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誘發圖書館迷人的閱讀氛圍

文:郭柏均  照片提供:攝影/林宜賢 部分圖片提供/達志影像

吳可久

  在科技發達的現代社會中,網際網路已經全面改變我們的生活方式,也改變對空間的應用觀念。為因應人類搜尋知識方式的轉變,公共圖書館如何利用資訊科技,創造更多使用者與物件的連結關係,成為建築設計的重要課題。
 

  有別於學術性圖書館,公共圖書館隨著時代演進,從過去僅僅作為藏書的空間,到今日具有提升心靈的功能,幫助整體社會向上提升,並成為城市文化傳播據點。國立臺北科技大學互動設計系教授吳可久指出:「公共圖書館之於城市的意義轉變,促使建築設計與空間營造的轉型勢在必行。
 

從量的提升到質的蛻變

  回溯臺灣由政府管理的公共圖書館建築起源,源自日本政府殖民時期,當時將原先作為彩票局的建築改為藏書空間,成立「臺灣總督府圖書館」;到二次大戰結束、國民政府遷臺,臺灣大約僅剩下20 幾座圖書館;直到1980 年代,蔣經國推行十二項建設,鄉鎮圖書館陸續建立,往後20 年的時間,臺灣的圖書館躍升到4 百多座,數量大幅增長。
 

  但沿自日本的傳統風氣,建築師掌握建築設計大權,過往公共圖書館的建造從未納入使用者的意見與考量。首次由館員主導的圖書館建造,是1991 年國立臺灣大學重建新圖書館,從規劃、營建到管理,全由館方直接參與、領導。自此,圖書館建造的模式改變,館方與建築師的溝通能夠更順暢,設計也不僅限於創新,而能更合乎使用者的需求。
 

  約莫到了2000 年左右,使用近20 年的圖書館已顯得老舊,加上921 大地震後,公共圖書館的改建也在災後重建之列,鄉鎮圖書館開始慢慢改善空間,一方面民眾感受到公共服務的提升,另一方面新的公共建築也成為地區的亮點,並發展出公共圖書館造型的特殊性。於是,都會地區跟上公共圖書館改建的腳步,臺灣在已有大量圖書館的基礎上,一步步朝向「質」的轉變,使公共圖書館的建築更符合時代的需求。
 

從知識累積到營造閱讀氛圍的轉型

國立臺灣大學圖書館曾於1991年翻修重建,是臺灣首次由館員主導的圖書館改建案。  傳統公共圖書館以提供自動化系統、管理書籍為主要服務,但當代的消費者注重體驗,年輕世代對圖書館的需求已不再只有獲取知識,而是從閱讀獲得更多情感累積。吳可久說:「當我們看到世代已經在轉變,數位科技、行動智慧滲入我們的生活,我們不能再用過去的思維,給讀者最大量的書,公共圖書館的核心必須轉型,讓使用者能在空間感受到圖書館營造的氛圍,體驗到更多閱讀的樂趣。」

  提升讀者「體驗」,要改建翻修的不只是圖書館建築外觀,而是要整合軟硬體設備。吳可久指出:「公共圖書館具有很特別的機能,它跟其他機能性空間如紀念性建築大不同,因為它太貼近服務了,可是這種服務又很特殊,像醫院是負責醫治人的生命,但圖書館則是治癒人的心靈。」

 

  要把空間轉變成一個體驗平臺,串聯人、書、場域,將數位科技導引到圖書館的公共服務便是不二法門。「資訊科技發展迅速,個別使用者的資訊輪廓已經更加清晰,公共圖書館應該要能針對個別的需求,提供更貼切、更多元的服務。」吳可久認為,公共圖書館可以發展群眾外包,透過民眾對空間使用的反饋,擴展民眾參與的程度,創造使用者與物件間的空間連結關係,「一旦提高民眾與圖書館互動的深度,讓使用者成為空間設計的一環,更能夠提升圖書館的體驗價值。」
 

使用者參與的局部最適解滿足時代需求

  在有限的建築中,公共圖書館朝向更多元空間形態發展,結合圖書館員、建築設計專業,以及社會大眾的需求,「互動」、「彈性」、「精緻」是近年公共圖書館必備的建築特色。然而設計並非在建築完工的那一刻即結束,當代公共圖書館動態經營的模式,已轉向以讀者需求為優先,不斷累積讀者的意見反映,調整空間的整建改造。

 

  「像是國外的音樂廳會安裝可調整的反射板,當音樂家聽到聲音效果不太對,就會微調那些反射板,而這需要很多人協助修正,才能成就一個好的音樂廳。」吳可久分享,圖書館正也是靠著館員和讀者的參與反映,慢慢地改變閱讀的空間,形成一個共鳴箱式的圖書館。
 

  讀者的樣貌每天都在改變,設計的觀念也持續變化,要達到設計者與使用者都滿意的「最佳解」,往往難以成真,但平衡雙方考量的「最適解」是能夠共同塑造的。吳可久舉例,「卡內基創立一系列的圖書館都有統一的造形,像是宏偉的階梯與外觀,這沒有對和錯,而是代表一個社會共識,反映出當時代的社會環境與意念。」行動科技的載體能夠將參與者的意見有效的反映,藉由全體的參與,形塑出大眾需要的圖書館,這就是能夠滿足時代需求的「局部最適解」,是一個大家都可以接受的答案。

  不論是氣派華麗或簡約俐落,臺灣的公共圖書館正一步步成為城市的文化地標,映現出城市的文化狀態。具特色的建築外觀、完善的軟硬體設施、豐富多元的館藏,這些早已是圖書館的必備項;回到圖書館的核心──讓每個使用者進到這個空間,能夠享受閱讀的氛圍,並在心靈與知識上有所收獲,公共圖書館追求進化的步伐,始終未曾停下。

 

附加檔案: PDF檔.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