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大知名書店曾經舉辦「名人的理想書房」的展覽,策展者用藝術家的手法呈現書房的各種可能性,在天馬行空的創作下,書房可以很傳統、可以很前衛,也可以搬到海灘,讓浪聲水聲伴著讀書聲,聲聲入耳。
你想像中的理想書房是什麼?一個大書房可能是許多愛書人共同的渴望。作家吳晟一生都在看書、寫書,他把書看成身體的一部分,不可抽離,步入老年後,他為書蓋了新家,不是一排書架,而是整棟的書房,結合環境與閱讀空間,朋友說是「吳晟書房」,吳晟則稱它「樹屋」。他說這是給書住的房子,但40 年前吳晟新婚時給書棲身的只是一個書櫃,經過時間的累積,也才有今日的規模,現在透過文人的口耳相傳及媒體的報導,吳晟的書屋儼然成為文人書房的代表之一。
雖然多數人的書房可能沒有吳晟的書房那麼寬敞,但畢竟書房的存在只是形式,重點在於使用者如何看待它、如何與書房產生「親密關係」。從別人的利用方式,或許可以得到一些啟發與靈感。
例如,2010年台北國際書展中,國立台灣文學館即舉辦「台灣作家書房」展覽,首度將作家書房搬到了現場,一舉曝光15位如賴和、楊逵、葉石濤、朱天文等台灣知名作家創作空間,讓讀者進一步進入文學的世界。
當然,書房不只是創作的基地,它的存在可以很多元,有人把它當做是書籍的城堡。在這裡,堆放的不只是書,它讓許多文字與知識,透過書籍或其他形式,在此停泊,雖然有時難免惹上塵埃,但也無損它的內在。
多數的人把這裡當成一個閱讀的場域。無論配角是茶或咖啡,重要的是閱讀的本體,透過閱讀去邂逅另一個靈魂。因為每一本書都是住著一個靈魂,等著我們去探尋、去挖掘、去對話,甚至與這個靈魂悄悄進駐自己的生命,讓生命產生了微妙的質變。
也有人把書房當作工作室,閱讀可能是工具,也可能是目的,但因為工作與閱讀有關,書房提供源源不絕的線索,也解決了不少棘手的難題。
其實,書房也可以是一個沉澱的空間。你可以什麼都不做,放空自己、冥想空想,讓書籍與身體進行另類的接觸,也讓身體與心靈可以完全解放。
你,把書房當成什麼呢?不妨再走進名人的書房,看看別人的書房有何寶藏,或者可以帶來什麼閱讀的啟發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