跳到主要內容

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

Menu

讀者服務

本館出版品

博物館─228國家紀念館 人權教育新場域

文:潘云薇 照片提供:潘云薇

  228 事件64 周年之際,首座國家級228 紀念館終於正式與民眾見面,透過歷史真相的展示與還原,228 國家紀念館期盼深化民眾人權法治觀念,讓臺灣邁向更健全成熟的民主社會。
 

  位於臺北市南海路54號的三級古蹟,在2006 年7月經行政院核定為228國家紀念館館址,2007 年2月28日掛牌後,同年4月由教育部進行古蹟修復工程,2009年9月點交給內政部,並隨即移交財團法人228事件紀念基金會,接續2010年古蹟再利用工程,歷經300天的整修,於2011年2月28 日正式開館營運。
 

228國家紀念館為南海學園內的三級古蹟。228事件民眾死傷慘烈,館方以白色牆面展示出生命、自由遭剝奪的受難者肖像。

  228國家紀念館館內主要設有為期6年的228 國家紀念館常態展、長達6個月的特展及不定期的受難英靈追思會等展演活動,透過這個國家級的228紀念館,讓民眾瞭解228事件的真相與歷史脈絡,並正視人權和民主自由的意涵,不再重蹈錯誤。
 

資源整合 兩館分工

  面對相鄰甚近,早已運作14年的臺北市228 紀念館,2 2 8事件紀念基金會執行長廖繼斌坦言,在部分文件與受難者物件蒐集上,確實不如臺北2 2 8紀念館豐富,但至今未挖掘的史料檔案,228國家紀念館會努力挖掘真相。
 

  為避免兩館內容重複,造成國家資源浪費,雙方也已簽訂合作備忘錄,透過軟硬體資源共享與優勢互補的方式分工合作,讓臺北市228紀念館成為常設展示、典藏研究中心,而228國家紀念館則成為撫慰家屬、追悼受難者及主題特展的空間。
 

撫恤家屬 將心比心

  廖繼斌執行長表示,照顧受難者與家屬是 228國家紀念館首要的職責。他進一步指出,228 紀念日是事件統稱的代表日,但令家屬刻苦銘心的日子不見得是紀念日當天,像是64年前的4月4 日,花蓮縣鳳林鎮的制憲國大代表張七郎醫師與兒子宗仁、依仁、果仁遭國民軍隊逮捕,因張依仁口袋塞有一紙擔任東北軍醫治蔣介石所送的感謝狀,倖免於難,其餘3人遭槍決身亡,死狀慘澹,真相至今不明。
 

張七郎父子文物展。  4月4日,這個原本應該歡慶的兒童節,卻是張七郎父子的受難日,家屬自然無法忘懷,228 國家紀念館也展開受難英靈追思活動的序曲,首波舉行「張七郎父子受難忌日追思會」,並推出張七郎父子文物展,包括張家在鳳林街仁壽醫院前留下的合影照、張七郎當選國民大會代表證書、醫療器具等珍貴歷史文物件。
 

  張七郎的孫子張安滿,當天出席活動時,只要一想到長輩的遭遇,依舊難掩悲傷,頻頻拭淚。228事件像張七郎父子遭國民軍隊虐殺冤死的受難者,不勝枚舉,執行長廖繼斌表示,只要受難家屬有需求,228國家紀念館責無旁貸理應協助家屬,日後館內多功能展演廳也會持續舉辦受難英靈追思活動,為家屬盡一份心力。
 

無情屠殺 人間煉獄

  位於紀念館2樓北翼為常態展區,是以歷史步道為意象,結合傳統與數位互動,分事件背景、事件爆發、事件始末、鎮壓與清鄉、受難英靈、受難者之牆、施儒珍之牆、傷痕之憶、受難者檔案高塔10個區域,展示228史料及歷史紀錄。
 

施儒珍之牆,以現場模擬228事件參與者施儒珍,在2尺寬牆內度過餘生的悲慘狀況。  二次大戰結束,臺灣人民脫離日本長達50年的殖民統治,原滿心期待迎接祖國,卻因國民政府施政惡劣、貪腐敗壞,1年多後,一場227緝煙血案,爆發228事件。事件期間,臺灣行政長官陳儀以兩面手法,一邊答應民主改革,一邊向國民政府主席蔣介石請兵鎮壓,展開清鄉屠殺,其中領導改革、菁英分子,如民意代表、醫界、司法界、媒體界領袖等優秀人士首遭殺害。佇立於受難者白色展示牆面前,密密麻麻的無辜受難者遺像,數也數不清,竟還有6、7成受難者,連一張照片也沒能遺留下來。
 

  面對228事件,遺憾的是,歷史真相雖已描繪出大致輪廓,但當時的死傷狀況,歷經蒐集資料、統計分析及實際訪談,始終未能獲得精確數字。廖繼斌表示,針對這部分,日後館方會持續調查與考證歷史真相,並將史料完整呈現於館內,協助民眾瞭解228事件。
 

  另外,館內還模擬受難者施儒珍當年為了躲避政府搜捕自囚的磚造夾層屋,2尺寬的躲藏空間,僅容1人躺臥,弟弟施儒昌每天送飯時,就得拆裝部分磚塊,日復一日,施儒珍即便倖存,在此躲藏了10幾年,卻因長年不見日照患黃疸病逝,228肅殺氣氛,令人髮指。
 

古蹟重生 今昔對話

  為了使民眾瞭解228國家紀念館選定南海學園內三級古蹟作為館址的緣由,特別針對紀念館的歷史淵源,舉辦「228與消失的臺灣生命力 ──南海路54號的前世今生」特展。
 

  這棟80歲的古老建築物,在不同時期,有不同面貌及身分,卻與228事件始終有某種程度的連結。
 

  228國家紀念館現址原為日治時期的「臺灣教育會館」,出自臺灣總督府營繕科井手薰之作品,落成後,不僅是臺灣首座現代化藝文展覽館,更是日治時期臺灣與世界現代藝術對話的重要窗口。
 

  透過館內陳設,陳澄波、廖繼春、李石樵、李樹梅、林玉山、郭雪湖等知名臺灣前輩畫家的肖像與畫作歷歷在目,一幅幅臺灣生活樣貌結合西方畫風的作品,反映出當時畫家赴日本、歐美習畫的歷史背景。
 

  執行長廖繼斌指出,其中陳澄波在美術界扮演舉足輕重的角色,更是228事件無辜的受難者,陳澄波於1946年當選嘉義市參議員,228事件爆發後,因通曉北京話,被推舉為與軍方協商議和的和平使節,不料3月25日中國美術節當天,臺灣美術界的人才未經審判被公開虐殺槍決,實為荒謬諷刺。
 

  拖著沉重步伐繼續往前走,進入228事件重要的歷史現場——臺灣省參議會。1945年8月29 日,國民政府任命陳儀為臺灣省行政長官,同時依照臺灣省各級民意機關成立方案設立臺灣省參議會,1946年借用「臺灣教育會館」作為辦公與開會的場所,黃朝琴、王添、李萬居、郭國基、林獻堂、李萬居等30名參議員,皆曾在此質詢過行政長官陳儀。執行長廖繼斌表示,當時參議員雖僅能質詢無實際表決權,但這些精采的質詢,多年後看來依舊是高瞻遠矚的政治家表現。
 

  228事件發生後,多位參議員被通緝、逮捕入獄,王添、林連宗甚至遇害失蹤,參議會形同被迫瓦解,只留下臺灣精英遭國家暴力摧殘的無情傷痕。回溯歷史,「臺灣省參議會」是臺灣人不畏強權,追求民主的重要見證與事發場景,也是指定此館作為228紀念館的主要原因。
 

  此外,1959年「美國在臺新聞處」的設置,於戒嚴時期是臺灣接收民主、自由文化的主要管道,也為建築物增添不少保存和再闡述活用的實質意義。
 

提高視野 推廣教育

  228國家紀念館身為國家級第一個人權館,執行長廖繼斌表示,為了讓紀念館發揮更大效用,最近正與臺北市立教育大學接洽,希望與這群未來的師資人才合作,開闢臺灣歷史與人權教育相關課程,促使紀念館成為大學校園的延伸。
 

  初步規劃,大學三年級下學期,館方會提供 20堂的課程內容,列入學分計算;四年級上學期則以擔任紀念館志工作為實習課程。但師資與課程如何安排?執行長廖繼斌坦言,要以完整的客觀論述,循序漸進教育學生,確實是項挑戰,目前仍然持續規劃中,不過他希望以228歷史為借鏡,貫徹學生正確的人權概念,不能只是停留在意識形態的解讀。
 

  64年多來,228事件始終是挑動臺灣人神經最敏感的圖騰,執行長廖繼斌表示,228歷史教訓不能忘,但他認為228族群後輩中,也有奮鬥、人性光輝的一面,必須適度發揚與鼓勵,未來228國家紀念館將標舉人權價值,引領臺灣走出陰霾,迎向新生命。
 

228國家紀念館常態展。臺灣教育會館時期,知名臺灣前輩畫家的優秀作品。
附加檔案: PDF格式.pdf
讀者登入
回頂部