知識追求者隨意翻閱汲取,傳遞生命悸動的所在。


  但是,從上個世紀末葉開始,她相對黯淡了,有人歸咎網路,有人責備影像思維,有人慨嘆閱讀能力的喪失。取而代之的,是大型連鎖書店,將商業、休閒、觀光及文化半糖,打成一杯綜合果汁,有多功能的泡沫。


  幸好,黯淡不等於消亡,21世紀第13個年頭的一個春日,臺灣各地猶在奮勇抵抗綜合文化泡沫的傳統書店,終於集聚臺中市——約莫90年前臺灣文化協會成立的古城,組織了「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獨立革命的大旗與杜鵑花一起迎風飛揚。

 

聯合‧獨立

向下的階梯貼滿了各式閱讀及文化相關的海報,就像閱讀種子埋在土裡即將萌芽。

  民國102年3月10日,9家獨立書店的代表齊聚臺中市東海書苑,決定串連起單打獨鬥式的理想,成立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選出臺北公館唐山書店負責人陳隆昊為理事長、東海書苑老闆廖英良為總幹事,準備拓展獨立書店的各種可能性,走出屬於臺灣特有的文化風格。


  提起協會創立的宗旨,陳隆昊用很正式的態度表示:「我們要結合對獨立書店文化有高度熱忱的團體或個人,共同致力於獨立書店文化的記錄、延續、推廣與再造,推動獨立書店走向非營利組織化。」


  陳隆昊指出,獨立書店都是一群有理想的人在經營,他們大部分跟社區有密切互動關係,有些不完全以營利為目的,有些會拿部分的營利來支持某些活動,但這樣理想化的經營,真的很不好做,所以,「才希望藉由協會的成立,將抱有這樣理想精神的人團結起來,互相協助,讓想做的事能做得更有效。」


  這面理想大旗高舉,立刻獲得許多志士的響應與追隨,除了參與創會的唐山書店、東海書苑、水木書苑、洪雅書房、小小書店、有河BOOK、凱風卡瑪兒童書店、自己的書房、註書店外,至3月底為止,加入的成員迅速以倍數成長到43個。


任重‧道遠

  陳隆昊希望今年內能夠完成全島獨立書店的串連,並透過協會的力量促進各書店的經營能力(例如,共同進貨);另外,還將定期邀請學者專家到各地獨立書店座談、演講,把文化資源落實到鄉間及偏遠地區。


  陳隆昊說:「文化部正在全力促成獨立書店在各鄉鎮開辦,因此,協會希望能在這件事上扮演更積極的配合行動,例如主辦獨立書店經營研討會,或到成員的書店學習,讓有志經營者在開辦自己的書店前,就已具備基本的經營能力與理念。」


  不僅如此,這個剛成立的獨立書店文化協會,還打算建構一個屬於自己的書展。「我們計劃在每年暑假舉辦小而美的『獨立書店/獨立出版書展』,由各縣市輪流主辦,擺脫以臺北為中心的思維,讓各地方得以獨立思考、獨立綻放屬於自己的文化花朵。」


  最後,協會還想走出臺灣之外,跟亞洲鄰近國家的獨立書店協會串連,發展雙方合作關係、互相訪問邀請,築構一道紙本書店的文藝復興大牆,挺立於大型連鎖書店與網路書店的洪流之中。

 

小眾‧多元

獨立書店在巷弄、在轉角,堅持綻放。

  對於獨立書店的未來,協會理事長陳隆昊樂觀以待地說:「面對電子書的衝擊,大型連鎖書店和獨立書店各有生存之道,連鎖書店不願上架的小眾菁英作品,將是獨立書店可以發揮的空間。」


  對於藏身於臺灣各地的獨立書店,協會總幹事廖英良也是充滿著許多期待:「臺灣的書店不會只有一種樣子,未來還會有更多不同的書店出現,我們期待能看到更多不同的可能性。」


  他們發現,獨立書店最可貴之處,就是擁有關注議題的能力。「我們不只賣書,而且要在社區裡辦活動,辦讀書會,發揮影響力,我們應該要讓這種小眾但多元的精神延續並擴大。」


  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成立後不久,就有一名「有志之士」在東海書苑的網站上留言:「近日聽說『臺灣獨立書店文化協會』成立了,剛好我們即將在臺中溪尾成立獨立書店,希望能為當地和臺灣土地、人文創造更和諧的社會。」留言接著表示:「雖然我們位置偏遠亦無法提供繁瑣的餐點,但卻有顆『相信就有可能』的心。」


  是的,就是這些散布各個「偏遠地區」的信心,讓獨立書店的燈火依舊得以明亮輝煌,堅持保有那非主流的文化選項,典藏希望。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